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國家館「種子聖殿」設計人
當代達文西|英國設計鬼才──Thomas Heatherwick
寫給世人的下一輪建築宣言
開始行動,相信我們可以創造的願景&希望
「這是一本大師傑作。」——艾倫•狄波頓
「這是一本超級通俗易懂的指南,它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要忍受
沒有靈魂的建築,以及如何改變現況。」──英國藝術家Grayson Perry
●我們的世界正在失去人性●
太多公司關心股東更勝社會;太多政客關心權力,而非投票給他們的人民;
太多城市讓人感到沒有靈魂和壓抑,因為它們是為商業而設計
「孩子吃的食物不應該是效率的味道,
現在,該是我們要求建築營養豐富的時候了,
建築應該在我們與它相遇時滋養我們。」
致力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展開公共對話\
▌挑戰過往,獻給所有人的建築之書 ▌
建築如何符合人性?如何讓人們駐足、社交、約會?
放眼望去,建築攸關利潤和效率
各大城市,建築如出一轍,面貌模糊
帝國大廈|泰姬瑪哈陵|碎片塔|巴黎鐵塔|羅浮宮|聖家堂
為何擄獲世人的喜愛?
新加坡的賓樂雅飯店│倫敦愛奇伍德馬廄屋│哈里發塔│龐畢度中心
如何做到當代建築的人本設計
●認識設計大師的建築初心┼建築養成┼長年思考
●帶領所有人,對未來建築趨勢的再一次深刻反思
▌英國設計鬼才、現代達文西Thomas Heatherwick的最新著作
2010上海世博會英國國家館設計師海澤維克,以「種子聖殿」一鳴驚人,一舉成名。曾獲英國設計奧斯卡之稱的菲利浦親王設計獎(Prince Philip Designers Prize)、倫敦設計獎,以上海世博英國館,榮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在2010年頒發的萊伯金建築獎」(2010 Lubetkin Prize)。有人譽他為「現代達文西」,也有人說他是「英國設計鬼才」,他卻將自己喻為發明家,他以獨特的創意和實驗性的設計聞名。設計作品涵蓋建築、城市規劃、家具、產品設計等領域,常以非傳統和前衛的方式,挑戰現有的設計語言和技術。
▌獻給大家的建築願景,用視覺圖像與大眾語言,說出心中理念
《人本建築》是海澤維克於 2023 年出版的最新著作,也是他暢談自己設計初衷與理念的建築宣言。他跳出建築舒適圈,寫出這本通俗易懂,給所有人的建築之書。他用真實的城市照片,揭露當代城市的模糊面貌;用跨領域的研究,分析建築對人類心理的影響;用具體的數字,見證亂蓋房子的浪費與不環保。他感嘆我們的世界正在失去人性。太多公司關心股東更勝於社會;太多政客更關心權力,而非投票給他們的人民;而太多城市讓人感到沒有靈魂和壓抑,因為它們是為商業而設計,並非我們。我們從哪裡可以找到希望呢?
●為什麼繁華的21世紀,放眼各大城市,建築卻如出一轍,面貌模糊呢?
●這些類似的建築大樓,為何平淡、模糊、讓人容易忘記?
●帝國大廈、泰姬瑪哈陵、碎片塔、巴黎鐵塔、羅浮宮、聖家堂等是世界最愛的十大建築,什麼原因,讓它們深受世人喜愛?
●為什麼最糟糕的,莫過於房子蓋好沒幾年就將它敲掉重蓋?
●你知道全球營建和建築材料驚人的碳排放量,蓋倫敦利德賀大樓的碳排量竟相當於2300萬個麥當勞大麥克!
●2021年中國營造業產出32億公噸的廢棄物,到了2026年將提高到40億,亂蓋房子究竟有多不環保,多傷害這個世界?
●在21世紀,我們如何評斷一棟建築是否成功?花了多少成本?賺了多少房租?賺了多少差價?為什麼放眼所及都是利潤?無趣建築竟贏在較高利潤?
●為什麼讓建築恢復人本化,刻不容緩?
