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左與右的意識形態束縛,改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出發
才是精準掌握世界未來情勢的關鍵
理解兩種不同地緣政治學的來龍去脈
才能透視十七世紀至今所有戰爭發生的結構
從古到今,從入門到進階
一冊通曉地緣政治學的觀點與歷史,理論與實務
更掌握現代世界產生紛爭的深層結構性因素
「大部分書名有『地緣政治學』的書籍,都僅是各隨己意來討論地緣政治學,既沒有共通點,看起來也是雜亂無章。其實一般人們所稱的地緣政治學,有兩個完全相異的傳統。然而,這兩者與其說是地緣政治學中的學派差異,實際上展現的則是更大、更根本的世界觀對立。本書不只是著眼在這兩種相異的地緣政治學,對雜亂無章的討論進行整理,還要提供足以從結構面,掌握現實世界國際情勢動向的視角。」
——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篠田英朗(本書作者)
在這動盪的時局裡,「地緣政治學」日益受到重視,坊間相關書籍也愈出愈多。這個詞乍看可以望文生義,但究其根本,到底什麼才是地緣政治學的核心理念?這套理論又能帶給我們什麼幫助?還有,為什麼每當提到地緣政治學,好像總是跟戰爭連結在一起?《戰爭的根源:兩種地緣政治學的對峙與交鋒》就是為了回應這些疑問而寫的書。
本書強調,「地緣政治學」這一種分析視角,能帶我們注意到環境的地理條件導致了什麼結構性要素,這些結構性要素又容易產生怎樣的傾向,從而形成衝突與紛爭。然而,要能夠精準運用這種視角,就必須梳理「地緣政治學」這一概念辭彙背後頗為複雜的前世今生,才能知曉其內在一貫的邏輯;同時,必須要清晰掌握其脈絡,才能用這個視角看懂十七世紀以降的歐洲戰爭、現代的兩次大戰、冷戰、俄烏戰爭,乃至現下風起雲湧的世界局勢,了解這些對立衝突背後的結構框架及驅動力,進而預想未來。
本書梳理出的歷史脈絡以及兩種地緣政治學觀點,更指出這兩種觀點背後,其實有著更深層的世界觀差異。透過這些,更能幫助我們回過頭來思考,在動盪的局勢中,臺灣究竟應該如何自處?該選擇大海還是大陸?跳脫左派右派的意識形態之爭,地緣政治或許是另一種更合乎現實的思考途徑。
本書探討的課題包括:
●「英美系統」與「歐陸系統」的地緣政治學之決定性差異是什麼?這導致了怎樣的世界觀衝突?
● 何謂「心臟地帶」、陸權、海權?何謂生存空間?何謂泛理念?
● 為何二戰後,地緣政治學在日本被視為禁忌?
● 冷戰結束的探討,為何福山會提出「歷史終結」論?為何杭亭頓用「文明衝突」論抗衡?
● 如何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解讀俄烏戰爭?
● 中國是什麼樣的國家?什麼是一帶一路?
● 我們生存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作者簡介:
篠田 英朗 (しのだ ひであき)
一九六八年生於神奈川縣,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同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倫敦政經學院(LSE)國際關係學博士學位。曾任廣島大學副教授、劍橋大學客座研究員,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所國際關係論教授。著有多本著作:《和平架構與法律規範──國際和平活動的理論性與功能性分析》(獲大佛次郎論壇獎)、《國際社會的秩序》、《國家主權的思想──朝向國際立憲主義的軌跡》(獲三得利學藝獎)、《解讀國際糾紛的五個視角──現代世界中戰爭的結構》、《集體自衛權的思想史──憲法第九條與美日安保》(獲讀賣.吉野作造獎)。
譯者簡介:
鄭天恩
臺大歷史所碩士畢,大隱於市、靜觀紅塵流轉的癡人一枚。曹雪芹與劉姥姥的愛慕者,目前正致力於如何將茄子做出雞肉味的祕訣。譯有:《最後的帝國軍人》、《凱爾特‧最初的歐洲》、《文明的海洋史觀》、《珍珠港》、《諾門罕之夏》、《論點‧東方史學》、《論點‧西方史學》、《世界哲學史1哲學的起源:從智慧到愛智》、《亞洲人物史1神話世界與古代帝國》等等。
章節試閱
序章 地緣政治學的視角與激烈變化的世界情勢
地緣政治學有用嗎?
當我們用地緣政治學的視角來釐清國際紛爭的架構時,結果會如何?
