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治療大師的自我療癒經典✦
你曾經有多深的恐懼,就能滋長出多豐盈的愛!
放下恐懼是一項溫柔的功課。
放下並不是拋棄,而是留下來感受自己的情緒,
陪伴心中那個害怕的小孩,聽他傾訴可怕的夢魘。
藉由「自我肯定」啟動內在潛藏的生命能量,
找回真正愛與被愛的能力。我們都聽過「內在小孩」,那是指童年時期留下的創傷記憶。但是許多人不知道,我們內心還有一個「害怕的內在小孩」,他來自生命早期對失落與被遺棄的恐懼,並且一直影響著我們,讓我們無法以健康成熟的心態去面對生命的種種困境。本書將帶領我們去認識他,並且療癒他。
◎愛與恐懼其實是一體兩面
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時候。我們害怕失去、害怕改變、害怕空虛與孤單、害怕揭露自我、害怕因愛而受傷,卻又怕自己不為人所愛……而隱藏在這些情緒背後的,就是對於愛與被愛的深切恐懼。
書中指出,愛與恐懼其實是一體兩面,因此,只要放下恐懼,愛就能滋長。放下恐懼並非與之對抗,而是徹底、完整地去感受它,並以哀悼功課與「自我肯定」的三種態度與之整合。
◎實用的自我療癒技巧與練習功課
作者以數十年來擔任心理治療與靈修導師的經驗,提供了實用的自我療癒技巧與練習功課,幫助我們整合那些隨著愛而來的恐懼、憤怒、悲傷等情緒。
當我們放下不必要的自我防衛,多疼愛內心那個害怕的內在小孩,並擔負起照顧自己生命的責任,我們便能放下那些受傷與害怕的經驗,找回自己的力量。你將發現,那些令人難受的情緒,一旦得到我們的認可與接受,都會轉化為心靈的能量,帶領我們敞開自己,勇敢去愛,也勇敢被愛!
【內容特色】
✦提供實際的自我療癒技巧,所有人都適用
✦練習功課可以個人進行,與伴侶一同討論效果更佳
✦沒有艱澀的學理,一般讀者也能讀懂與應用
✦心理師、社工師、諮商輔導人員的必讀參考書
【專業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張宏秀/婚姻家族治療督導
張德芬/知名身心靈作家
賴佩霞/身心靈成長導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作者簡介:
大衛.里秋David Richo
資深心理治療師、工作坊帶領者與作家。他以婚姻、家庭與兒童諮商見長,非常強調心理及靈性的重要。除了從事心理治療外,也在加州聖塔巴巴拉和舊金山帶領避靜團體。目前在全美各地的依沙蘭靈修中心(Esalen institute)、靈磐避靜中心(Spirit Rock Retreat Center)、聖塔巴巴拉市立大學成人教育中心、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處授課,並常在英美各地舉辦工作坊。
他把榮格、佛洛依德、超個人學派的觀點巧妙融入專業實務中,亦常在作品中引用文學與詩歌,激起讀者的共鳴並從中獲得啟發。他著有多本探討心靈的作品,包括《回歸真我》、《與過去和好》、《以愛之名,我願意》等等。
相關著作:《信任的療癒力:修復受傷的信任感,擁抱真正的愛與親密》《回歸真我:活出獨立的內在和成熟的愛》《與過去和好:別讓過去創傷變成人際關係的困境》
譯者簡介:
曾育慧
雲林人,目前為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張宏秀
本書第七、八章譯者,亦是審訂者。德州女子大學家族治療研究所兼任教授,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師學會認證督導,身兼心理治療師、督導、教師、工作坊帶領者等身分。肯定心理及靈性的互惠,二十年來在婚姻家庭諮詢、創傷治療、身心症與耗竭療癒中納入靈性議題,以增加生命轉化的資源。對心靈治癒與整合有三十年的個人經驗,也帶領靈性整合工作坊及團體。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只有對自己的恐懼感受有足夠的體察與瞭解,願意為自己擔負起照顧生命的責任,並且願意學習肯定自我的存在與權利,我們才能把力量還給自己。──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如果恐懼是我們人類心智的一部分,與其丟棄它,倒不如花些時間好好認識它、研究它、與它對話,看看它到底藴藏著什麼樣的魔力與價值。──賴佩霞,身心靈成長導師
本書開出的「功課」不但是關鍵,更是我所讀過最實用的「自我肯定」技巧訓練守則。──吳佳璇,精神科醫師、金鼎獎得主
里秋博士以其心理與靈性整合的一貫風格及實例,帶領讀者循序地反思並整理恐懼經驗,讓恐懼成為靈性轉化的助力!──張宏秀,心理治療師、婚姻家族治療督導
名人推薦:只有對自己的恐懼感受有足夠的體察與瞭解,願意為自己擔負起照顧生命的責任,並且願意學習肯定自我的存在與權利,我們才能把力量還給自己。──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如果恐懼是我們人類心智的一部分,與其丟棄它,倒不如花些時間好好認識它、研究它、與它對話,看看它到底藴藏著什麼樣的魔力與價值。──賴佩霞,身心靈成長導師
本書開出的「功課」不但是關鍵,更是我所讀過最實用的「自我肯定」技巧訓練守則。──吳佳璇,精神科醫師、金鼎獎得主
里秋博士以其心理與靈性整合的一貫風格及實例,帶領讀者循序地反思並整理恐懼經...