海澤維克在書中分享了他對設計的想法、他的學習過程、他的家學背景,並且回顧世界建築中有趣的特色建築,例如:五千年前伊拉克用蘆葦製作的聚會所、紐西蘭毛利人的聚會所、土耳其的蜂巢屋,但原有的地方特色,卻在20世紀開始翻轉,以驚人的速度接掌全世界。他質疑柯比意、密斯、貝倫斯、魯斯等現代建築大師的想法,也從新檢驗當代建築師的養成教育,試圖從中找尋新的出路。書中融入大量視覺材料,包含豐富的建築照片及視覺圖像,以全視覺的圖像式閱讀,易懂的文字,帶領路人、建築師、政府、開發商、營建商一齊思考,並做出行動。
高第的建築在當年造成轟動。米拉之家的建造新聞出現在當時的流行雜誌上,雖然備受讚譽,但米拉之家卻違反了好幾條營建法規:建築物高度超過了限制許可,柱子侵占人行道的深度也超標。高第威脅說,如果被迫鋸掉柱子,他會立一塊牌子寫著:「消失的柱子是根據市議會的命令鋸掉的。」最後,柱子保住了,但政府要求支付十萬西幣的罰金:這是很大一筆錢,只比高第十萬零五千西幣的設計費少一點而已。
我站在繁忙十字路口的另一邊,不禁想到,當高第和他的客戶正在為城市打造一份無價之寶時,當局卻對他處以鉅額罰款。雖然這棟建築是為富人興建的高級公寓,但我認為它是一份禮物。米拉之家是極度慷慨之舉。自私的建築物只關心如何替它的業主創造利潤,而無視其他人的感受。但米拉之家卻向每天路過它的每個人發出邀請,希望為我們注入敬畏之心,讓我們綻放笑容。高第的米拉之家和其他建築現在都已經變成旅遊景點,為國家創造了許多財富,即便將這部分忽略不計,單是米拉之家為數億普通路人帶來的喜悅歡樂,就已無法衡量。──海澤維克
▌捨棄效率式的無聊建築,帶你思考從未想過之事,讓建築滋養人類的心靈
《人本建築》引發了許多普通讀者的回響,他們對海澤維克提出的「人本設計」感到共鳴,尤其是書中強調設計對人類情感和社會互動的影響。許多讀者表示,這本書讓他們更加認識到設計背後的深層意義,而不僅僅是外觀和功能。無論對設計師、學者還是普通讀者,都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設計的書籍,更是一本關於設計如何影響人類生活、情感和社會結構的深刻反思。對於想認識海澤維克的設計理念,以及深入了解設計背後的人本思考、情感體驗以及社會責任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豐富的思考材料和靈感,以及改變世界的契機,歡迎加入人本主義行動!
作者簡介:
Thomas Heatherwick│托馬斯.海澤維克
他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設計師之一,作品種類繁多,從建築到家具,都以嶄新、原創、符合人本為特色。海澤維克工作室致力於讓我們的周遭世界更加歡愉和引人入勝。工作室的設計作品包括倫敦的新雙層巴士,2012年倫敦奧運會聖火台,美國加州谷歌灣城景園區(Bay View),紐約哈德遜河上的小小島(Little Island)漂浮公園等。
譯者簡介:
托馬斯.海澤維克工作室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國際26人,為何齊聲推薦,共同疾呼?
「2018年底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透過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我們近四十年的建築作品回顧,書名恰巧叫《人本建築》(CULTIVATING COMPASSION)。 海澤維克先生世界知名,他的「人本設計」廣獲稱道,毋庸置疑,個人亦十分敬佩,但我們的書在《人本建築》(HUMANISE)問世前六年即已出版,所以大概不至於被譏為「東施效顰」吧!?