本書要致力解答的就是這個問題。我將會運用地緣政治學的視角鳥瞰國際政治情勢,同時也會帶各位思考,當我們特別聚焦在國家安全議題的時候,地緣政治學的視角有什麼實用之處。因此,本書特別重視的是相異地緣政治學的視角,所映照出的世界觀差異。
人們所身處周遭環境,其地理狀況不可能對人的生活毫無影響。既然如此,著眼於地理環境影響所導致的架構,並進而分析國際情勢,則理所當然有其實用性。地緣政治學的視角,就是從這種洞察當中產生的。
人類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外界的環境。不要說移動大陸的位置了,通常就連大幅改變河川的位置,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因如此,在特定地理環境中培養出來的人類群體,其歷史、文化、社會狀況,也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
故此,事前就先充分留意到這些結構性的要素,並且推測、分析某些具體現象的背後是否也有這些結構性要素在運作,這樣的做法,總是有一定的實用性在。
然而,地理狀況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其實是複合性的,也因此,關於地緣政治學的理論體系,也會有多種相異的版本同時成立。各式各樣具備相異理論架構的地緣政治學,彼此既相互衝突,卻也同時並存。換言之,是從所謂世界觀的差異中,才產生了版本各異、種類多元的地緣政治學。
對地緣政治學最典型且古典的批判,就是它太過宿命論了。但是,人要憑藉自由意志抵抗環境要素、操縱周遭環境帶來的影響,並讓地理條件產生變化,這並非完全不可能。毋寧該說,人類總是一方面利用這些環境要素所提供的條件,同時也積極地以人為運作加以變更,這才創造出了屬於人類的歷史。所以要把握到那些可以從結構性要素中洞察到的傾向,並留意人類的世界觀差異所交織而釀成的衝突,這樣才能更為適當地運用地緣政治學。
擁有地緣政治學的視角,就能理解因結構性要素而產生的傾向。其實用性不只可以讓我們得知傾向,還可以進一步進行情勢分析。依循結構性要素而生的傾向來進行分析,比起不按此進行分析,較不會疏忽遺漏重要的因素,故能達成適切分析的蓋然性也較高。在這個範疇內,地緣政治學的視角非常實用。
相異的地緣政治學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傾向也並非只有一種,而是總有多種傾向存在。運用地緣政治學視角將傾向抽取出來之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比較這各種不同的傾向了。大概在這種時候,分析者不只會深思本身所背負的立場,也會依循自己所站的位置,來進行傾向的分析吧。相異的地緣政治學視角,會造就因世界觀差異而爆發的衝突;在把這件事當成大前提,並確立自己的視角上,地緣政治學相當有用。
地緣政治學所帶來的,並非照本宣科的世界情勢分析。不同的人類世界觀,會創造出相異的地緣政治學視角,從而導致衝突;如果我們想要一方面掌握這點,同時發掘自身的線索,則地緣政治學的視角也相當有用。
本書所要嘗試的,就是一邊從實用角度去思考地緣政治學視角,一邊關注相異地緣政治學背後的相異世界觀,從而分析國際紛爭的架構。
兩種相異的地緣政治學
近年來,人們對地緣政治學的關心日益高漲,也有許多書名中包含「地緣政治學」的書籍在市面上不斷登場。要理解這激烈變化的世界情勢,關鍵似乎就藏在地緣政治學裡面。二○二二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眾人對地緣政治學的關心更上一層樓。
只是,大部分書名有「地緣政治學」的書籍,都僅是各隨己意來討論地緣政治學,既沒有共通點,看起來也是雜亂無章,所以儘管出版了這麼多書籍,卻反而變得更難以理解。要明確回答「地緣政治學是什麼?」這個問題,出乎意料地並非易事。
在討論匯率行情波動、投資判斷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參考所謂「地緣政治風險」這個概念。這個詞在一般定義中,指的是「不容易預測的政治情勢,對經濟指標產生不良影響的可能性」。但就算如此,仍然只有很少數的情況下能清晰理解其內容;大多數情況裡,則只是把不可預測的政治情勢變化,用「地緣政治風險」這個抽象概念加以稱呼。
與此相反,本書的說明會盡我所能地讓讀者可以有體系地理解地緣政治學的視角。不只如此,本書所提供的視角,也會讓讀者更能理解如何用運地緣政治學來鳥瞰國際情勢。
不過在此同時,我也不敢輕易主張讀了本書,就能完全理解地緣政治學。我所著眼的是在討論地緣政治學的時候,最為根本且容易造成混亂的要素。
一般人們所稱的地緣政治學,其實有兩個完全相異的傳統,那就是「英美系統地緣政治學」和「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關於兩者的差異,一般都以兩種學派的差異來加以說明。
