這才不是我熟悉的《小紅帽》!
爆笑的「祖孫對話」顛覆了經典童話,故事變得荒謬有趣
令小讀者開懷大笑,進入一個充滿想像的奇妙世界
「從前從前,有個小女孩,名叫小黃帽。」
「亂說,是小紅帽吧!」
「啊⋯⋯對啦!是小紅帽。」
「媽媽喊她,跟她說:『聽好,小綠帽⋯⋯』」
「才不是,是小紅帽。」
小女孩拜託正在看報紙的爺爺講《小紅帽》的故事,但爺爺心不在焉,一直在搞烏龍,把耳熟能詳的經典童話講得亂七八糟。一下出現小黃帽,一下又變成小綠帽,小紅帽在路上沒有遇見大野狼,反而來了一隻長頸鹿。孫女不斷糾正爺爺,努力把歪掉的劇情拉回來,卻每次都被爺爺的「錯誤」引向意想不到的地方,結局令人噗哧一笑。
在這對祖孫的對話中,意外創造了一個既搞笑又充滿創意的故事,這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每個人都聽過《小紅帽》的故事,但創作者巧妙地通過爺爺這個角色,將「錯誤」融入其中,讓經典故事變得充滿趣味,讓讀者忍不住一頁接一頁地翻下去,無法把目光移開。
書中文字來自被譽為「義大利現代兒童文學之父」的知名兒童文學作家賈尼.羅大里(Gianni Rodari),原文出自他 1962 年出版的童話集《電話裡的童話》中的短篇創作〈講錯了的故事〉(A sbagliare le storie)。插畫則由屢獲殊榮的藝術家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創作,這本書是為了紀念羅大里誕辰 100 週年而出版。
在羅大里的生花妙筆之下,這則只有短短數百字的故事充滿了生命力。故事不僅是創作者的創作過程,也是一種說故事者與聽故事者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樑。他通過作品展現對孩子的尊重,將故事發展成讓孩子積極參與的遊戲,鼓勵他們挑戰既有框架,想像故事結束後會發生什麼,或是當引入新元素時,會開啟哪些新的可能性。
插畫家阿雷馬娜將羅大里視為心中的「精神導師」,並在本書中以大膽且富有童趣的方式展現她的創意。她有時將人物刻畫得格外放大,背景則簡化處理,創造出鮮明的對比;有時插圖佔據整頁,提升視覺效果,使故事充滿驚奇與想像空間。溫暖且引人注目的色調營造出活潑的氛圍,與文字中的戲劇性相得益彰。而孫女在每一頁的誇張表情和滑稽動作,既增添趣味,也突顯了故事的幽默感。
《爺爺,你把故事講錯了!》不僅令人捧腹大笑,也讓讀者重新體會故事的魅力。當我們擁抱「錯誤」帶來的意外驚喜,故事便因此變得更加動人。
▋各界好評
★ 榮獲《紐約時報》與紐約公共圖書館 2022 年度最佳插畫童書
★ 入選《出版人週刊》2022 年送禮推薦指南
★ 入選美國兒童圖書協會 2024 年夏季活動「想像力慶典」推介書單
★ 入選 2020 年英國繪本評選團隊 dPictus「全球 100 本優秀繪本」書單
「羅大里的文筆充滿活力,整個故事幾乎是一場對話:爺爺把《小紅帽》的故事講得一團亂,出現給女主角戴上黃色帽子,賦予錯誤的任務,還讓她遇上長頸鹿等荒誕情節。孫女不斷糾正爺爺,卻也樂在其中,享受每一次偏離經典的創新情節。阿雷馬娜的馬克筆畫作富有層次且引人入勝,畫面中充滿幽默的笑點,完美呈現了即興說故事的樂趣。」—— 艾蜜莉.詹金斯(Emily Jenkins),2022年《紐約時報》/《紐約公共圖書館》最佳插畫兒童書獎評審
「阿雷馬娜透過馬克筆和水彩繪製的插畫,由圓點和不規則斑塊構成,既呈現現實(如爺爺豐盈的鬍鬚與頭髮、粉紅皮膚小女孩的粉紅裙子與長髮辮子),也展現敘事中的混亂(例如泡泡框中出現各種顏色披風的小紅帽)。在高潮場景中,爺爺駕駛著一輛車,車裡坐滿了他編造的各種角色。當爺爺重新拿起報紙,孫女拿著一塊錢去買泡泡糖時,他們的擁抱傳遞出兩人對亂編故事的共同興趣與幽默感。」——《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一個小女孩在聽爺爺講《小紅帽》的故事,但爺爺總是把關鍵細節講錯⋯⋯這些出乎意料的搞笑情節讓讀者捧腹大笑,而當爺爺終於講完這個版本的《小紅帽》時,小女孩已經不耐煩,決定出門去買泡泡糖——這可能正是聰明的爺爺精心設計的計謀!阿雷馬娜的插畫充滿童趣,她運用簡單的馬克筆畫法,生動呈現了爺爺故意脫離經典劇情的各種搞笑情境。這個故事最早收錄於羅大里的經典故事集《電話裡的童話》,不僅是朗讀的絕佳選擇,也特別適合喜愛顛覆傳統童話的讀者。」——《書單》(Booklist)
▋童心推薦
王淑芬|兒童文學作家
丘美珍|「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
宋珮|圖像閱讀推廣者
巫佳蓮|兒童文學作家
