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遞獨立、自信的精神/態度,提供給年輕世代迎向世界時的指引與啟發
★ 分享認真看待生命的態度,在生涯轉換,或是人生選擇上,充分的學習準備,還有承擔困難與失敗的勇氣
陳培哲 中央研究院院士、林丕容 博客來數位科技公司董事長、沈孟儒 成功大學特聘教授、蔡鴻青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謝馨慧 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五月天 石頭一致推薦
這本書要分享給年輕人──不論是滿懷理想、信心和動力的年輕人,或是缺乏方向的一代,甚至是看不到未來、自認買不起房子,走「窮經濟」且失落的一群……
或許作者沒辦法做你人生方向的明燈,但是,他嘗試與你分享在同一個天空下,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多元文化,感受不一樣的社會價值觀,與各式各樣的生活模式,深刻觀察到不一樣的個人追求和選擇。如此透過不同角度與視野,希望帶來思維上的刺激和行為上的鼓勵,幫助尋找突破界限的樂趣,嘗試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一貫的事情。
人生充滿了巧合,而人的生涯尤其充滿了挑戰、奮鬥、成功和轉折,每一次做出的選擇,可能是有意為之,也可能是意外插曲。如果能排除認知僵化,不再被知識和經驗所限制,心存好奇,開啓人生的鑰匙往往就在眼前。
擁有夢想、想像力,人生就有機會,為了創造想像力和夢想,做做白日夢又何妨?你永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麽。
期待這本書啟發你的內在潛力,創造不可能的可能,塑造自己的未來。
作者簡介:
鄧傑成
專業經理人,從企業基層做起,現在為全球市值百大的跨國企業的地區分公司董事長及總經理。身爲一名原居民,出生在一個八百年歷史的香港原居民聚居地,童年在鄉村度過,成長過程中經歷迷茫,一路跌跌撞撞,考進了同樣擁有八百年歷史的英國劍橋大學,獲取碩士和博士,被周邊的諾貝爾獎得主啟發。畢業後,初創失敗,工作上兜兜轉轉,失意過後加入企業從低做起,在香港、德國朋茨貝格、瑞士巴賽爾、美國普萊森頓、上海和台北歷練。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出身自香港的他,儘管身處世界各地都可以怡然地工作,也能欣賞和融入各國的文化。然後達成他自己的夢想目標。或許培養這樣獨立、自信的精神/態度,可以提供給台灣年輕世代迎向世界時,一個指引,一種啟發。
──陳培哲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書不僅是作者Kit 鄧總經理的人生成長經歷真誠生動敘述,更是其所處大時代背景的全球各地區文化與發展的寫照。更是透過其經驗分享,年輕人可獲得很棒的啟發和激勵。讀者可由其人生起源與歷練中體會到寶貴的經驗。
──林丕容 大學及太學眼科創辦人 博客來數位科技公司董事長
從家族歷史困惑、求學路程目標追尋、創業失意迷惘到人生目標重置,透過「水」的多變形態分享對應不同人生階段所具備的性格與心態,從封閉環境走進遼闊的世界,協助應對困境與新處境。透過多元文化生活體驗,展現不同角度與視野,帶領暫時處於迷惘,仍懷抱理想、信心與熱情的年輕人與創客,面對現實勇敢抉擇,突破思緒重圍,是一本心靈雞湯的好書。
──沈孟儒 成功大學特聘教授
沒有一定要讀書,但若讀了就要有收穫。閱讀了鄧傑成Kit的人生學程,發現是一本會越讀越著迷,富饒趣味的閱讀旅程。從香港創校家族出身,英國劍橋博士畢業,在百年跨國企業中港台三地又經歷兩次疫情,對台灣防疫做出重大貢獻,最後峰迴路轉,高升為韓國負責人,最終決定在台灣出書分享他一路的點滴。他的所見所聞刻畫出遼闊的國際人生視野,值得年輕人靜心閱讀。
--蔡鴻青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
來自香港,一位歷經歐美亞洲等市場頂尖醫療產業的創新型專業領導人,我從鄧總的故事,讀到他國際教育視野及自我成長挑戰,不斷打掉重練的勇氣,創造他人生各階段的精彩與高峰,也看到台灣年輕人所需要的翻轉人生關鍵思維。
──謝馨慧 台灣奧美集團董事總經理
這本書裡的成功人生你無法剪下貼上,但其中面對挫折的韌性能讓你重新開機。
──五月天 石頭
名人推薦: 出身自香港的他,儘管身處世界各地都可以怡然地工作,也能欣賞和融入各國的文化。然後達成他自己的夢想目標。或許培養這樣獨立、自信的精神/態度,可以提供給台灣年輕世代迎向世界時,一個指引,一種啟發。
──陳培哲 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書不僅是作者Kit 鄧總經理的人生成長經歷真誠生動敘述,更是其所處大時代背景的全球各地區文化與發展的寫照。更是透過其經驗分享,年輕人可獲得很棒的啟發和激勵。讀者可由其人生起源與歷練中體會到寶貴的經驗。
...