然而,這兩者與其說是地緣政治學中的學派差異,實際上展現的則是更大、更根本的世界觀對立。不只如此,它最終也會展現在政策面上的差異。比方說重視海洋的英美系統地緣政治學,就會更重視由各個分散存在的獨立主體,進行網絡式連結的戰略。至於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則是以勢力範圍思想為特徵,執著於其影響所及範圍的確保與擴張。
這兩種相異的地緣政治學,其實是立基決定性的世界觀差異,於是才導致了理解「地緣政治學究竟是什麼」的重大差異。這種完全相異的理論觀點,並不能單單用地緣政治學討論本身的錯綜複雜來加以說明,而是必須以結構性的方式,來解釋實際國際情勢中深刻的對立。
本書不只是著眼在這兩種相異的地緣政治學,對雜亂無章的討論進行整理,還要提供足以從結構面,掌握現實世界國際情勢動向的視角。
名為地緣政治學的「視角」
「地緣政治學」雖然號稱為「學」,但並不被看成是一種學術的研究範疇。在市面上出版的眾多書籍中,由學者執筆的作品非常少。將「地緣政治學」當成學系、學科,甚至授課科目名稱加以引進的大學,幾乎不存在。故此,「地緣政治學」並不是以一種堪稱為「學」的學術範疇形式存在。
所謂「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是一種在重視地理(Geographical)條件下,對政治(Politics)情勢進行分析的視角。雖然當中累積了非常豐富的討論,足以證明其視角的重要性,但它仍不是一種擁有堅實研究領域、具同業意識之研究者階層的學術範疇。不只如此,因為它是將地理學要素、政治學要素、國際政治學要素等通常很少被組合在一起的多個範疇的視角,以跨領域的方式加以融合,具有折衷的特質,故此地緣政治學的視角,並不能簡單歸納進單一的學術範疇內來加以論之。也正因此,打從一開始就自命為地緣政治學專家的研究者,其實非常罕見。
更進一步說,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時期,對地緣政治學就抱持著獨樹一幟的關心,在政策討論上也頻頻加以參照。所以有一些反省認為,這種對地緣政治學的關心與參照,已經以錯誤的形式連結到了戰爭的正當化,因此,地緣政治學被廣泛理解為一門危險且似是而非的學問。即使到了今日,以正面態度信奉地緣政治學的學者仍然很少。
本書是在認知到這種關於地緣政治學的知識脈絡,並在此前提之下,才一邊大膽地將學術上已確立的見解加以組合融會,一邊探求地緣政治學視角的實用性。更具體而言,筆者是將自身專業的國際政治學裡已確立的前行研究,與紛爭解決學中各式各樣既存的討論相互對照,從而試著理解地緣政治學視角的實用性。
理論流派一旦太過發達,就會開始封閉地自給自足,呈現出一副為自我辯護而辯護的嘴臉,從而產生出各式各樣的弊害。為了不讓地緣政治學落入同樣的陷阱,我們必須不斷進行驗證。
比方說,二○二二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際,芝加哥大學國際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成為矚目的焦點。因為他所提倡的「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立場,從以前就主張北約不該東擴,所以這次他又重申,造就戰爭原因的並非發動侵略的俄羅斯,而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約。
米爾斯海默的討論,具有一種含蓄的洞察。因為它引發了廣泛的議論,所以要無視於此,毋庸置疑是不可能的。但是米爾斯海默的討論,卻完完全全只是以十九世紀歐洲國際政治的大國政治為模型,並以此力陳對俄羅斯勢力範圍存在的認知,因此,要直接將之硬套進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社會,是不可能的。不只如此,「攻勢現實主義」本身,採取了一種只強調米爾斯海默所重視的特定要素,並將其他要素從分析對象中排除的姿態。簡單說,它是把假說單純化,透過這種方式成立一套理論,再用這套理論來提供某種純化的框架;因此,即便它在特別描述某一個要素、並加以評價的時候有用,但在整合起來獲取最終分析和結果時,就不保證同樣有用了。