林怡辰|作家、閱讀推廣人
周婉湘|《一起讀、一起玩》作者暨粉專版主
柯倩華|童書評論者
哲也|童書作家
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賴嘉綾|作家、繪本評論人
藍劍虹|臺東大學兒文所教授
(依照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賈尼.羅大里(Gianni Rodari)
賈尼.羅大里,1920 年出生於小鎮歐美尼亞。取得教育文憑後,曾在小學任教數年。二戰尾聲他轉任記者,並與不同報社合作, 包括《統一報》、《先鋒報》、《國家晚報》。 五〇年代,他開始發表童書作品,初試啼聲便獲得大眾及評論家肯定:除了韻文、文字遊戲,他還撰寫寓言故事與小說,主題涵蓋自由、人權、尊嚴、公民教育,輕鬆的筆觸中蘊含深意。羅大里著作之中最值得一提的有:《小洋蔥的大冒險》、《謊言村中的茉莉花》、《天空與土地的童謠》、《電話寓言故事》、《錯誤之書》,翻譯作品也相當可觀。
1970 年,他獲頒了號稱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國際安徒生文學獎」(Hans Christian Andersen)。六〇和七〇年代是羅大里創作的成熟期,作品《老伯爵綁架事件》即是一 例。這段期間,他密集投入「田野調查」, 透過參與講座和會議,積極與教師、圖書館員、家長和學生互動,之後匯集涓滴經驗, 寫成了《想像力的文法》(Grammatica della fantasia)一書,自此成為文學教育和兒童文學界指標人物。
1980 年,羅大里在羅馬去世,得年 59 歲。 2020 年適逢羅大里誕辰百年紀念,也是重新審視羅大里著作價值、對教育的洞見,還有他舉重若輕的敘事風格的最好時機。他的作品啟發了之後幾位繪本界的著名創作者, 包含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伊曼努.盧薩第(Emanuele Luzzati)、拉烏爾.韋提尼(Raul Verdini)、亞爾坦(Altan)。
譯者簡介:
楊馥如
熱愛圖像的大腦科學家,對義大利繪本情有獨鍾。著作譯作工作多元,難以定義自己。目前旅居義大利,享受被美食、藝術、音樂、愛與風景包圍的人生。曾翻譯大塊文化 image3 系列的《白花之愛》、《大開眼界》、《莫那利的機器》、《有些日子,我等待成為自己》、《毫無來由的那日》、《她:薇薇安・邁爾》、《戰爭改變了小圓城》,以及小塊 Pezzettino 系列的《市場裡的一天》、《海灘上的一天》等多部繪本。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
1973年出生於義大利波隆納。得到烏比諾藝術產業高等學院設計文憑後,移居巴黎,展開繪本文字及插畫創作,藝術職涯起於法國,之後拓展到世界各地。
曾為龐畢度中心設計海報,除受邀擔任國際比賽評審,作品亦入選全球重要大獎,如林格倫兒童文學獎(連續八年提名)和國際安徒生大獎。舉行過多次插畫個展,地點包括慕尼黑青少年圖書館、巴黎蒙特勒依的少兒讀物展、紐約插畫家協會,和波隆納大學歷史校區博物館。她的創作獲獎無數,除了波隆納童書展大獎,也得到赫芬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媒體肯定。
她曾為以下文學名家的作品創作插畫,包括大衛.格羅斯曼(David Grossman)、雅歌塔.克里斯多夫(Agota Kristof)、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紀堯姆.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戴維.艾蒙(David Almond)、阿斯特麗.林格倫(Astrid Lindgren),以及被阿雷馬娜視為「精神導師」的賈尼.羅大里。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碧翠絲.阿雷馬娜(Beatrice Alemagna)
1973年出生於義大利波隆納。得到烏比諾藝術產業高等學院設計文憑後,移居巴黎,展開繪本文字及插畫創作,藝術職涯起於法國,之後拓展到世界各地。
曾為龐畢度中心設計海報,除受邀擔任國際比賽評審,作品亦入選全球重要大獎,如林格倫兒童文學獎(連續八年提名)和國際安徒生大獎。舉行過多次插畫個展,地點包括慕尼黑青少年圖書館、巴黎蒙特勒依的少兒讀物展、紐約插畫家協會,和波隆納大學歷史校區博物館。她的創作獲獎無數,除了波隆納童書展大獎,也得到赫芬頓郵報、紐...
