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袍被服即當陽,三百年來敘興亡
北朝無將南無相,不堪回首憶陳橋
忠奸爭權,江山難全
山河雖易主,忠義仍長存
【南宋抗金,采石磯大捷】
本書的第七十六回到第八十回,故事圍繞南宋與金國的衝突展開。南宋在面對強大的金國威脅時,朝廷內部的奸臣通敵,導致國家屢遭挫敗。金主亮發動大規模進攻,虞允文臨危受命,率領宋軍在采石磯大破金軍,展現忠臣英勇的抗敵精神。儘管如此,朝廷的內鬥卻不曾停歇,奸臣不斷陷害忠良臣子,使宋朝不斷喪失復興的良機。
【內政難救,蒙古強勢崛起】
本書的第八十一回至第九十回的描寫的焦點轉宋朝內部的政治鬥爭。朱熹的社倉法在此時應運而生,試圖挽救內政敗壞的局面,然而,韓侂冑在朝廷中卻選擇一意孤行,致使宋朝的政局更加混亂。蒙古的鐵木真此時已崛起於北方,對金國和南宋構成重大威脅。金朝逐漸走向衰落,終因失守中都而滅亡。南宋則在內憂外患中艱難的勉強支撐著,整體局勢卻是岌岌可危。
【權臣亂政,滅亡的前奏】
本書的第九十一回至第九十五回,蒙古勢力持續擴張,宋朝一度與蒙古結盟,夾擊殘餘的金國勢力。然而,南宋的腐敗與無能使得與蒙古的合作變得脆弱不堪,內政不修導致外敵頻頻入侵。史彌遠與賈似道等權臣貪圖私利,甚至篡改軍報,欺君罔上,進一步加劇國家的危機。宋朝的將領們在這一時期屢戰屢敗,疆土逐漸喪失,民族存亡的危機空前嚴峻。
【南宋末路,最後的抵抗與衰亡】
本書最後的第九十六回至第一百回,南宋面臨蒙古軍的全面進攻,戰況更加險峻。宋軍雖竭力死守焦山等地,最終仍無法阻擋蒙古鐵騎的步步逼近。臨安城破,幼主被擄,南宋王朝最終覆亡。此時,南宋的殘餘勢力試圖擁立二王,勉強支撐最後殘局,然而南宋的國勢卻已回天乏術。全書展示宋朝由衰弱一步一步邁向滅亡的的過程,也刻劃出忠臣義士們為國捐軀的壯烈與無奈,成為中國歷史中一個不朽的悲壯篇章。
本書特色:本書以南宋末期為背景,生動描繪南宋與金國、蒙古等國家錯綜複雜的局勢。書中詳細重現宋金對峙、內外政局波動,以及蒙古崛起等影響南宋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從屈辱求和、內部叛亂到北伐失敗、都城陷落等等情節,使本書充滿張力與悲劇色彩。全書展現國家的興衰與歷史的波瀾壯闊,是一本兼具學術與文學價值的佳作。
作者簡介:
蔡東藩(西元1877年至1945年),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蔡東藩以豐富學識和驚人毅力完成了共11部歷史通俗演義,合稱《歷朝通俗演義》(又稱《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時間跨越兩千餘年,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章節試閱
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
卻說岳飛死後,于鵬等亦連坐六人,薛仁輔、李若樸、何彥猷等,亦皆被斥,劉允升竟被拘下獄,瘐死囹圄。連判宗正寺齊安王士褒也謫居建州。非高宗昏庸,何至若此?檜遂通書兀朮,兀朮大喜,他將俱酌酒相賀,乃遣宋使莫將先歸通意,嗣令審議使蕭毅、邢具瞻同至臨安,蕭毅等入見高宗,議以淮水為界,索割唐、鄧二州及陝西餘地,且要宋主向金稱臣,歲納銀幣等物。高宗令與秦檜商議,檜一律承認。金使許歸梓宮及韋太后,當下議定和約,共計四款:
一、東以淮水西以商州為兩國界,以北為金屬地,以南為宋屬地。
二、宋歲納銀絹各二十五萬。
三、宋君主受金封冊,得稱宋帝。
四、宋徽宗梓宮及韋太后歸宋。