章節試閱
家族歷史的困惑和紛擾
搬進台北三年多,生活在天母,閒暇時愛在磺溪,從北走到南。天晴時,磺溪水流不多也不急,我反而有機會觀察溪流中一點一滴流淌而過的水。它們隨地形從北往南流動,途中克服石頭、沙礫、植物、分水嶺等障礙,迂迴曲折,最終還是往前進,流到遠遠的地方去。
我沿磺溪走到一半,想到我人生上半場,水是動態的,讓我明心見性,自我觀照看見自己。我人生的上半場就像磺溪裡的一滴水,我腦海中出現兩個看似不相關,仔細思索後卻發現有著密切關係的影像。我看到兩者間有一個不能切割的循環互動,彼此具有因果關係,卻無法明確地知道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第一個影像,想起成長過程中一些困惑和挫折的片段。童年時,我從來沒有想過將來可以這麽自由,而且走得這麽遠;說得準確一點,童年時的我根本沒有機會了解,原來這個世界有這麽遼闊,我的揮灑空間可以如此寬廣。磺溪裡的水,也不知前路,不知去向,偶爾順暢地流動,偶爾障礙重重,最終還是走得非常遠,到達一個無比寬廣的地方。
第二個影像是學習敏捷度(Learning Agility)。學習敏捷度是近年流行於人力資源管理學和心理學,形容從經驗中學習的意願和態度,以應對陌生環境或新處境的能力。學習敏捷度已經變成我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環,就是我得以這麽自由和走得這麽遠的關鍵,讓我經歷多次轉變而成為今天的我。磺溪裡的水,無形地流動,變化萬千,懂得越過前面的障礙,經歷困難,勇敢地往前走,展現出無比的敏捷度。
記憶中,童年時候的我並不敏捷。是成長過程中遇上的困惑和挫折,激發了我處於潛伏狀態的敏捷度嗎?還是我與生俱來的敏捷度,讓我克服種種障礙,掌握機會,讓我可以這麽自由和走得這麽遠?同樣地,是磺溪裡重重的障礙,激發了水的敏捷度?還是,水千萬年來的敏捷度,打造了磺溪的地理面貌,讓這裡的水今天走得這麽自由和遠?
一部電影揭露家族背景
我出生於一個傳統的香港原居民家庭,童年階段生活在家族聚居的一個半自給自足的系統,包含了農業生產、市場、學校等生活圈。按族譜記載,家族的祖先兩兄弟南下到香港之後,後人就在這處位於香港西北地帶的平原上生活了三、四十代人。
遠自幾百年前的元朝和明朝,香港原居民的祖先因為逃難和生活壓力等因素南下遷移,在現今香港土地最肥沃的平原上定居下來,建立村落,務農為生,世世代代在鄰近的農地或荒地上興建房屋居住。原居民的土地和居住利益,從清朝、英國殖民時代到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後,皆有獲得政府保障。
在地勢陡峭和寸土寸金的香港,這種原居民的圈地歷史和近代特權,為這些家族後裔帶來廣大面積的農地,完全沒有買房、租房和交地租的壓力。試想:同樣是生活在香港的其他人,如何想像原居民的生活?久而久之,香港社會對原居民的印象就是和睦、團結和不用上班,每天優哉游哉地拿著鳥籠喝早茶,過著大地主的生活。
但是,隨著家族人口大幅增加,土地資源相對越來越少,人口密度也越來越高,各式各樣的生活挑戰隨之出現。人口密度與可用資源呈反比發展,可想而知,人與人之間的磨擦難以避免,生活也非理所當然的優哉游哉,紛擾隨處可見,矛盾和衝突近在咫尺。
長大後,朋友對我的出生背景一知半解,大多帶著半開玩笑的態度,問我是否過著每天早上拿著鳥籠,優哉游哉地在家附近喝早茶的生活。遇上同姓的非原居民,總是聽到唏噓一句:「大家都是姓鄧,你我的社會待遇卻是截然不同。」
我很確定我不是,但即使我説了不是,他們也不一定會相信,反而説我謙虛;面對這種誤解,我不積極也不懂得向別人解釋清楚,只覺得心裡委屈,就是單純接收別人所説的話,無論對與錯。