分析者必須時時留意,「攻勢現實主義」為了維持理論的體系性,會無視某些要素,而這些要素很可能相當重要。將「北約東擴惹得俄羅斯總統普丁不悅」這種推察,引申成「這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決定性導火線」、「其他要素不具重要性」,甚至將普丁的行動加以正當化,這樣的想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地緣政治學的視角,也僅僅是一種視角而已,其之於學術研究範疇中已成立的各式各樣學派之各式各樣理論架構,不過是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已。或者說,既存的紛爭解決學當中都會討論到引發紛爭的各種要素,而地緣政治學視角所重視的紛爭要素,並非「更」值得注意;兩者的重要性不過是同等的罷了。然而,至少地緣政治學的視角仍確實具有這種程度的重要性,所以值得好好探討。
洞察結構性傾向的實用性
更進一步說,誕生自不變的地理條件下的「結構性要素」之「傾向」,正是地緣政治學視角所著眼之處,因此,它不只可以用於闡明安定的國際情勢結構,在國際情勢流動程度高漲的時候,也出乎意料能展現出高度的實用性。簡單說,就是地緣政治學視角可以解說結構性的安定架構,也能闡明結構性情況所導致的變化。
打個比方來說,假設在某種突發事件下,房屋產生了物理性的損壞,甚至地形也有所改變;但隨著時間經過,新的房屋會重建起來,也會有針對地形,想讓它恢復原狀的力量展開運作。這些結構性要素,諸如:許多人想居住在這個村鎮、地形因應自然環境而形成等等,便決定了歷史潮流的傾向。國際政治也是如此,冷戰體制的結構長期持續,之後隨著蘇聯瓦解澈底崩潰,這就是長期動向與突發變化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在這裡引進地緣政治學視角後,就能發掘出圍繞著諸多事態的結構性要素,及其所產生的各種傾向。
二十世紀國際秩序的結構轉換,容易引發怎樣的反彈?為什麼冷戰體制能維持長期安定的結構?蘇聯瓦解衍生出的冷戰體制終結,可以讓我們預期到世界的鐘擺,接下來會往哪個方向擺動嗎?面對這些不掌握大局及長期傾向,就無法解答的問題,地緣政治學視角則能洞察到結構性要素所導致的傾向,故具有很重要的實用性。
我自己針對二十世紀國際秩序結構轉換的餘波、冷戰體制延續性的基礎、冷戰結束後世界流動性的要素等問題,都做了各式各樣的思考,也針對各個主題,發表了不少著作與論文。有時我會明白表示自己參照了地緣政治學的視角,有時則因為篇幅的緣故,沒有寫出相關的參考;但不管是怎樣的情況,地緣政治學的視角始終存在我心中。或者說,隨著工作日益積累,我對地緣政治學視角的關心也益發高漲。故此,對身為研究者的我而言,本書在意義上雖然有點算是追加任務,卻是必然要做的工作。
對地緣政治學的想法
我是一九九一年大學畢業、進入研究所就讀的世代,也就是冷戰結束後,第一批進入研究所就讀的世代。我所生在的二十世紀的國際社會是什麼?冷戰體制是什麼?冷戰結束後的世界又會發生什麼?我一直對這些問題抱持著強烈的關心,並致力這方面的工作。如果冷戰結束後,世界被賦予「自由民主的勝利」這一特徵,那它具體上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我思考這個問題並持續論述直至今日。如果冷戰結束後的世界中充斥著「文明衝突」與「反恐戰爭」等挑戰,那又是怎樣一回事?我同樣思考並持續論述。在這種視角下,我不斷觀察世界各地頻傳的武力紛爭、和平磋商與軍事介入,也觀察紛爭後的維和活動。
我所觀察的這一連串對象,歸結起來即為當前的世界。比方說二○二一年,阿富汗共和國政府隨著美國全面撤退而土崩瓦解,二○二二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在歐洲掀起巨大的戰爭;目擊到這種宛若歷史節點般的重大事件,不禁給我一種更強烈的動機,來重新深入整理自己對地緣政治學的理解。出於內心湧現的強烈衝動,我想試著以地緣政治學的視角,重新掌握世界情勢。
本書就是這項嘗試的成果。在這層意義上,本書雖然有地緣政治學概論書的性質,但也有一名國際政治學者為了掌握同時代的動向,盡綿薄努力的性質。
本書的結構
本書基於上述的問題意識,將全書分成四部,依序進行討論。
第一部是作為概論,提示討論的架構,其中,我將處理地緣政治學的理論框架。一方面,我會介紹主要的地緣政治學者之討論,另一方面也會展現地緣政治理論彼此對立的構圖。具體而言,我是就「英美系統地緣政治學與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的世界觀差異,會對政策決定者產生怎樣不同的影響,又會讓紛爭分析者產生怎樣相異的見解,來進行整理。我在全書中一以貫之要討論的,是基於英美系統與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這兩種迥異的地緣政治世界觀,產生了網絡型戰略與勢力範圍思想戰略,而這兩種戰略又帶來了世界規模的、各執己見的政策議論。一般,我們都把英美系統與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的差異,當成單純的學派差異來看待。然而本書認為,這兩者其實象徵著更根本的世界觀差異。不只如此,它們也深刻反映了現實世界人們的對立。