和議已成,即命何鑄為簽書樞密院事,充金國報謝使,齎奉誓表。一面令秦檜祭告天地社稷,即日遣何鑄偕金使北行。蕭毅等入朝告辭,高宗面諭道:「若今歲太后果還,自當遵守誓約,如或逾期,這誓文也同虛設哩。」蕭毅樂得答應,啟行至汴,鑄與兀朮相見,兀朮索閱誓表,但見表文有云:
臣只此一字,已把宋祖宋宗的威靈,掃地無餘。構言:今來畫疆,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南屬光化軍,為敝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藩方。虧他說出。世世子孫,謹守臣節。連子孫都不要他掙氣。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匹,自壬戌年為首。即紹興十二年。每歲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早降誓詔,庶使敝邑,永為憑焉。
兀朮閱畢,一無異言,喜可知也。當令鑄及蕭毅等,共往會寧。金主看過誓表,即檄兀朮向宋割地。兀朮貪得無厭,且遣人要求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秦檜也不管什麼,但教金人如何說,他即如何依,遂將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盡行割畀,退至大散關為界。於是宋僅有兩浙、兩淮、江東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廣東西十五路,餘如京西南路,止有襄陽一府,陝西路,止有階、成、和、鳳四州。金既畫界,因建五京,以會寧府為上京,遼陽府為東京,大定府為中京,大同府為西京,大興府為南京。尋復改南京為中都,稱汴京為南京。
知商州邵隆在任十年,披荊榛瓦礫,作為州治,且招徠商民,屢敗金人。自被割後,隆徙知金州,居常怏怏,嘗率兵出境,意圖規復,金人因此責檜。檜復遷他知敘州。未幾,隆竟暴卒,共說由檜使人鴆死。凶焰滔天,令人髮指。金主尚不肯歸還韋太后,經何鑄再三懇請,始歸徽宗及鄭后、邢后棺木,與高宗生母韋氏。韋太后頗有智慮,既得許還消息,恐金人反覆無常,待役夫畢集,始啟攢宮。欽宗臥泣車前,並對韋太后道:「歸語九哥(高宗係徽宗第九子,故呼九哥)與宰相,為我請還。我若回朝,得一太乙宮使,已滿望了,他不敢計。」韋太后見他淚容滿面,心殊不忍,遂滿口應許。欽宗復出一金環,作為信物。還有徽宗貴妃喬氏,與韋太后曾結為姊妹,送行時,攜金五十兩,贈金使高居安道:「薄物不足為禮,願好護送姊還江南。」復舉酒餞韋太后道:「姊途中保重!歸即為皇太后,妹諒無還期,當老死沙漠罷了。」巫峽猿啼,無此哀苦。韋太后與她握手,慟哭而別。時當盛暑,金人憚行,沿途逐節逗留。韋太后防有他變,託詞稱疾,須待秋涼出發,暗中卻向高居安借貸三千金,作為犒賞。高居安肯貸多金,想尚不忘喬貴妃語。役夫得了犒金,連天熱也忘記了,總是阿堵物最靈。便即趲程前進。行至楚州,由太后弟安樂郡王韋淵,奉詔來迎,姊弟相見,悲樂交併。及抵臨安,高宗以下,俱在道旁候。宋奉迎使王次翁,金扈行使高居安,先白高宗。高宗慰勞已畢,遂前迎徽宗帝后梓宮。拜跪禮成,然後謁見韋太后。母子重逢,喜極而泣。嗣復迎邢后喪柩,高宗也不禁淚下,且語群臣道:「朕虛后位以待中宮,已歷十六年,不幸後已先逝,直至今歲,始得耗聞,回念舊情,能不增痛。」妻室可念,兄弟乃可忘懷麼?秦檜等勸慰再三,悲始少解。乃引徽宗帝后兩梓宮,奉安龍德別宮,並將邢后柩,祔殯兩梓宮西北,然後奉韋太后入居慈寧宮。徽宗帝后,前已遙上尊諡,唯邢后未曾易名,因追諡懿節。