旁人對原居民種種風光的描述,然而,局內人和局外人的理解差異甚大,我生活在其中,家裡沒有田也沒有地,有的只是對家族歷史說不清、道不明的困惑,以及看到無處不在的紛擾。無論如何,當年的我抱著就是這樣的態度,從沒有想過為什麽要這樣、可以怎麽樣,或者要改變等問題。
沒想到,多年後的一部電影,卻以放大鏡般的角度把原居民的生活公諸於世。
這就是獲得第三十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一項提名,最終得到三個獎項,包括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在二○一四年上映的《竊聽風雲系列》第三部。在電影中,劉青雲、古天樂、吳彥祖和周迅等多位知名演員的精湛演技,把劇中關鍵人物演得出神入化,贏了無數掌聲,同時也引發了不少爭議。
原居民土地權益的糾紛是電影的主軸,因為欲望和貪婪引發了一連串的勾心鬥角、背叛、暴力、血腥衝突和復仇,兄弟反目,親情不再。有人堅守土地,也有人無知和盲目地被利用,甚至有人引入暴力爭取利益。電影還帶出祖先留下的遺產沒有帶給大多數人豐足的生活,掌握政策訊息和人際資源的人才能出人頭地,貧富也由此走向兩極。
這部電影顛覆了不少生活在香港的局外人對原居民的印象,不再認為他們理所當然地拿著鳥籠度過每一天的生活,也認識到土地資源短缺的挑戰和貧富懸殊的現實。另一方面,電影中有一些讓觀眾不安的暴力鏡頭和誇張題材,引起不少原居民的嚴厲批評,認為抹黑了原居民和睦團結的形象。
兩個小時電影的威力遠勝普通人的千言萬語。
電影內容的真實性並非最重要,個人如何解讀也不是關鍵,反正就只是一部電影而已。對我個人而言,朋友開始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我的成長背景,懷疑過去對我的羨慕都是誤解,甚至轉變成對我的困惑和紛擾的關懷。這部電影把我從童年的困惑中釋放出來,無論內容有多準確,爭議性有多大,不可否認的,我可以算是受益者。
童年階段生活在家族聚居的一個半封閉系統,當時的我不了解什麽是獨立思考,不懂得對不認同的事做出應該有的應答,也不會去問為什麽,只有理所當然的默默接受,我缺乏從經驗中學習的意願和態度,欠缺外界刺激,也沒有應對陌生環境或新處境的能力。
童年的我,就像池塘內的一滴水,不需面對激烈的流動。無論池塘世界內發生什麽事,都只有隨之而動,我不認識外面的世界,也沒有離開的考慮。世界就是如此之大,我不需要也不了解所謂的敏捷度。
首次創業
現今,「顛覆性」、「獨角獸」等名稱值多少錢?估值之瘋狂往往讓傳統企業老闆和普通民眾難以理解,這卻是無數創業家的夢想。「顛覆性」離不開影響力,也就是顛覆或影響了一些現狀。巨大的影響力發生了,也不一定獲得一個估值或變成獨角獸。
在劍橋,這種事情屢屢發生。我在這裡從事博士研究的時候,偶爾與諾貝爾獎得獎者擦身而過,聽過他們的故事。設施內,擺設了不少歷史上對人類生活產生顛覆性的發明,許許多多都是為人類發展作出無償貢獻,並沒有進行產業化,沒有一個估值,非常崇高。因此,我能夠成為這科研基地的一份子,往往有一些優越感。
我進行博士研究的主要地方在劍橋市南部生物醫學園區的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的設施,這個園區是歐洲最大的生物科學及醫學研究基地,而這個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設施孵化出人類近代眾多關鍵性醫學研究,如發現DNA 的雙螺旋結構,迄今已產生了十二位諾貝爾獎得獎者。