章節試閱
當下的恐懼:在真實與虛假的恐懼之間
馬克白(Macbeth)說:「當下的恐懼沒有我們幻想中的可怕。」恐懼是主觀的,通常是你的主觀意識所相信的,而你恐懼的對象實際上不一定真的可怕。恐懼是身體/心理面對真正或想像中的危險而出現的反應。既然恐懼是主觀的,有時就必然是合理的,比如說,當這個恐懼符合現實狀況的時候,我害怕的某件事,的確值得害怕。你養的狗每次看到光頭義大利佬就會上前咬人,所以當你帶著狗來我家,我會害怕是正常的,因為牠過去有這個記錄。我的恐懼還算有個道理,因為我沒辦法保護自己不被狗咬。但是,如果你帶著吉娃娃來我家,我害怕狗是結核病菌的帶原者,這種害怕就不適當,是出於錯誤認知的神經質恐懼,因為既沒有證據、也沒有過去的記錄來支持這項認知。適當與不適當,可以靠過去的記錄來分辨。
焦慮(anxiety)是對於想像中的不明危險的主觀反應,恐懼則是人對某件事清楚地相信它具有威脅性的反應。預知(premonition)是焦慮的形式之一,表示不祥的預感,有某件不好的事即將發生的感覺。這個字來自拉丁文monitum,原意是提出警告,來自心靈的警告。妄想(paranoia)則是一種錯覺,認為你被迫害,或每件事的發生都衝著你來,包括浮誇妄念(grandiosity),對自己存有過高而不實的評價。
恐懼症(phobia)是反覆出現、不具理性的恐懼感,它會形成一組複雜的儀式來想辦法避開令你害怕的事物。這種反應是後天習得的,也許跟早年發生的某個事件有關。利用一些行為療法可以改善,比如正向增強、減敏法(desensitization)等。減敏法是採取漸進的步驟,讓你面對威脅,與恐懼共處。例如你很怕蛇,所以第一步是先做到聽別人講蛇這個字的時候不會感到不舒服,然後看蛇的圖片,接著看蛇的影片,最後到動物園,站在離蛇十呎之外的地方看著牠︙︙等等。用這種漸進法,你便能擺脫恐懼症。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對危險時,適當的恐懼會技巧地處理這個危險,或讓我努力學習處理的技巧。所以不管我採取閃避或正面迎戰的態度,全視當時能夠處理的技巧而定。若是神經質的恐懼,我既無法有效迎戰,也無法有效閃避。不管我怎麼做,恐懼還是在,我逃不掉,也打不贏,日子更過不下去。神經質的恐懼,在於我們害怕無力處理自己的感覺或軟弱的一面。簡言之,神經質的恐懼並非害怕事情本身,而是害怕事情發生時的無力感。我們認為自己沒有抵抗能力,也缺乏資源。在寫這句話時,我的筆停下了,我也要求你停下來:這些話語承載著痛苦,也讓你覺得非常熟悉吧!
