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由藏傳佛教薩迦派一代經師──堪千阿貝仁波切的開示彙編而成,可謂佛法精要中的精要,為每個實修佛法的行者所必備的知見,難能可貴,不可多得。
書中,堪千阿貝仁波切藉由許多經文說明學習佛法的重要性,深入淺出地講解無著賢大師所傳授的修行訣竅;對於投胎轉世的真相有著獨到的說明;同時詳盡闡述了諸如供養舍利的福德、死時禪定……等證悟者入滅的相關主題。此外還有對於「轉心四思惟」、「憶念三寶」、「七支供養的修持」、「修心七要口訣」、《論藏》等重要法教的開示;並且更深入地探討毘婆沙宗、經量宗、唯識宗、中觀宗等佛教四部宗義的見地思惟。
商品特色
堪千阿貝仁波切既是一位大學者,也是一位具有高度了證的大師。本書所收錄的開示內容,不僅是顯密實修者必備的知見,更是「佛法修持上的關鍵」,能讓人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最精要、最核心的見地,並在修行上產生莫大助益。對於有心於修行的人而言,本書難能可貴,不可多得。
作者簡介:
堪千阿貝仁波切生於西元1927年,圓寂於2010年,被尊為近代最博學且具成就的大師之一,亦是第41任薩迦赤千法王的親教師。
阿貝仁波切一生投入於弘揚佛法事業,尤其值得頌揚的是:他在印度穆索理創辦薩迦學院,為上百位僧眾提供傳統佛法義理訓練;在尼泊爾創辦國際佛學院,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教授佛法,更將正法與相關釋論翻譯成多國語言。上述這兩個學習中心為薩迦派教義奠定了堅若磐石的基礎。此外,仁波切還發起稀有手稿保存計畫,將數千頁珍貴的法教加以數位化,在網路上廣泛流通,並將紙本分贈至多處佛學中心。
堪千阿貝仁波切晚年住在尼泊爾博達一間靠近國際佛學院與大佛塔的私人居所,退休後仍不斷為求法者提供私人性的指導,尤其是傳法給傳承持有者、喇嘛與堪布。其一生以廣博的學識精準地為大眾揭示佛法要旨,再加上獨到且極具啟發性的傳授方式,為這個時代延續了釋迦牟尼佛無上的般若心燈。
詞彙協力:
見揚堪布(Khenpo Chenyang),目前是第41任、第42任薩迦法王的藏文秘書,協助彙整教學資料庫並出版相關文稿。同時也是法王子虛空金剛,以及第42任薩迦法王大寶金剛仁波切之長女傑尊瑪貢噶聽列巴特的親教師。
譯者簡介:
主要譯者:
拿旺措瓊(Ngawang Tsojung),長年擔任文字與出版相關工作,譯作有堪千阿貝仁波切《無礙智.無量光——牟尼密意顯明論:從0到100的圓滿成佛智慧書》。
普賢法譯小組:
因共讀《普賢上師言教》的英譯版而開啟「普賢讀書會」的聚合因緣,並於101年6月2日設立正式為「中華民國普賢法譯學會」,簡稱「普賢法譯小組」,以培訓佛法翻譯人才為宗旨、發表出版成果與辦理培訓講座為目的。
章節試閱
本書為堪千阿貝仁波切教導系列的第一冊,我們揀選了一些針對各種不同主題的較簡短教授,內容包括修心竅訣、佛法義理入門,以及幾篇簡短的釋論。
1. 學習佛法的重要性
仁波切引經據典地說明對我們的生命來說,佛陀法教何以如此意義重大且息息相關,以及對實證佛法意旨並為未來世代保存佛法來說,嚴謹學習佛法何以如此必不可缺。這份文稿首先由蔣巴.羅薩論師(Shastri Jhampa Losal)與貢噶.索南.卓瑪(Kunga Sonam Dronma)在2006年由藏文翻譯成英文;2012年為了刊登在《毗盧遮那雜誌》(Vairochana)第七期,再由凱倫.懷特(Karen White)在蔣巴羅薩法師的協助下修改,並由克里斯汀.伯納特(Christian Bernert)略作編輯。
2. 無著賢大師的竅訣
這場教授以一份出處不明的無著賢大師文本為主軸,其中包含了豐富珍貴的修心教誡。受教者為喇嘛秋達仁波切的一群澳洲弟子,當時他們到尼泊爾朝聖,在加德滿都國際佛學院聆聽了這場法教,並由秋達仁波切口譯。本書所收錄的筆譯,是由茱莉亞.史丹佐(Julia Stenzel)根據2014年在藏地出版之堪千阿貝仁波切著作合輯四冊中該次教授原文字紀錄稿所完成的。