2010年上海世博看到他設計的英國館「種子聖殿」甚為驚豔,之後去倫敦也參訪了他的事務所。設計原就是為人而做,建築與環境作品更是為人設想,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海澤維克的設計,常常在「為人設想」上突發奇想,增加趣味及言外之意,給人驚喜,是隱性的「人本」思維極其難得的境界,是優美、品味、欣悅、歡愉之外另一層次的貢獻,相信匯集成冊的這本書,能讓讀者更深地體會設計的意涵與價值。」──潘冀│建築師
「『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展開公共對話』,為我們在台灣的城市發展和建築設計提供了寶貴的思考方向。」──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所謂『人本建築』顧名思義是建築須『以人為本』。此書是英國鬼才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將其意中的『建築』公諸於世,有助了解其創作背後所想,進而學習探索屬於自己的『人本建築』之路。」──吳宜晏│建走大叔
「本書以溫暖且有趣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啟發設計思辨,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建築對心靈的滋養與空間的啟蒙價值。」──曾令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一本大師傑作。它激烈十足,熱情洋溢,推理嚴謹,恰如其分。它讓我對未來的走向充滿希望。」——艾倫.狄波頓│知名英國作家
「這本書是一本超級通俗易懂的指南,它告訴我們為什麼不應忍受沒有靈魂的建築,以及如何改變現況。」格雷森.佩里│陶藝家、英國當代藝術家
「這本書將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賽門‧西奈克│《為什麼》系列作者
「《人本建築》是一部傑作。它為我們開出了一劑強有力的建築良方,讓我們將公眾放在首位,為人類更光明的未來鋪路。」──麥可.彭博│ 前紐約市市長
「鼓舞人心,啟迪心智,逼人深思。」——諾瑞娜.赫茲│經濟學家
「《人本建築》超越所有邊界、文化和專業領域……它敦促地球上的所有人歡慶生命。」
——片岡真實│森美術館館長暨首席策展人
「一本社會與經濟傑作。」——馬克.卡尼│前英國中央銀行總裁
「《人本建築》主張,我們必須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瑪里亞娜.馬祖卡托│經濟學家
「《人本建築》點燃了多年來我殷殷呼籲、刻不容緩的公共對話。」——泰瑞.法瑞爵士│仁川機場建築師
「本書幫助飽受挫折的一般民眾和社區看見可能的未來。」——大衛.伯恩│音樂家
▎國際26人,齊聲推薦
吳宜晏|建走大叔@建走共創整合主持人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林平|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
姚仁祿|大小創意齋創辦人、酋長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徐燕興|國土署副署長
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曾令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曾成德|成功大學建築系講座教授、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客座教授
黃姍姍|忠泰美術館總監
榮芳杰|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潘冀|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
龔書章|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建築師
大衛.伯恩│David Byrne 音樂家
片岡真實│ Mami Kataoka 森美術館館長暨首席策展人
托尼.法戴爾│Tony Fadell 創投公司 Future Shape CEO、前Apple 首席設計師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英倫才子、知名作家
李政宰│韓國演員
李美敬│CJ集團副會長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 英國當代藝術家
泰瑞.法瑞爵士│Sir Terry Farrell 英國建築師、仁川機場建築師
馬克.卡尼│Mark Caney 前英國中央銀行總裁
麥可.彭博│Mike Bloomberg 前紐約市市長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經濟學家
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 經濟學家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為什麼》系列作者
名人推薦:▌國際26人,為何齊聲推薦,共同疾呼?
「2018年底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透過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我們近四十年的建築作品回顧,書名恰巧叫《人本建築》(CULTIVATING COMPASSION)。 海澤維克先生世界知名,他的「人本設計」廣獲稱道,毋庸置疑,個人亦十分敬佩,但我們的書在《人本建築》(HUMANISE)問世前六年即已出版,所以大概不至於被譏為「東施效顰」吧!?
2010年上海世博看到他設計的英國館「種子聖殿」甚為驚豔,之後去倫敦也參訪了他的事務所。設計原就是為人而做,建築與環境作品更是為人設想,才有意義、才有價...