癌症,一個讓人害怕的名詞,可喜的是,病患的生存率逐步提高,其中一個最大貢獻者就是在最近十幾、二十年深入民心的標靶藥物,其核心單克隆抗體技術正是在這研究中心發明的。之後,這中心的發明家格雷格.溫特(Gregory Paul Winter)爵士(一九五一∼)把抗體人性化,減少被人體排斥,獲得了二○一八年諾貝爾化學獎。相關跨國大藥廠為此付出了一定的專利費用,聽説在英國境內眾多的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研究機構當中,委員會有超過半數的商品化專利收入由劍橋這個機構產生。
我沒有參與這研究,卻與眾多研究人員見證了這個經典產業化的過程。
嘗試創業
我們在實驗室埋頭苦幹時,也經常在茶餘飯後討論在這裡成立的新創公司,猜想募資金額和被傳統跨國大藥廠的併購價。這種氛圍推動了源源不絕的發明,也鼓勵了更多新創公司成立,强化這改變人類未來的生命科技發明的基地。
當時,我好奇地問自己,我也能成立新創公司?我有的是興趣,卻缺乏基礎,只是每一天在生產數據。我的研究還是處於基礎階段,與具有商業價值的專利發明有很大的距離,因此,單純研究課題而成立公司完全是天方夜譚。那時候,有不少同仁在創業,要創業的想法也不斷出現在我腦海中。
每天面對大量的數據,適逢碰上網際網路泡沫(dot-com)熱潮的興起,產生了創辦生物資訊公司的念頭,我的博士導師Alan Fersht 爵士也表態支持。可是我毫無創業經驗,到底該從何做起?當時,dot-com 網址價值不菲,我趕快把好幾個與生物資訊相關的網址用個人名義註冊下來。在創業熱潮的推動下,很快便找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追求創業夢想。
當年我們都年輕,有的是勇氣,nothing to lose 的心態。表面上,起步非常簡單和快速,隨後就步步為營,越是推動下去,需要解答的問題越多。最基本的問題,生物資訊是非常看好的前瞻性領域,但是將朝什麽方向發展,需要多少投資,有什麽實質用途,從哪裡獲得回報,沒有人能預測未來,也沒有確切的答案,好像都是抱著賭一把的態度。
我們用了不少時間琢磨,腦袋被各種問題折磨。我們幾個人有各自的學業或職業,都是與生物或資訊行業相關,共同點是有知識,不一樣的是風險承擔的差異。我們決定採取務實一點的做法,先建立一個以行業相關的資訊網站獲取瀏覽量。這種模式就好像當年竄起的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和內容提供者(contents provider),透過瀏覽量建立名氣和價值,隨後才看看如何賺錢。
簡單的網站原型(prototype)建立了,在試水溫的過程中發現效果不錯,也引起了一些關注。我們思考一段時間之後,也一步步把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想出來,下一個階段就是尋找投資者,也是最為艱巨的一步。我們花了不少時間把商業計畫書做出來,也是在這個階段,團隊分歧快速形成。有成員認為這複雜度和困難度已經超出想像,有人質疑個人性格和追求是否合適創業,有人看不到前景。我做為發起人,有點左右為難和進退失據。
大家的激情開始退去,也重新評估願意投入的時間。對我個人來説,熱情還在,也沒有放棄的念頭,於是我選擇繼續走下去。幸好這樣的創業方式沒有影響到我博士畢業的計畫,都到這個階段了,沒有理由説服我要放棄博士研究生課程。
好不容易把商業計畫書優化了,也鎖定了兩個融資管道,我開始尋求投資。