3. 投胎轉世的邏輯
這篇教授在此合輯中有著獨一無二的地位,因為內文並非直接來自仁波切講課的文字紀錄稿。1980年代早期,堪千阿貝仁波切到東南亞弘法。當時在馬來西亞東部古晉(Kuching)的薩迦中心有幾場教授,擔任口譯的是拿望桑滇/傑伊.古柏(Ngawang Samten/Jay Goldberg),他請求仁波切給予一次以投胎轉世為主題的教授。雖然目前沒有找到該次開示的錄音檔案,但是這份教授對譯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於是稍後他從回憶中寫下仁波切那天晚上的教授重點。
4. 證悟者的入滅
在薩迦察巴支派(Tsarpa)法王偉大的究給.企千仁波切(Chogyé Trichen Rinpoche)於2007年一月圓寂之際,堪千阿貝仁波切為來自世界各地究給仁波切的弟子,給予一段精闢的開示。其中,阿貝仁波切根據釋迦牟尼佛般涅槃的記載,解釋了佛教法門起源與證悟上師圓寂之間的關聯。他進一步闡明載,將佛教方法的起源與證悟上師的圓寂連結起來。他進一步闡明了往生臨終的過程和金剛乘傳承上師所採用的「死時禪定」(thugdam,藏音:圖當)甚深修持,而究給仁波切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這段開示原本是由請法的喇嘛秋達仁波切口譯。此處所提供的筆譯,是由丹尼爾.麥克納瑪拉(Daniel McNamara)根據堪千阿貝仁波切藏文著作合輯中該次開示的文字紀錄稿所完成的。
5. 轉化自心:轉心四思惟與其他修持
仁波切在此教授中以轉心四思惟作開場,解釋我們如何藉由念誦奠基於佛陀及其弟子之根本法教的偈頌,將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內文涵蓋廣泛的主題,包括關於《遠離四種執著》、悲心和菩提心的教授。這篇文章是由索維爾.海維萊德.尼爾森(Solvej Hyveled Nielsen)根據一篇收錄於堪千阿貝仁波切藏文著作合輯中的文字紀錄稿翻譯而成。
6. 憶念三寶
《隨念三寶經》(Sutra of Recollecting the Three Jewels)是藏傳寺院日常念誦當中既重要又精簡的經文,其中列舉了佛、法、僧的功德,以作為培養信心與虔敬的所依。仁波切在國際佛學院詳盡解釋了這部經文,後來由佛學院的一位僧人將內容繕寫下來。蔣巴羅薩論師及拿望桑滇(傑伊.古柏)於 2014年春季在加德滿都國際佛學院翻譯成英文後,由茱莉亞.史丹佐和維多莉亞.司高特(Victoria Scott)編輯而成。
7. 七支供養文
七支供養文是經乘(Sutrayana)與密咒乘兩個傳規的必修之道,它將積福淨罪的修持善巧地濃縮為簡單的七項修持。仁波切根據《普賢行願品》當中的七支供養文,解釋了經乘體系的七支供養修持。《普賢行願品》摘錄自《華嚴經》(Flower Ornament Sutra,梵文Avataṃsaka Sūtra)的《樹王莊嚴經》(Gaṇḍavyūha),是廣受誦讀的祈願文 。這場(可能是2000年於國際佛學院所給予)的開示文字紀錄稿,收錄在堪千阿貝仁波切藏文著作合輯中,此篇則是由丹尼爾.麥克納瑪拉以該文字紀錄稿為基礎翻譯而成。
8. 培養智慧之心:修心七要口訣
來自孟加拉的大師阿底峽尊者(Jowo Atiśa)於十一世紀將《修心七要》(Mind Training in Seven Points)傳入藏地,這是修心教法類別中的重要典籍。作者切卡瓦.耶喜.多傑(Chékawa Yeshe Dorje)透過五十多個短句,以甚深的菩提心修持為基礎,針對如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和人際關係,而給予竅訣式的建言。仁波切對《修心七要》的這篇釋論是由克里斯汀.伯納特翻譯,2014年由薇薇安.帕格努齊(Vivian Paganuzzi)和蘇珊娜.德魯恩(Suzanne DeRouen)為了出版而進行初次編輯。