章節試閱
人本化的溢價
製造人本化建築無疑比製造無趣建築來得困難。過去的建築師比較容易設計出必要的視覺複雜性,複雜性自然而然地存在於建築材料裡。如今在打造新結構時,我們總是會被推向最便宜和最有效率的材料,例如玻璃、薄鋁片和矽利康填縫劑。這些現代化量產的材料,通常都有一種枯燥乏味的模樣。它們單調空洞,無法打造出可讓時間留下痕跡的畫布。
當材料本身毫無特色,我們就得花更多力氣去增強性格和打造有趣的潛質。如果打算使用鋁材,我們能讓材料更有趣一些,不平整一些嗎?如果打算使用量產磚塊,能否堅持不要使用統一的調性或顏色?我們能用磚塊拼組出立體圖案吸引目光,並在數十年的風吹雨打、藏汙納垢之後,發展出更多視覺複雜性嗎?或者,我們能用灰漿做出更有趣的東西?如果我們不打算使用老式材料,例如使用越久越好看的磚塊,還有什麼替代材料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但令人擔憂的是,人本化的材料和技術成本真的高出許多。
預算必然是有限的。但我們不能把這當成藉口,去製造更多無趣的建築。外人可能會以為,我們在工作室裡天馬行空構思令人興奮的想法,然後客戶照單全收。這當然不是事實。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反覆設計,一再修改,並絞盡腦汁在預算的限制下盡可能善用資源,集中焦點,別出心裁。
當我們完成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英國館時,來自另一國家的一位建築師進來參觀,並表示我很幸運,因為他拿到的預算沒我多。但我聽說他的預算幾乎是我們的兩倍。
當工作室收到新加坡南洋理工的大學委託設計教學中心「蜂巢」(The Hive)時,我們就面對到極為嚴苛的預算限制。
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找到一家供應商能提供剩餘的石英石,那石英石非常特別,有著類似魚鱗的銀色質感。
在其他時候,我們必須在製造過程中發揮想像力。「蜂巢」外部是由一千塊弧形混凝土板組成,板材在鄰近的馬來西亞製造。雖然我們只能負擔一個模具的價錢,我們還是決定要讓每塊板子都有不同模樣。為了做到這點,我們在模具裡放入一種特殊的化學凝膠,可以阻止水泥表面凝結,如此一來,當你反沖洗時,就會在表面留下令人驚嘆的粗糙石紋。我們將凝膠放在每塊板子的不同位置,創造出最高限度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我們設計的模具,也可在每次使用時彎摺出不同半徑,略為改變弧形的角度,並在內壁的不同位置放置橡膠塊。這些改變大大增添了混凝土板的多樣性,以及無法預測的立體感。剛看到成品時,身為完美主義的我大為驚慌,我心想:「我們到底在做什麼?這不夠完美。」但等我看到它們拼組起來之後,我才了解,正是它們的不完美使它們顯得珍貴。如果我們只有一塊又一塊完美的板材,加在一起之後就會變成完美的無趣。
除了相互堆疊的巨大卵形房間外,「蜂巢」大多數的牆面空間都是由實心的結構混凝土牆構成,上面鐫刻的圖案是以藝術家莎拉•法內利(Sara Fanelli)的七百幅鋼筆素描為底本。這些圖案經常重複,但因為圖案非常複雜且經過仔細排列,路人幾乎不會發現。我們的預算只能負擔最便宜的混凝土,所以牆面充滿無數個氣泡、石頭和瑕疵。但藝術家法內利的大膽設計讓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圖案上,因此很少注意到混凝土的表面有多粗糙。最後的成品相當粗獷,卻給人溫暖、有趣的親切感,而且成本並沒比類似大小的停車場貴多少。
它確實多花了一點錢。但不多。如果我們想認真看待讓世界恢復人本化這個議題,我們就必須談論多出的這「一點」代價,並且接受。我們必須改變思維。無論我們是城市規劃師、地產開發商、政治人物、評論家、教育者或一般公民,如果我們拒絕讓自己和孩子的世界被沉悶的建築淹沒,我們就必須要求彼此,為人本化建築多付出一點額外的努力和預算。
恢
這聽起來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其實不然。我們共享的價值總是處於流動的狀態:今天的我們不同於一百年前之人。小時候我帶著香蕉乾去學校時,被當成怪胎(我媽吃長壽食物和我爸穿勃肯涼鞋的時間,比超模凱特•摩絲〔Kate Moss〕讓它們成為流行早了十五年)。如今,這些都變了。
我們甚至跟半個世代之前的人也不一樣了。在各式各樣的議題上,我們都進化了,從種族到性別到我們對永續與環境的想法。我們減少吸煙,更常繫上安全帶,更多的素食主義者。在1996年澳洲亞瑟港大屠殺(Port Arthur massacre)引爆盛怒之後,與槍枝相關的立法和大眾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死於槍枝傷害的澳洲人數,也降到歷史新低。在英國,過去幾十年來,有一項重大的價值轉變是發生在對食物的想法上。2005年,在電視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的推動下,政府立法禁止學校餐點提供炸火雞捲(Turkey Twizzlers)這類工業化食品。
我們做出了決定,便宜並非價值首選。
我們做出了決定,孩子吃的食物不該是效率的味道。
現在,該是我們要求建築「營養豐富」的時候了,建築應該在我們與它相遇時滋養我們。
人們總說,不能指望開發商蓋出人本化的場所,因為他們是精明務實的資本家,有盈虧要擔心,我們應該堅定自信地拒絕這類陳舊論點。
一百五十年前,房地產開發商也是精明務實的資本家,也需要擔心盈虧。他們也想賺取利潤。但他們還是會在大門上方利用弧線、屋簷、線腳、簷口和彩繪玻璃來裝飾。如果他們在平均收入與生活品質遠低於今日的情況下都能做到,我們為何不行?