有項老鼠實驗,是在我們還沒認知到動物實驗很殘忍之前做的。把兩組老鼠分別關在大小不同的籠子裡。一組的籠子空間很小,老鼠在裡面沒法行動;另一組的老鼠可以在大籠子的兩端跑來跑去。實驗者用一樣的方式來嚇唬兩組老鼠,結果小籠子裡的老鼠得了心臟病,另一組老鼠心臟沒問題。結論就是,會傷身的不是壓力,而是無力感,那種沒有選擇、沒有逃脫機會的現實或感覺。
練習:陷入恐慌時
恐慌發作時,要容許它的存在,與之共處。要記得,恐慌會使人懷疑身體自我監測的天生能力,讓你比平常更不容易自制。此時採用矛盾意向法(又稱逆向操作法)來與恐懼互動是很有幫助的。你在感受恐懼與恐慌時,不必帶著任何條件來認同它們的存在,也不必採取任何反擊行動。這是讓你在被恐慌完全攫住之前,把恐慌的尖牙拔掉的方法之一。你無法阻止恐慌的出現,但你可以不被它控制住。恐慌本身並不危險,被它攫住才是真正的危險。
想要與恐慌共處,還可以同時搭配另外二個建議。首先是內心專注在某個平靜的畫面(最好事先在腦中準備好),可以是某個景象、一張畫、一個形象、宗教象徵等等,在必要時可以召喚,讓你保持沉著冷靜。最好的選擇是一向都能讓你有好心情的畫面。
腦中只要想著這些美好的畫面,就能降低氧氣的消耗,使你的呼吸與心跳不再那麼急促,降低血壓、緩和緊張的情緒,也讓更多血液流進大腦中。換句話說,它會改變使恐慌發作的元素。這就像狄金生說的:「雙眼閉上就是旅行。」閉上你的眼,專注在某個畫面中,你就能脫離恐慌與無力感,一切就能平靜下來。這就是畫面的力量,也許能說明為什麼宗教圖像會被奉在神龕上,以帶來療癒的功效。
處理恐慌的最後一招是呼吸。人在恐慌發作時會過度換氣。呼吸本來該用下肺部的橫膈膜做深度呼吸,但當人處在壓力中時會轉而用上肺部,也就是胸式呼吸,這是比較淺卻更急促的呼吸。當你做橫膈膜式深呼吸、把氣吸到肺臟下方時,馬上就能逆轉出於恐慌的呼吸。胸式呼吸是為了要因應恐懼的立即反應結果,可是現在並沒有恐懼的標的,所以此時做胸式呼吸沒有太大的效益。橫膈膜式呼吸是使人靜心的呼吸法,你可以先把眼睛閉上,每一次呼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十。你也可以告訴自己,吸氣時,正是納入來自宇宙的支持,吐氣時,則是把壓制在身上的恐慌與壓力釋放出來。
迎接恐懼的出現、形成畫面,還有深呼吸,這些動作同時做,就能大幅降低恐慌。
練習:如何處理孤寂
跟處理恐懼一樣,成年人也有處理孤寂感的方案,讓人不會只是被孤寂感所俘而動彈不得。這個方案就是感受孤寂,不去抵抗它,並從自身與全世界找出支持我們的資源,擴大我們的重心。
處理孤寂有個實用的方法,就是好好陪自己、不遺棄自己。相信你自己,就能從鏡中看見你。能陪自己多久,再多加一分鐘就好,然後每天把時間拉長一點點。每增加一分鐘,你的力量也會隨之加倍。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就是當你陷入最惡劣的處境時,你還是愛著自己。此外,你要做的功課還包括:哀悼失落、展現自我肯定的態度、全心全意地行事、做出讓你有幸福感的選擇。當你做到這些,就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秉性和性格,更能創造出完整感。
榮格曾說:「孤寂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有不斷增長的全部(all-ness)。」當你讓自己感受全部的情緒時,你就是全部的自己。榮格還說:「當我們在心靈的迷宮徘徊時,會有一股莫名的欣喜讓我們安於當下的路。我們不會找到令人窒息的無聊,而是內在的伴侶。當我們踽踽獨行,同伴就會出現。」
等到你終於願意一個人起程時,同伴就來了――不管是靈性上或實體上的同伴。此時,在你跟你的世界之間,將有一段內在的伙伴關係發生。這樣的連結會推翻孤寂帶來的隔離感。和天地宇宙的連結,即是聖多瑪斯(St. Thomas)對靈性的詮釋。
展開創新的行動,就代表要冒著令人失望或失去憑藉的風險。每一次的失落,裡面都會伴隨著一段相關的進展,有了這段進展,我們便能承受失落。這是我們人類相當奇妙的能力。
所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本身都有這樣的相關性,它發揮了協調均衡的功能,創造我們與之達成協議的可能性。舉例來說,有了失去,我便開啟了哀傷的程式/能力,也就能徹底處理它。而哀傷牽涉到遺棄,你被某人或某件事物拋棄時會感到悲傷。哀悼的工作會帶來一股平衡的力量,那就是你並不會拋棄你自己。你不會離開,而是留下來感受自己的情緒,就好像陪著一個小孩,聽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你他的夢魘。這個工作就是如此地溫柔。
我們有免於恐懼的權利
◆你有提出要求的權利