9. 簡介《論藏》
《論藏》(梵文Abhidharma,音譯:阿毘達磨,或稱:對法藏論)是構成佛教經典的三類教法之一,尤其著墨於智慧的培養。在這場開示中,仁波切概述了《論藏》傳承的起源和歷史,包括世親論師(Vasubandhu)《阿毘達磨俱舍論》(Treasury of Abhidharma,梵文 Abhidharmakośa)的整體大綱,並清晰講解了構成人道體驗的五蘊。
10. 見地精要:以西藏中觀為主而論述佛教的四部宗義
關於佛教思想流派或宗義體系(梵文siddhānta,藏文'grub mtha')的研究,在藏傳佛教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此篇按照次第而引介了對實相越來越精煉的理解,從毘婆沙宗(Vaibhāśika)對實相的見地開始,最終以中觀宗(Madhyamaka)的甚深空性見地為結尾。仁波切在略述四部宗義後,介紹了藏地盛行的三種中觀體系:中觀宗的他空見、格魯派的中觀見,以及薩迦派所教授的「離諸邊」中觀見。
這本合輯中的最後兩篇法教,可能是堪千阿貝仁波切在1980年代初期於新加坡薩迦丹培林(Sakya Tenphel Ling)傳授的,當時的口譯為傑伊.古柏。在本書中,仁波切的法教錄音則是由譯修堂學院(Esukhia)的丹增.金巴(Tenzin Jinpa)聽打,並由克里斯汀.伯納特英譯。
讀者應會注意到,每位譯者對堪千阿貝仁波切的話語都有自己的理解。我們已經想辦法為整部合輯提供一致性的語氣和佛學名相,同時也尊重每位譯者的個人風格。由於這些文本大部分是基於口頭教授的開示,因此其中所列的標題和副標題是在本書編輯和翻譯的過程所加上的。在釋論中,所要闡明的內容則以上下引號或更換字體、粗體顯示,以便讀者區分何者為釋論的本身、何者為經論的引述。
第一章
九、信心與決心的重要性
如果有人心灰意冷地想:「像我這樣的人,根本沒有辦法學習。」這種念頭就會關閉學習的大門。寂天菩薩曾說:
灰心喪志而放棄,不能達至解脫矣。
如同寂天菩薩所說的,灰心喪志將妨礙精進努力,便不會有所進展。因此,一部佛經說:熱忱、努力與正知,一切事業能成辦。所以關於學習這件難事,我們應當果敢堅定、具有自信,且具有效率。
《善臂所問經》(Sutra Requested by Subāhu,梵文Subāhuparipṛcchāsūtra)中云:
應當如是思惟:蚤虱蚊虻亦能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吾今身而為人, 為求正覺乃至身命無所悋惜,豈能懈怠?
這段經文教導我們,如果精進努力,即使旁生也能最終獲得證悟,因此處在人道中的我們,了知利害區別且具正知,沒有理由不下定決心要獲得證悟。如同《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若於長久串習後,無有難事不成易。
無論學習的主題為何,串習之後,就變得比較簡單,並能令我們心生歡喜。有了這樣的歡喜,任何事情都能輕易成辦。
我們當然無法立即了解一切,也有可能儘管經過努力卻仍不能明白特定的主題。但這種情況不該成為讓人覺得自己白費功夫以致半途而廢的原因。學習佛法不同於學習其他事務,就學習其他事務來說,唯有對學習的主題有所了解,才會有所成果。然而就佛法來說,在嫻熟了解之後,佛法的學習還能確保此人未來的了知,並在他的心相續中種下成佛的種子,因此這樣的學習有著無量的利益。所以世親菩薩曾說:
即使尚不理解法義,仍應恭敬聽聞佛陀教法,乃因僅以虔敬聽聞, 亦能生起無量福德並增長智慧,遑論若能理解法義其利益之廣大。
在一部佛經中說:
凡是聽聞受持吾人教法中乃至一句偈之義者,無疑必能獲得證悟。
又說:
一切眾生皆因聞此教法而得證悟。
有些人單憑聽聞並行持極少的修持便想求取佛果,在初學階段,這種態度會讓人很快中途而廢。因此,在聞思時無論遭遇多少困難,都應該在一開始就披上決心的鎧甲,思惟自己將藉由忍受一切磨難而讓所作所為具有意義。《大乘集菩薩學論》中云:
當以安忍作求知。
而另一部佛經中說:
受持正法故,於辱罵、詆毀、惡口、喝斥之語皆當安忍以待。
就時間點而言,從現在起直至獲得證悟之前,都應該聽聞佛法。《無盡意菩薩品》(Sutra of the Teaching by Akṣayamati,梵文Akṣayamatinirdeśa-sūtra)中云:
四不厭足者,令菩薩得獲智慧資糧。
四不厭足(Four Insatiables)為:聽聞不厭足、講法不厭足、善察不厭足、所知不厭足。這四種不厭足是菩薩主動累積智慧資糧之源。彌勒菩薩於《現觀莊嚴論》(Ornament of Clear Realization,梵文Abhisamayālaṃkāra)中,論及菩薩第三地的時候說道:
多聞無厭足。
對已聽聞的不覺足夠而持續求法,是聖者菩薩不共的功德莊嚴。許多佛經中都說到,佛陀身為菩薩時,僅為了一句偈或半句偈的佛法,在無數劫中修持諸如捨棄自己身體和王國等苦行,以尋求正法寶藏。
因此馬鳴菩薩(Master Pawo,聖勇論師)曾經有此祈願:為了聽聞佛法,即使必須跨越壕溝大火,也不因此心灰意冷,如同他在《祈願七十頌》(the Seventy Verses of Aspiration,藏文smon lam bdun cu pa)中云:
即使必須跨越無盡流動熔岩之烈火,
然而為了聽聞佛陀教法中之一句偈,
願我毫不懈怠,反而奮勇前進。
第二章
一、捨棄對今生的執著
當我們想要成就解脫道時都會遭遇障礙,此時必須認出這些障礙,然後將其捨棄。是什麼樣的障礙呢?舉例來說,為了要成就解脫道,我們可能會持戒、研讀與禪修,然而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對於今生的執著。無著賢大師說:「因為我們一心關注的都是生命中渴求的事物與朋友……」他指的是在這一生當中,我們不斷試圖獲得想要的事物及愉悅的體驗,像是博取聲名、讚譽、享樂和權力等。心頭持續且唯一縈繞著這類事情,就是「一心關注」。這就是無著賢大師所說的「執著此生」。而此乃是最大的障礙,因此需要將之捨棄。如果你有興趣修持真正的佛法,如果你真正想要如理修持佛法,那麼你就必須放棄關注此生的心態。我們修持佛法,不該是為了短期目標,也不該是為了今生。
為了修持佛法,我們必須聽聞教法並加以思惟。「聽聞」指的是聽聞佛法上師給予的教誡並研讀經論。「思惟」指的是用自身的智識去檢視所學內涵的更深層意義。透過謹慎分析,就能產生確信並淨除錯誤的概念。除此之外,我們要進行禪修,這是指我們一再地訓練自己,直至完全熟悉學習的主題。此外,無論聽聞、思惟、禪修,或是學習、持戒、布施,我們所有的修持都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一切都要以決定證得佛果的發心來修持。如果努力的過程中混雜了想在今生獲得好處的念頭,便不會有助於證得佛果。如此即非真正的佛法。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享用一頓極其豪華的大餐,菜色豐盛且料理美味,但裡頭卻摻雜了些微毒藥,即使只是少量,整頓餐點就不能吃了。同樣地,如果善行被關注今生的心態所損,我們就沒有辦法證得解脫與遍智的果位。所以無著賢大師教導我們不要執著此生。當我們執著此生,就會為了今生的目標而追求舒適的生活與物質的財富,以致對它們產生貪愛,因而錯失了證得解脫的良機。奮力追求物質的財富,還會造成師生之間、法友之間,甚至近親之間的衝突。
追求財富的每一個階段都會導致我們造作惡業,這些階段包括:首先,是獲得財富的階段;再來,是保護所積財富的階段;最後,則是財富毀壞或損失的階段。我們在過程中忍受許多麻煩——說了很多惡語,甚至可能招來惡名。因此,只要我們不放棄所有這類的惡行與惡語,不放棄這類的擔憂與痛苦,反而汲汲營營於獲得更多財富,我們顯然就是執著此生。