作者序
沒有衝突,就沒有創造——《爺爺,你把故事講錯了!》書中的技巧與藝術
文 / 楊馥如(本書譯者、大腦神經科學博士、旅義作家)
小時候,爸爸為我和妹妹講的床邊故事中,我們最喜歡的那則大概聽了上百次;但這上百個版本從來沒有重複過,雖然故事線總是不離正道,內容細節卻沒有一次相同。
1973 年,賈尼.羅大里(Gianni Rodari)寫了《想像力的文法》這本書,並在書中介紹說故事的技巧與藝術。其中,我認為最有趣的是「二元對立的想像」:羅大里深信,只要兩個字就足以創造一個故事,一個單詞只有在遇到第二單詞時才會產生意義。沒有衝突,就沒有創造,第二個單詞必須有誘發的功能,才能活化第一個單詞,讓它擺脫常態語境,產生新的意義。
《爺爺,你把故事講錯了!》一書的主角是爺孫倆人,爺爺在讀報,有一搭沒一搭地為孫女講童話經典〈小紅帽〉,故事內容看似錯誤百出,實則完美示範「二元對立的想像」:羅大里認為,為了讓一個組合充滿趣味,相鄰的兩個單詞必須擺脫慣性的存在,才能建立充滿想像力的關係。要找到這兩個單詞的方法有很多:抽籤、隨機翻開書頁(爺爺或許是從報紙中得到了靈感吧?)、兩個人各寫一個單詞⋯⋯等。
爺爺因為看報紙而分心,犯了連篇錯誤:他先把童話主人翁叫成「小黃帽」,之後又變成「小綠帽」,而且遇到的不是大野狼,而是一隻長頸鹿。過程中,一連串錯誤不但吸引孩子的注意,還反轉童話,讓創意四射,想像力無限迸發。
我曾在義大利朋友任教的幼兒園看老師帶著孩子,用羅大里的方法進行「反轉童話」課堂活動:「per sbagliare le storie」——《爺爺,你把故事講錯了!》的義大利原文書名——可直譯成「目的在說錯(這些)故事」,清楚地呈現羅大里的核心思想。
老師和孩子一起說錯故事,不管是〈小紅帽〉、〈白雪公主〉、〈拇指姑娘〉,還是〈三隻小豬〉,用孩子熟悉的經典童話為原型,老師先說故事的正確版,第二次重述時,以明顯的錯誤起頭,再讓小朋友接龍,結果通常會得到一個全新的故事,而且時不時會爆出滿堂歡笑。
「我們不能用昨日的思維來解決今日的問題。」愛因斯坦說得有理!人類的大腦習慣從現有方案推論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因此常常陷入困境。想創造新的事物,就必須打破原有的思考模式;大腦神經科學界所研究的「有自覺的錯誤思考」,就是讓不同腦區得以連結,產生前所未有的思維與創造力。
在幼兒園課堂中觀察的我,聽到這些「為錯而錯」卻精彩趣味的內容,看見小朋友跳出固定模式,思想與情感奔放、想像力脫韁,這不正是所羅大里強調的:本書不只是故事,更是場遊戲,可以娛樂孩子,也幫助他們打破陳舊框架,加強語言和溝通技巧。
羅大里指出,透過故事讓孩子笑,是非常重要的。行筆至此,我回到五歲時爸爸一次又一次講的床邊故事,雖然是同一則,但每次講的細節都不相同;我和妹妹總是樂此不疲地加入,跟著爸爸一起編故事⋯⋯現在已經五十歲的我,依然清楚記得那些錯誤百出,卻咯咯大笑的動人時刻。
沒有衝突,就沒有創造——《爺爺,你把故事講錯了!》書中的技巧與藝術
文 / 楊馥如(本書譯者、大腦神經科學博士、旅義作家)
小時候,爸爸為我和妹妹講的床邊故事中,我們最喜歡的那則大概聽了上百次;但這上百個版本從來沒有重複過,雖然故事線總是不離正道,內容細節卻沒有一次相同。
1973 年,賈尼.羅大里(Gianni Rodari)寫了《想像力的文法》這本書,並在書中介紹說故事的技巧與藝術。其中,我認為最有趣的是「二元對立的想像」:羅大里深信,只要兩個字就足以創造一個故事,一個單詞只有在遇到第二單詞時才會產生意義。沒有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