在第二部中我要處理的是,在產生了地緣政治學視角的歐洲中,地緣政治學如何協助現實國際情勢的分析,並對現實國際情勢產生影響。這項作業,最終會歸結在這個探問:因俄烏戰爭而浮上檯面的現代歐洲地區安全保障的結構性問題,用地緣政治學視角要怎樣分析?在這裡,英美系統地緣政治學與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各執己見的世界觀,可以作為重要的線索加以參考。
在第三部中,為了讓日本讀者也能從貼近本國的歷史中感受到地緣政治學視角具備的意義,所以我將著重討論地緣政治學視角在日本歷史中是如何被看待。特別重要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此時期日本的政策討論中,地緣政治學視角是如何被運用的?在此,英美系統與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的各執己見依舊十分重要。
在第四部中,我會更進一步從地緣政治學視角出發,對現代世界各地區的紛爭狀況加以探討。現代世界的紛爭,幾乎都是爆發在從非洲到中東、南亞這塊地區。一直以來,幾乎沒有任何人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分析非洲,而本書想要做的就是填補這塊空缺。另一方面,對中東和南亞的地緣政治學視角討論,則往往會受到十九世紀歐洲中心論式的帝國主義影響。本書想要做的,就是跨越這種制約。再者,中國以超大國之姿崛起帶來的影響規模,雖然廣及整個世界,但對日本所在的東北亞,影響無庸置疑是最為巨大的。東北亞的情勢蘊含著潛在而深刻的紛爭架構,對此,我也會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加以探討。在探討這些地區的過程中,雖然我的手法有所不同,但一貫的參照點,還是英美系統與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的各執己見。
透過這樣的討論,本書所要闡明的就是兩種相異地緣政治學,所帶來的根本世界觀差異。但是,透過描繪出這種差異所帶來的衝突,也能清楚呈現更高層次的地緣政治學視角帶來什麼樣的實用性。依循這點,我們也能對國際紛爭的架構,產生更深一層的理解。
序章 地緣政治學的視角與激烈變化的世界情勢
地緣政治學有用嗎?
當我們用地緣政治學的視角來釐清國際紛爭的架構時,結果會如何?
本書要致力解答的就是這個問題。我將會運用地緣政治學的視角鳥瞰國際政治情勢,同時也會帶各位思考,當我們特別聚焦在國家安全議題的時候,地緣政治學的視角有什麼實用之處。因此,本書特別重視的是相異地緣政治學的視角,所映照出的世界觀差異。
人們所身處周遭環境,其地理狀況不可能對人的生活毫無影響。既然如此,著眼於地理環境影響所導致的架構,並進而分析國際情勢,則理所當然有其實用性。地緣政...
目錄
序章 地緣政治學的視角與激烈變化的世界情勢
第一部 地緣政治學是什麼?
第一章 英美系統地緣政治學與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的對峙
第二章 地緣政治學理論的對立構圖――麥金德與豪斯霍弗
第三章 對立的地緣政治學理論發展――斯皮克曼與施密特
第二部 從地緣政治學看戰爭史
第四章 發生在歐洲的戰爭歷史
第五章 從地緣政治學看二十世紀的冷戰
第六章 冷戰結束後的世界與俄烏戰爭
第三部 從地緣政治學看日本的戰爭
第七章 從英美系統地緣政治學看戰前的日本
第八章 從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看戰爭期間的日本
第九章 作為戰後日本密教的地緣政治學
第四部 從地緣政治學看現代世界的戰爭
第十章 現代世界武力紛爭的整體架構
第十一章 世界各地區的紛爭架構
第十二章 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與一帶一路
結語 名為地緣政治學的紛爭分析視角
本書參照的日語基礎文獻
序章 地緣政治學的視角與激烈變化的世界情勢
第一部 地緣政治學是什麼?
第一章 英美系統地緣政治學與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的對峙
第二章 地緣政治學理論的對立構圖――麥金德與豪斯霍弗
第三章 對立的地緣政治學理論發展――斯皮克曼與施密特
第二部 從地緣政治學看戰爭史
第四章 發生在歐洲的戰爭歷史
第五章 從地緣政治學看二十世紀的冷戰
第六章 冷戰結束後的世界與俄烏戰爭
第三部 從地緣政治學看日本的戰爭
第七章 從英美系統地緣政治學看戰前的日本
第八章 從大陸系統地緣政治學看戰爭期間的日本
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