還有一點也是錯的,那就是有趣建築在往日建造起來比今日便宜。一如美國建築師麥可•班內迪克特(Michael Benedikt)所寫:
「今日人們所珍視的二戰前建築,也就是有著挑高天花板、可開闔窗戶、明確廳室、清晰線腳、堅實牆壁和怡人裝飾的房子,那些總是讓我們唉嘆『因為成本太高』今日再也無法建造的房子,其實在當時蓋起來也不便宜。事實上,它們在當時算是相對昂貴,就財富、時間與收入的比例而言,當時的花費比今日更高。」
是我們的社會做出了選擇,不想花那麼多錢在今日興建的個別建築上。難怪這些建築在情感上都不夠營養。
接著是下一個藉口:但我們現在正處於危機之中!想想正在出錯的那些事情。跟這些緊急狀況比起來,人本化建築可以再等等。
我們必須對抗這種無止盡的拖延心態,這種心態老愛說,天就快塌下來了,我們蓋不起好房子。問題是要等到哪一天才會沒有危機,沒有廉價的藉口?
沒錯,我們的確正在經歷可怕的氣候危機,這點極為重要。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更富有。我們花在大興土木上的錢,也超過以往任何時代。全球的營建支出,從2014年的九點五兆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十一點四兆美元。
但我們要怎麼知道,適當的額外花費是多少?
我們工作室採用的策略之一,是訂出兩個方案與客戶討論。方案一是完成計畫的最經濟方式,可實現基本機能並滿足法規需求。這個最低標版本通常不符合人本化,但可以用來建立討論基礎。然後我們會研究符合人本化的版本,成本會比基本解決方案多五到十個百分點。兩個方案都提出之後,我們會和客戶開誠布公,深入討論成本與效益,不會用天真態度對待錢財。這會是最有趣的對話。
另外,請記住,人本化建築雖然在一開始會有額外費用,但長久而言,它可能遠比非人本化建築便宜,因為被拆除的機率變小了,不需要另花費建造更昂貴的新建築。根據預測,到了2026年,全球用來處理營造業廢棄物的成本將高達每年三百四十四億美元。在美國,這類廢棄物有九成來自於拆除。
這表示有很多錢浪費在那些不值得被拯救的建築上。藉由讓世界恢復人本化,我們可以節省數十億美元,並大大減少因拆除工程而釋放到大氣中的碳含量。
做為一個產業,我們已開始習慣「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的想法,藉由採用公認的生態標準,來確保我們的建築能夠更加永續。有越來越多建造新建築的客戶接受了這種溢價。有時不僅是接受,甚至引以為傲。綠色溢價反映出過去數十年來社會價值觀的一大轉變,會將保護地球列為優先考量。但要實現真正的永續,這還不夠完整。
是時候該堅持所謂的……人本化溢價
人本化教育
對建築界而言,我可以想像,發展出一套自主學習計畫,鼓勵學生以理性與感性同時觀察世界。「評圖」將在沒有等級制度的環境進行。這種做法有可能創造出才華洋溢、相對無包袱的新一代專業人才。在今日這個放眼所見依然由乏味所主導的世界,單是想像上述做法所可能釋放出的美學多樣性,就令人興奮不已。
在英國教育系統中,有一點總是令我驚訝,那就是實習建築師幾乎沒機會與城市規劃師互動。學習透過規劃師的眼光觀看,進而學習透過大眾的眼光觀看,這應該是課程大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也可以改善規劃師本身的養成方式嗎?或許他們的訓練應該根據人本化建築的原則,把關注點更聚焦在人的體驗而非政策?當然,應該鼓勵規劃師不斷用以下的問題挑戰營造業:這個方案該如何人本化?要如何讓民眾有感?情感是首要機能嗎?從門前視距觀看時,是否具備必要的視覺複雜性?這項方案是否表現出具千年的思維?