第一個鎖定的對象是企業,因為企業面臨互聯網時代,他們需要轉型和尋找相關計畫、創造加乘效應,藉此提升他們的內容和競爭力。其實,很多傳統企業家都看不透什麽是生物資訊,在這個年代,他們越是看不懂的東西,越是有價值,對我們也有利。
最後終於找到了有興趣並在轉型中的傳統IT 企業家,我們志同道合,這企業家與我都非常有誠意合作,他們也把合約開過來。我個人認為條款非常詳細,表明了大家的認真和意向,也有相對的保護,為了符合團隊的要求,來回幾趟後,內容也做了一些修改。可惜,最終團隊沒辦法接受相關條款,認為被綁定的要求太多,我必須尊重大家的想法,只好把談判擱置。
到了這個時候,我感受到大家已經放棄了這次創業,只是用什麽方式表達和結束而已,只剩下我一個還在激情,頓然覺得孤單。
後來我轉往鎖定第二類型的對象──專業投資公司。我聯繫了大約十家專業投資公司,從小規模的家庭式資金管理到國際大型的投資公司,一家一家講解我們的理念、目標、商業模式、收益模式(revenue model)以及估值模式。面對這些專業投資者時,我沒辦法通過他們對以上環節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和壓力測試;明顯的,第二類型的鎖定,好像也走不通。面對種種挫折,暴露出團隊在各環節的不足,也進一步動搖了大家。
綜合了之前的經驗,有幾個關鍵點導致我們的現況與投資者的要求有一段落差。第一,我們沒有也不願意退學,不能全心全意創業。第二,我們目前原型(prototype)提供的是網站資訊和爭取瀏覽量,長遠目標是建立知識產權(proprietary)的生物資訊,可是我們缺乏足夠的科研基礎和核心技術。在這種狀況下,單憑瀏覽量足以支撐整家公司的價值嗎?如何進行公司估值?如何實現長遠目標?要跟隨大家放棄,並且接受事實和承認失敗嗎?我心裡暗自想著。
家族歷史的困惑和紛擾
搬進台北三年多,生活在天母,閒暇時愛在磺溪,從北走到南。天晴時,磺溪水流不多也不急,我反而有機會觀察溪流中一點一滴流淌而過的水。它們隨地形從北往南流動,途中克服石頭、沙礫、植物、分水嶺等障礙,迂迴曲折,最終還是往前進,流到遠遠的地方去。
我沿磺溪走到一半,想到我人生上半場,水是動態的,讓我明心見性,自我觀照看見自己。我人生的上半場就像磺溪裡的一滴水,我腦海中出現兩個看似不相關,仔細思索後卻發現有著密切關係的影像。我看到兩者間有一個不能切割的循環互動,彼此具有因果關係...
推薦序
推薦序
出自香港,走入世界 陳培哲 中央研究院院士
和作者認識的機緣,其實是緣由於COVID-19大流行。
二○二○年初病毒開始在世界各地肆虐,台灣因為邊境嚴格管制擋住了第一波疫情。但是病毒遲早會進入台灣,所以在二○二○年底,我們辦了一個研討會,邀請能進行大規模快速的核酸自動檢驗的產業代表一起開會,商討如何能夠及時建立這方面的檢測能力,以因應未來的疫情。當時,傑成以國際企業的總經理親自出席,說明企業的願景,以及能夠協助台灣的能力。我對他的報告印象深刻,尤其感受到他的投入與熱情。
二○二一年,世界各地都在搶購COVID-19 的核酸檢驗自動檢驗設備,供需很不平衡,台灣能夠取得足量的設備裝置完成,傑成在幕後一定進行了非常多的協調,努力爭取,才能解決供應鏈問題。就此我也要表達感謝之意。這同時也顯示了作者是個使命必達、卓越的專業經理人。更難得的,他願意把自己成長學習的歷,親筆寫下來,給台灣年輕的一代閱讀了解,更是對台灣的另一個重要的貢獻。
在這本書裡,傑成敘述了他在香港原居民傳統大家庭的童年和小學,之後進入現代的中學。有種從傳統社會,轉入工商業社會的變化,接著講到他考試申請,原來是進入香港最好的大學的某個環境科學系,但是同時他也取得新創立的香港科技大學的入學許可。他自己參觀過香港科技大學,發現這是一個新興蓬勃的新機構,又有良好的學習條件,因此他捨棄老牌大學的光環,選擇進入新的科技大學,在那裡自由的學習。