你有權向百分之百的人、在百分之百的時機、提出百分之百的要求。不必只要求你認為你能得到的或你可以擁有的,而是要求所有你想要的。提出要求之後再來協商。
◆你有權宣告自己的權利
「你說我不能打電話給你,問你什麼時候會把工作做完,這讓我很不高興。我有權打電話給你,詢問我們的合約執行進度。」或者,當老闆說:「你問題太多了。」你可以回答:「我有權利問問題,這樣我才能把事情想清楚。」
◆不管你過去、現在或未來做什麼,你都有權利不去解釋理由
別人邀請你參加聚會,你不必說:「我不能去,當天晚上我要開會。」你只需要說:「我沒辦法去,謝謝你。」給理由不是必要,但如果你體貼朋友,說出理由也無妨。
◆你有權決定你為他人承擔問題的責任尺度
「因為我沒車,所以你一定要來接我。我要去那裡只能靠你載。」別人的處境你不必負責,除非是你自願,或者你們之間有協議,那就另當別論。所有的期待都應該在雙方共識下才算數。不管是必要、方便、習慣、或合理︙︙這些都不能視為一定要由你來承擔的理由。
◆你有權改變心意
「我知道我已經答應跟你共乘車輛,不過做這件事令我覺得愈來愈困難,所以下個月之後我沒辦法再繼續。這段期間請你另做安排。」
◆你有犯錯的權利
「你是護理師,不該犯這種錯誤。」「沒錯,我是護理師,但我也是人,也會失誤。我做的事我會負責。」當你行使本項與前項權利時,負責任的態度很重要。否則這些權利就會變成單方面的推脫之辭。自我肯定的人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會對他人的權利保持敏感。
◆你有權不依邏輯行事
當人們說:「你不能那麼做,那件事完全沒有邏輯。」你可以說:「我當然可以那麼做。我對這件事的理解比你看到的還多。」當我們感到自身具有力量時,便能毫無顧慮依自己的意志而行,更不會受到別人的恫嚇所影響。
◆你有權為自己的利益而行
「我比這個人先到,應該比他先得到服務。」很多人都開不了口講這句話,深怕「聽起來很小氣」或被批評「貪心」。在這些自我批判的背後,其實是另一個聲音在說:「千萬別擺出自我肯定的態度,不必擁有力量,讓別人的力量壓過你,不要做你自己,根本就不要存在!」
◆你有權不去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一直都是選項之一。我們即使學到了自我肯定的技巧,還是可以選擇不這麼做。比方說你在電影院,裡面空位很多,坐在你後面的人很粗暴、很無賴,即使你用堅決的語氣提出抗議、請他們安靜,也可能無濟於事。你最好換位置,因為此時「選擇安全舒適」比「自我肯定」來得重要!要記得,我們的行動絕非處在真空,我們都得考慮時間、空間與其它條件。
◆你有權在你選擇的生活方式中尋求支持
這個原則包括你在這個外放的世界裡,有權做個內向的人! 這項權利需要你自己去找能提供支持的人。自我肯定的人深知支持的重要性,從解決問題、性與性別議題、情緒的因應、到做決定等各方面的支持都需要。你會尋求這些支持,是因為你知道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是你不能被剝奪的權利。你也會支持實踐這項權利的法律。你會努力推動肯定權利的法案。
當下的恐懼:在真實與虛假的恐懼之間
馬克白(Macbeth)說:「當下的恐懼沒有我們幻想中的可怕。」恐懼是主觀的,通常是你的主觀意識所相信的,而你恐懼的對象實際上不一定真的可怕。恐懼是身體/心理面對真正或想像中的危險而出現的反應。既然恐懼是主觀的,有時就必然是合理的,比如說,當這個恐懼符合現實狀況的時候,我害怕的某件事,的確值得害怕。你養的狗每次看到光頭義大利佬就會上前咬人,所以當你帶著狗來我家,我會害怕是正常的,因為牠過去有這個記錄。我的恐懼還算有個道理,因為我沒辦法保護自己不被狗咬。但是,如果你帶著...
目錄
導 讀 接納恐懼,擁抱祝福──張宏秀
專文推薦 用心若鏡──我讀《當恐懼遇見愛》──吳佳璇
專文推薦 親吻黑天使--賴佩霞
專文推薦 愛,是恐懼的最佳療癒力量──蘇絢慧
作者序 敞開自己,擁抱無懼之愛
前言 療癒害怕的內在小孩
第一部 正視你的恐懼
第1章 恐懼如何運作
第2章 恐懼如何表露
第3章 面對空無
第4章 當愛遇見恐懼
第二部 克服你的恐懼
第5章 面對恐懼
第6章 勇氣倍增
第7章 通往無懼的靈性之路
第8章 肯定自我,無所畏懼
結語 當衝突遇見光明
導 讀 接納恐懼,擁抱祝福──張宏秀
專文推薦 用心若鏡──我讀《當恐懼遇見愛》──吳佳璇
專文推薦 親吻黑天使--賴佩霞
專文推薦 愛,是恐懼的最佳療癒力量──蘇絢慧
作者序 敞開自己,擁抱無懼之愛
前言 療癒害怕的內在小孩
第一部 正視你的恐懼
第1章 恐懼如何運作
第2章 恐懼如何表露
第3章 面對空無
第4章 當愛遇見恐懼
第二部 克服你的恐懼
第5章 面對恐懼
第6章 勇氣倍增
第7章 通往無懼的靈性之路
第8章 肯定自我,無所畏懼
結語 當衝突遇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