最後,如果我們能訓練出更多匠造者,那豈不是更棒了?隨著現代主義對雕刻師、鉛工、玻璃製造匠和泥水匠的需求消失,這些專業也跟著消亡。一百五十年前,這座地球上曾有數百萬技能高超的工匠隨時準備貢獻自身技能,打造出有趣的建築物。
不過,我們不該對歷史風格的工藝形式有過度浪漫的幻想。打造有趣的新建築,並不意味要回頭擁抱老派的材料和製程。
有許多令人驚訝的新手法,可創造出立體形式和視覺的複雜性——包括雷射切割、電腦數控銑床和3D列印的建築牆面。想像一下,如果高第和歐斯曼當年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嶄新的製作技術,他們會創造出何等創新的建築——如果新一代的創意人士能接受人本化設計的教育,又能創造出怎樣的成就。
人本化規劃
規劃的過程對大眾往往不太友善。在英國,我們依然將寫滿行話小字的規劃須知貼在燈柱上。就算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提案建築的草圖,也很難存取,很難理解,很難評論。這樣的過程扮演了某種過濾器。將感興趣的一般人都過濾掉了,留下的大多是憤怒、堅決和頑固之人,很容易被當成怪人和鄰避人士(NIMBY)。
其他國家有一些更二十一世紀的做法。在加拿大,我曾在街頭告示板上看到彩色圖像,顯示計畫中的開發項目,該項目在地圖上的位置,可連結到虛擬實境模型的QR Code,以及如何留下評論和提出相關問題的資訊。
有一個方式可以讓規劃申請與人們產生真實連結,就是把規劃申請的方案提交到打造世界的電玩遊戲「Minecraft」裡,這種方式連小孩都會覺得有趣且好懂。這款極受歡迎的遊戲是虛擬版的樂高,可以輕鬆打造出建築模型,讓所有人在實際興建之前先行體驗。
一些社群已經與「Minecraft」建立合作,利用這款遊戲重新想像公共場所並打造凝聚力。
「一磚一瓦」(Block by Block)這項慈善計畫,已經協助貝魯特東部的一些社區重新設計布爾哈穆德(Bourj Hammoud)一處閒置的公共空間,打造出一個可供聚會、表演和遊玩的場所。
無論我們身在世界何處,都需要一些系統能邀請大眾參與,並將大眾視為所有公共新建築的核心客戶。
向所有人開放的建築中心
如果我們想吸引路人注意,那麼一些開放、友好、迷人且可以自由進入的場所,就變得至關重要。我是在父親帶我去倫敦繁忙西區的「設計中心」那一刻,確認我想當個設計師的決心。如果設計中心不存在,不知道我最後會不會變成設計師。整個青少年時期,我一直不斷回訪。但這個面向大眾的場所,在1998年關門大吉。自那之後,英國因為設計中心不復存在而失去多少潛在的設計師呢?
想像一下,如果每個國家都有一個國家建築中心,像倫敦的設計中心那樣令人興奮,容易親近,那會是什麼景況。如果這些中心都位於主要大城又會如何?我們不僅可利用這些中心啟發多元樣貌的新一代建築設計師,還可將它們當成分享開發計畫的場所,邀請社區在此聚會,貢獻意見。
目前,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是象徵英國卓越建築的中心所在。它是全世界最棒也最重要的建築體之一。然而學會總部的設計卻令人心生畏懼膽怯。它傳達出這樣的訊號:它所代表的那門專業對大眾的真實感受興趣缺缺。該如何讓世界上擁有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這類組織的城鎮中心,更容易進入青少年的視野,也更容易親近——就像「設計中心」之於青少年的我一樣?
人本化的溢價
製造人本化建築無疑比製造無趣建築來得困難。過去的建築師比較容易設計出必要的視覺複雜性,複雜性自然而然地存在於建築材料裡。如今在打造新結構時,我們總是會被推向最便宜和最有效率的材料,例如玻璃、薄鋁片和矽利康填縫劑。這些現代化量產的材料,通常都有一種枯燥乏味的模樣。它們單調空洞,無法打造出可讓時間留下痕跡的畫布。
當材料本身毫無特色,我們就得花更多力氣去增強性格和打造有趣的潛質。如果打算使用鋁材,我們能讓材料更有趣一些,不平整一些嗎?如果打算使用量產磚塊,能否堅持不要使用統一的調性或顏...