大學畢業前,他面臨兩個選擇。第一個是參加香港行政官員的口試跟面試,錄取後,就有一生安穩的公務員工作。第二個是繼續升學,到英國劍橋大學讀碩士。後來第一條路徑沒有成功,他就走向第二條。
除了專業的學習,他在劍橋大學各種學院,幾百年學術卓越學術傳統的薰陶下,自我成長,更認識了無數跨領域的好朋友,還有導師。傑成就和幾位朋友創立新的新創企業, 搭上當年 .com 的創業風潮。但是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在歐洲和香港無法尋找投資人和發展市場,最終還是畫下句點。
藉由這個過程,他了解到新創企業要成功,需要廣闊的商業管理能力。所以傑成因此加入香港最大的產業,從內部學習開始。他也爭取到實習生的計劃,到歐洲德國美國舊金山等等,在職業輪換環境,了解世界各國社會產業的差異跟挑戰。後來也到上海,參與蛻變中的大陸經濟工程。
這中間他不斷地學習,還有探索自己的夢想跟目標。最後他希望成為一個跨國產業的總經理。懷抱著這個目標,了解他們的任務、願景、執行運作的方式。在大陸做了很多具體的成果。之後成為台灣分支機構的總經理,剛好碰上COVID-19 的考驗。他把這個危機變成事業的轉機,擴展了事業和業務內容,也幫助台灣社會有能力度過這次疫情。
更難得的是,傑成在這幾年間,生活在台灣,住在天母,徜徉在磺溪,帶領了台灣的年輕團隊一起工作。中間頗有感觸,願意把自己成長學習的經歷,撰寫下來,希望讓台灣的年輕人了解,或許可以幫助他們成就自己。另外,在每個章節的最後,都整理出摘要,寫下他覺得在生命的每個階段,所學習到最重要的經驗。讀者自然可以從這裡看到他想表達的中心意念。
對我而言,哪一點是與台灣現在年輕人的教育成長差異最大,而且最重要呢?從傑成念大學的決定為例,他選擇了一個新成立充滿朝氣和挑戰的大學,而非一個百年傳統的大學。這個決定,對於台灣大多數的年輕人,可能都非常不容易。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傑成生涯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在轉捩點由自己負責,獨立決定。
這個認真看待生命的態度,不斷地顯現在他的生涯轉換,或是人生選擇上。在決定的時刻,他會廣泛聽取前輩的忠告,但是關鍵在於他做了充分的學習準備,還有承擔困難與失敗的勇氣,自己選擇﹕要念哪一個大學;在劍橋要做哪一個博士題目,畢業後是不是要創業,或是要成為跨國企業的總經理。在在浮現這個特質。
出身自香港的他,儘管身處世界各地都可以怡然地工作,也能欣賞和融入各地的文化。然後達成他自己的夢想目標。「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或許培養這樣獨立、自信的精神/態度,可以提供給台灣年輕世代迎向世界時,一個指引,一種啟發。
推薦序
出自香港,走入世界 陳培哲 中央研究院院士
和作者認識的機緣,其實是緣由於COVID-19大流行。
二○二○年初病毒開始在世界各地肆虐,台灣因為邊境嚴格管制擋住了第一波疫情。但是病毒遲早會進入台灣,所以在二○二○年底,我們辦了一個研討會,邀請能進行大規模快速的核酸自動檢驗的產業代表一起開會,商討如何能夠及時建立這方面的檢測能力,以因應未來的疫情。當時,傑成以國際企業的總經理親自出席,說明企業的願景,以及能夠協助台灣的能力。我對他的報...
作者序
我是誰?