是時金已遣左宣徽使劉錡齎著袞冕圭冊,冊高宗為宋帝,高宗居然北面拜受且御殿召見群臣,行朝賀禮。何賀之有?晉封秦檜為秦、魏兩國公。檜嫌與蔡京同跡,辭不肯受,乃只封他為魏國公,兼爵太師。餘官亦進秩有差。唯劉錡已早罷兵權,出知荊南府,王庶且安置道州。何鑄自金還後,檜恨他不附飛獄,謫居徽州。張俊本附檜殺飛,不意亦為檜所忌,竟令臺臣江邈劾俊,俊遂罷為醴泉觀使,唯封他一個清河郡王虛銜,算是酬他殺飛的功勞。獨劉光世早解兵柄,隨俗浮沉,素與檜無嫌隙,總算保全祿位,奄然告終。既而徽宗皇帝、顯肅皇后均安葬永固陵,懿節皇后亦就陵旁祔葬。秦檜等累表請立繼后,韋太后亦以為然。這時後宮的寵嬪,第一個是吳貴妃,她本是有侍康的瑞兆,更兼才藝優長,性情委婉,自韋太后南歸後,亦能先意承旨,侍奉無虧,所以韋太后亦頗垂愛,高宗更不必說,即於紹興十三年閏四月,冊立吳貴妃為皇后。后初與張妃並侍高宗,每遇晉封,兩妃名位相等,不判低昂。紹興二年,張氏因元懿太子殀逝,後宮未得生男,特請諸高宗,召宗子伯琮入宮,育為養子。伯琮係太祖七世孫,為秦王德芳後裔,父名子偁,曾封左朝奉大夫。伯琮入宮時僅六歲,越年授和州防禦使,賜名曰瑗。吳氏亦欲得一養子,因選宗室子伯玖為螟蛉,係太祖七世孫,子彥子,年七歲,賜名曰璩。紹興十二年,張妃病歿,瑗與璩併為吳氏所育。瑗性恭儉,尤好讀書,高宗愛他勤敏,累歲加封。至吳氏立后時,已封瑗為普安郡王。吳後語帝道:「普安二字,係天日之表,妾當為陛下賀得人了。」
先是同知樞密院事李回,及參知政事張宇,均上言:「藝祖傳弟不傳子,德媲堯、舜,陛下應遠法藝祖,庶足昭格天命。」高宗頗為感動。所以於瑗、璩二人內,擬擇一人為皇嗣。獨秦檜獻媚貢諛,特為高宗代畫二策。第一策,是教高宗不必迎還淵聖,免致帝位搖動;第二策,是勸高宗待生親子,才立儲貳,免得傳統外支。叫高宗無祖無兄,確是個好宰相。高宗聞此二策,深合私衷,因此韋太后還朝,本帶著欽宗金環,轉遺高宗,高宗面色不懌,連韋太后也不便多言。了過欽宗臥泣之言。就是立嗣問題,亦累年延宕過去。
還有行人洪皓、張邵、朱弁三使,自金釋歸,三使留金多年,未嘗屈節,及歸朝,高宗俱欲加官封秩,偏三人辭旨憤激,語多忤檜。皓言金人素憚張浚,宜即起用。邵言金人有歸還欽宗及諸王后妃意,應遣使奉迎。弁言和議難恃,當臥薪嘗膽,圖報國仇。這種論調,都是秦檜所厭聞,就是高宗,亦不願入耳。於是皓出知饒州,邵出為臺州崇道觀使,弁僅易官宣教郎,入直祕閣,抑鬱以終。檜且欲中傷趙鼎,兼及張浚,平時檢鼎疏折,有請立皇儲語,遂嗾中丞詹大方,劾鼎嘗懷詭計,妄圖僥福。有詔徙鼎至吉陽軍。鼎出知紹興府後,屢為檜黨所劾,累貶至潮州安置,閉門謝客,不談世事,至是復移徙吉陽。鼎上謝表,有「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等語。檜覽表,冷笑道:「此老倔強猶昔,恐未必能逃我手呢。」
未幾,有彗星出現東方,選人康倬上書,謂彗現乃歷代常事,毫不足畏。檜特擢倬為京官,且請高宗仰體天意,除舊布新,頒詔大赦。高宗當然聽從,偏惱了一位被黜復進的舊臣,竟上疏極陳星變,應先事豫備,任賢黜邪,以固社稷等語。檜見此疏,不禁大怒道:「我正要與他拚命,他卻敢來虎頭上搔癢麼?」看官道此疏是何人所奏?原來就是故相張浚。浚謫居永州,因赦還朝,提舉臨安府洞霄宮。紹興十一年,改充萬壽觀使,越年,因和議告成,太后回鑾,推恩加封為和國公。浚嫉檜攬權,屢欲奏論時弊,只緣母計氏年老,恐言出禍隨,致貽母憂。計氏窺知浚意,特誦浚父咸對策原文,中有二語云:「臣寧以言死斧鉞,不忍不言以負陛下。」好浚母。浚意乃決,即上疏直陳。檜知浚有意斥己,怎肯干休?立令中丞何若等,聯名劾浚。詔放浚出居連州,尋復徙至永州。仍回原處。自是朝廷黜陟,俱自檜出,但教阿順檜意,無不加官,少一忤檜,就使前時與檜同黨,亦必罷斥。萬俟卨附檜殺飛,得列參政,嗣因檜除拜私人,卨不肯署名,立即罷退。樓炤、李文會均得檜援,入副樞密,後來皆稍稍忤檜,相繼被斥。高宗且待檜益厚,寵眷日隆,封檜母為秦魏國夫人,養子熺舉進士,授祕書少監,領國史。