推薦序
2023年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在四十個國家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設計獎。開幕當日,英國的建築大師Heatherwick前來參觀是台灣與國際設計界深化交流的契機。兩年後,我有幸為他的《人本建築》撰寫推薦序,這本書挑戰了傳統對建築與人關係的認知,引領讀者思考更深層的設計哲學。
Heatherwick在書中探問:「如果建築可以如此設計,為何我們不創造更多這樣的建築呢?」這一挑問直接指向現行建築實踐的侷限,並鼓勵我們突破常規,創造出既實用又能觸動人心的空間。《人本建築》聚焦於Heatherwick的建築理念,特別強調設計與建築應注重滿足人的情感需求。他的觀點:「建築在我們與之相遇時,應當滋養我們的心靈」,深刻揭示了建築的多重功能,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提供者,更是心靈的庇護所。
書中,Heatherwick分享了他的設計旅程和家庭背景,以及他對全球範圍內建築實例的洞察。從古至今的建築案例,如伊拉克的蘆葦聚會所到現代的哈里發塔,都被用來探討建築如何塑造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結構。這些討論挑戰了現代建築教育的方向,提倡通過教育改革,推動更具創意和人本的建築設計。
此外,Heatherwick對當代建築界過度追求效率和利潤的普遍問題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強調這種做法對環境和資源的浪費。他的警示:「不妥善建造之後又拆除的代價,對環境和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與全球可持續建築和設計的關注點相呼應。
《人本建築》不僅是一部專業的建築和設計書籍,更是一次深入的思考探索,如何讓建築更貼近人性。Heatherwick的呼籲:「將公共價值與歡樂帶回建築界,展開公共對話」,為我們在台灣的城市發展和建築設計提供了寶貴的思考方向。隨著全球迅速的都市化進程,探索滿足社區需求並增進居民幸福感的設計變得日益重要。
這本書還強調了建築作品與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協調性。Heatherwick認為建築師應作為社會和文化的媒介,而非僅是功能空間的創造者,這一觀點為我們在台灣的設計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指標,尤其是在尊重和融入本地文化特色的同時,創造出符合現代需求的建築空間。
《人本建築》不僅為設計和建築專業人士提供了洞見,也激勵所有關心如何透過設計改善和豐富生活品質的人們。這本書重新定義了建築的功能,並強調通過創意設計提升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張基義|台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2023年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在四十個國家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設計獎。開幕當日,英國的建築大師Heatherwick前來參觀是台灣與國際設計界深化交流的契機。兩年後,我有幸為他的《人本建築》撰寫推薦序,這本書挑戰了傳統對建築與人關係的認知,引領讀者思考更深層的設計哲學。
Heatherwick在書中探問:「如果建築可以如此設計,為何我們不創造更多這樣的建築呢?」這一挑問直接指向現行建築實踐的侷限,並鼓勵我們突破常規,創造出既實用又能觸動人心的空間。《人本建築》聚焦於Heatherwick的建築理念,特別強調設計與建築應注重滿足人的...
目錄
第一篇|人本場所與非人本場所
人本場所
百年大災難
災難大剖析
第二篇|無聊崇拜是如何席捲世界的?
建築師是什麼?
會見無趣之神
如何(意外地)製造一種異端
為什麼放眼所及都是利潤?
第三篇|如何讓世界恢復人本化
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房間裡的大象
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
解答一些(可能)常見的問題
寫給過路人的信
致謝
註釋
圖片出處
加入人本主義行動
第一篇|人本場所與非人本場所
人本場所
百年大災難
災難大剖析
第二篇|無聊崇拜是如何席捲世界的?
建築師是什麼?
會見無趣之神
如何(意外地)製造一種異端
為什麼放眼所及都是利潤?
第三篇|如何讓世界恢復人本化
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房間裡的大象
改變我們的行為方式
解答一些(可能)常見的問題
寫給過路人的信
致謝
註釋
圖片出處
加入人本主義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