香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誰想到在這裡坐落了一個八百年歷史的原居民聚居地?身為一名原居民,我在鄉村出生和度過童年生活。成長後,一路跌跌撞撞,考進了同樣擁有八百年歷史的英國劍橋大學;隨後,初創失敗,工作上兜兜轉轉,在經歷過失意和迷茫之後,決心從基層做起,到現在成為全球市值百大的跨國企業的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我熱愛這份工作,是因為出自於對客戶、股東和員工的一個承擔,這家公司對社會的巨大貢獻帶給我無與倫比的喜悅與心靈滿足。這份工作把我帶到台北,機緣巧合地生活在地靈人傑的天母,讓我發現更寬廣的思維空間,源源不絕的靈感由心而來,讓我提筆寫了這本書,我的第一本著作。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主要是想分享給年輕人,不論是滿懷理想、信心和動力的年輕人,或是缺乏方向的一代,甚至是看不到未來、自認買不起房子,走「窮經濟」且失落的一群。無論如何,他們總離不開充滿變數的人生,每天各式各樣的生活壓力和不快,諸多的人際矛盾、誤解和責任。
單憑這本書,也許我沒辦法做你人生方向的明燈,但是,我嘗試與你分享在同一個天空下,我在世界各地所看到的多元文化,感受到不一樣的社會價值觀,體會到各式各樣的生活模式,觀察到不一樣的個人追求和選擇。我透過不同角度與視野與你分享我的生活體會,希望帶給你一些思維上的刺激和行為上的鼓勵,幫助你尋找突破思維界限的樂趣,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一貫的事情。
源於好奇心我開始寫這本書,從動筆到出版的歷程融合了不少人生哲理。
二○二○年初,一個突如其來的病毒迅速改變了大家的生活,我好奇地觀察著在社會中發生的一些變化。一位初創朋友,把握迅速變化的環境和良機,開發出特定職場健康企業專案,我看到敏捷。這期間,健身房行業生意慘淡,不少在倒閉邊緣求生,一位經營獨立健身房的朋友卻能在疫情發生前,談妥出售予一家連鎖集團,我看到運氣。
在整個社會維持「社交距離」期間,我發現鄰居頻繁地遛一隻三條腿的狗,這狗很勇敢,沒有因為身體狀況而害羞,主人和狗都是悉心打扮,我看到關懷、決心和自豪。疫情剛剛發生,全台出現唯一一家校內感染個案而停課的學校,這所學校的一名高二生告訴我,他們從極度緊繃的心理狀況,在短短幾天內勇敢地面對並走出困境,同學間互相扶持,這批年輕人的坦率和勇氣讓我看到年少時的我。
我身邊有無數在防疫路上讓我敬佩萬分的幕後英雄,一般的民衆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但是我非常清楚他們的工作,每一天看到他們在使命感的驅使下默默地守護著我們。我也接觸了立法委員、機會主義者、保全、小店老闆等人士,聽到他們各自獨特的故事。我與林虹君和樊淑媛兩位同事聊天,他們也看到發生在社會中的各種故事,並相約出一本關於疫情期間所見所聞的書與人分享。
在好奇心和激情驅使下,我寫了不少關於這些人和事的內容,找了一家知名出版社討論出版事宜。結果,負責人認為,這類的內容已經充斥在各種媒體,題材週期也較短暫,出版的意願低,禮貌地拒絕了我。
或許,工作和生活的步伐改變了,身心得以沉澱,跳出了舒適圈,晚上半夢半醒想起了一些往事,引發一點點衝動把記憶深處的一些個人經歷寫出來。隨後,透過樊淑媛的女兒馮鏡潔找到了健行文化,副總編輯對我的背景和成長經歷饒有興趣,認為我可以透過自身的經歷啓發和激勵年輕人,就這樣,我敏捷地做出改變,重新調整這本書的方向。
我是一個典型白天上班的職業經理人,習慣對每一件事情進行理性分析、規畫和有紀律地按時間執行。剛開始寫這本書時,我像機器人般寫出像商業報告的內容,結果發現行不通,寫書跟上班完全不一樣,理性和紀律幫不上忙,我需要忘記(unlearn)職業經理人的技巧,重新學習(relearn)培養寫作的靈感和內心的氛圍,把自己當成一個藝術家或創作者。
我不是作家,也沒有名氣,誰會有興趣看我這本書呢?想起來的確會打擊我的士氣和動力,要完成這本書需要巨大的勇氣和不怕挫折的精神。
於是我換個角度來看,反正我沒有名氣,也沒什麽可失去(nothing to lose),就抱著無所求無所得,無所得無所失的態度,沒有名氣反而是我目前最大的優勢,這種態度讓我毫無猶豫地不斷寫下去。
我深信收益遞減原則(diminishing returns),明白追求完美會影響寫作的進度,在質和量的平衡下,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寫出關於我成長經歷的數萬字,若包含最早階段關於疫情下的人和事的內容,我總共寫了超過十三萬字。經過幾輪與編輯團隊的溝通,大幅刪減後剩下七萬多字。我嘔心瀝血的付出寫了十三萬字,只剩下不到一半的內容,這需要放棄的勇氣(courage to give up)和妥協。