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
卻說岳飛死後,于鵬等亦連坐六人,薛仁輔、李若樸、何彥猷等,亦皆被斥,劉允升竟被拘下獄,瘐死囹圄。連判宗正寺齊安王士褒也謫居建州。非高宗昏庸,何至若此?檜遂通書兀朮,兀朮大喜,他將俱酌酒相賀,乃遣宋使莫將先歸通意,嗣令審議使蕭毅、邢具瞻同至臨安,蕭毅等入見高宗,議以淮水為界,索割唐、鄧二州及陝西餘地,且要宋主向金稱臣,歲納銀幣等物。高宗令與秦檜商議,檜一律承認。金使許歸梓宮及韋太后,當下議定和約,共計四款:
一、東以淮水西以商州為兩國界,以北...
目錄
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
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
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
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
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
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
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凶 勸過宮引裾極諫
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冑弄權逐良相
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豔后媚龍顏
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
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真稱尊耀武
第八十七回 失中都金丞相殉節 獲少女楊家堡成婚
第八十八回 寇南朝孱主誤軍謀 據東海降盜加節鉞
第八十九回 易嗣君濟邸蒙冤 逐制帥楚城屢亂
第九十回 誅逆首淮南紓患 戕外使蜀右被兵
第九十一回 約蒙古夾擊殘金 克蔡州獻俘太廟
第九十二回 圖中原兩軍敗退 寇南宋三路進兵
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賢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
第九十四回 餘制使憂讒殞命 董丞相被脅罷官
第九十五回 捏捷報欺君罔上 拘行人棄好背盟
第九十六回 史天澤討叛誅李璮 賈似道弄權居葛嶺
第九十七回 援孤城連喪二將 寵大憝貽誤十年
第九十八回 報怨興兵蹂躪江右 喪師辱國竄殛嶺南
第九十九回 屯焦山全軍告熸 陷臨安幼主被虜
第一百回 擁二王勉支殘局 覆兩宮悵斷重洋
第七十六回 屈膝求和母后返駕 刺奸被執義士喪生
第七十七回 立趙宗親王嗣服 弒金帝逆賊肆淫
第七十八回 金主亮分道入寇 虞允文大破敵軍
第七十九回 誅暴主遼陽立新君 隳前功符離驚潰變
第八十回 廢守備奸臣通敵 申和約使節還朝
第八十一回 朱晦翁創立社倉法 宋孝宗重定內禪儀
第八十二回 攬內權辣手逞凶 勸過宮引裾極諫
第八十三回 趙汝愚定策立新皇 韓侂冑弄權逐良相
第八十四回 賀生辰尚書鑽狗竇 侍夜宴豔后媚龍顏
第八十五回 倡北伐喪師辱國 據西陲作亂亡家
第八十六回 史彌遠定計除奸 鐵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