由此可見,這本書的誕生不只是個人經歷的分享,出版的過程也融合了不少人生哲理,從開始時的好奇心和激情、面對現實的失望、身心的沉澱、走出舒適圈、敏捷地改變,忘記和重新學習、沒什麽可失去的態度、收益遞減的做事原則,到放棄的勇氣和妥協。
我不知道人的一生有多少是受制於命運,又有多少是透過後天許多因素來定奪。我的所見、所聞、所想和所感告訴我,人生可以是充滿了巧合,在缺乏能夠預見未來的情況下,不要隨便說不可能。人的生涯是充滿了挑戰、奮鬥、成功和轉折,前面的道路並非只有一條,每一次做出選擇時,可能是有意為之,也可能是意外插曲。如果能排除認知僵化,不要隨便把思路關上,好奇心常在,開啓人生的鑰匙往往就在眼前。
我想,人的性格和心態可以像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劇本,卻可以擁有龐大的空間,變化出各種形態。水般的無形和靈活能帶你走進遼闊的世界,協助應對困難和新處境,正如河流裡的水,不知前路,不知去向,偶爾順暢地流動,偶爾障礙重重,最終還是走得非常遠,到達一個無比寬廣的地方。
生活既複雜又簡單,在有限資源下享受每一天生活,做一個務實的人,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項。不妨琢磨一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一八七九∼一九五五)的名言: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不要被知識和經驗所限制,擁有無邊的思維空間。有夢想有想像力就有機會,為了創造想像力和夢想,達到無邊際的幻想,做做白日夢又何妨?你永遠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麽,看完這本書後,你或許不再隨便取笑或批評別人做白日夢。
我期待這本書啟發你的內在潛力,創造不可能的可能,塑造自己的未來。
我是誰?
香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誰想到在這裡坐落了一個八百年歷史的原居民聚居地?身為一名原居民,我在鄉村出生和度過童年生活。成長後,一路跌跌撞撞,考進了同樣擁有八百年歷史的英國劍橋大學;隨後,初創失敗,工作上兜兜轉轉,在經歷過失意和迷茫之後,決心從基層做起,到現在成為全球市值百大的跨國企業的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我熱愛這份工作,是因為出自於對客戶、股東和員工的一個承擔,這家公司對社會的巨大貢獻帶給我無與倫比的喜悅與心靈滿足。這份工作把我帶到台北,機緣巧合地生活在地靈人傑的天母,讓我發現更...
目錄
推薦序
出自香港,走入世界
翻轉人生思維的勇氣、努力與智慧
自序
我是誰?
一、出生地香港:從百年歷史中出走
家族歷史的困惑和紛擾
激發人生敏捷度
走出「三歲定八十」宿命
讀書讓我掌握未來
二、前進英國劍橋:追尋自我的目標
我的恩師
攻讀蛋白質工程專業
傳奇科學家的啓蒙
預見未來世界的變化
三、創業失敗:為理想再次失敗
首次創業
滿懷理想的企業實習生
如果不做,就會錯失良機
人生第二次迷茫時期
四、從零開始:翻轉未來
再次成為企業實習生
再次流進大海裡
放手一搏的勇氣
瞄準市場缺口,顛覆傳統模式
五、一語道破:豁然開朗,目標成真
提升軟實力
不怕失敗,但是要贏
重新認識家族歷史
我要做總經理
大膽挑戰傳統生技業
建立敏捷團隊
六、搬進台北:人生再次獲得啓蒙
我追求什麽樣的生活?
居家工作,引爆好奇心
錯誤的假設,理性是弱點?
使命感連環爆發
七、行塑未來:下一個十年
繼續往前進
想像力比知識和經驗更重要
適者生存二.〇
病患體驗烏托邦
後記
推薦序
出自香港,走入世界
翻轉人生思維的勇氣、努力與智慧
自序
我是誰?
一、出生地香港:從百年歷史中出走
家族歷史的困惑和紛擾
激發人生敏捷度
走出「三歲定八十」宿命
讀書讓我掌握未來
二、前進英國劍橋:追尋自我的目標
我的恩師
攻讀蛋白質工程專業
傳奇科學家的啓蒙
預見未來世界的變化
三、創業失敗:為理想再次失敗
首次創業
滿懷理想的企業實習生
如果不做,就會錯失良機
人生第二次迷茫時期
四、從零開始:翻轉未來
再次成為企業實習生
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