對於財富的強烈貪愛,會導致人們做出許多惡劣的行徑,像是殺父、弒母,劫奪慈善機構或三寶信財等各種令人髮指的作為,而這將使他們墮入地獄。不只如此,人們出於嫉妒,把極大的精力用來爭吵,或是阻止別人致富。於是,不但自己得不到快樂,別人也無法得到快樂。他們所做的只會令今生或未來生生世世招來痛苦,而這一切的源頭都是因為心中無法放下今生。
想想這則比喻:如果有人必須在暗夜行走於側邊即為萬丈深淵的危險狹道,假若她帶了一支手電筒,就能安然度過險境。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學習佛法且對佛法有所了解,這就像是手裡握著一支手電筒,便能讓自己免於墮入惡行的深淵。
就算是精通佛法的人也未必會避開惡行,他們反而可能為了搏取美譽、吸引弟子而行事,或為了成名而競爭。如果注意力都放在這類事情上,這也是執著此生的一種形式。有云,博學多聞的菩薩若不捨棄對今生的執著,他們所做的事業就會成為一種傷害。例如:假設有人捐了一大筆錢,想的卻是要出名,這就污染了最初的發心。佛法的發心是指不求名利而行事。如果在行善時混雜了意圖求得名聲的欲望——也就是等同於執著此生,那麼即使做了廣大的佈施,所得的果報也會微小且變質。
本書為堪千阿貝仁波切教導系列的第一冊,我們揀選了一些針對各種不同主題的較簡短教授,內容包括修心竅訣、佛法義理入門,以及幾篇簡短的釋論。
1. 學習佛法的重要性
仁波切引經據典地說明對我們的生命來說,佛陀法教何以如此意義重大且息息相關,以及對實證佛法意旨並為未來世代保存佛法來說,嚴謹學習佛法何以如此必不可缺。這份文稿首先由蔣巴.羅薩論師(Shastri Jhampa Losal)與貢噶.索南.卓瑪(Kunga Sonam Dronma)在2006年由藏文翻譯成英文;2012年為了刊登在《毗盧遮那雜誌》(Vairochana)第七期,再由凱倫.懷特(Karen...
推薦序
推薦序:第四十一任薩迦赤千法王(The Sakya Trichen)
堪千阿貝仁波切曾在印度德拉敦(Dehra Dun)成立薩迦學院(Sakya College),又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創建國際佛學院(International Buddhist Academy,簡稱IBA)。他既是一位大學者,也是一位具有高度了證的大師。他的教學與著作風格清晰簡潔,廣大利益一切眾生,尤其對於全心投入法道者來說,更能獲益匪淺。
這本堪千阿貝仁波切法教的英譯選集,隸屬於一套規劃完善的合輯,由克里斯汀.伯納特編輯,白法螺翻譯小組出版,旨在將仁波切的法教介紹到英語系國家,我樂見此書的發行。
恭喜所有辛勤致力成辦此書的人,願諸位與此書有緣的讀者皆能獲得實修的法益。
中譯者致謝
第一次知道堪千阿貝仁波切的名字,是因為《近乎佛教徒》一書作者簡介的第一行,只有這麼一句話:宗薩蔣揚欽哲諾布,為堪布阿貝仁波切(Khenpo Appey Rinpoche)的弟子。
於是,我對這位上師的上師,逐漸生起了仰慕之情。當2019年國際佛學院的校長拿旺久登堪布表示:希望我那年暑假到尼泊爾為他的《親友書》課程擔任即席口譯時,我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在佛學院的那兩個星期,每天餐後都會到中庭,和其他僧眾一起繞行仁波切的舍利塔。返台的前一天,校長特別讓我進入平日上鎖的仁波切會客室瞻仰裡面的小舍利塔,並為我介紹在那簡樸書房中,有個上面滿是哈達的座椅——便是仁波切閱讀和就寢的地方,接著也送我幾個用仁波切骨灰製成的小泥塔(藏文:擦擦)。
帶著這些加持回國之後,我們匯集各方資源,開始了這本書的翻譯。首先由覃道明師姐翻譯、李昕叡師姐校對而完成了詞彙解釋,以便為書中的名相定調。之後獲得仁波切著作《無礙智.無量光——牟尼密意顯明論:從0到100的圓滿成佛智慧書》的譯者拿旺措瓊首肯擔任主筆,並由黃寶金師姐幫忙校對。此外,由於書中多處引經據典,還有不少藏文拼音,為免我們學養不足而難以正確傳達仁波切的深意,特別邀請高雄法印講堂的智善法師擔任佛學顧問,並由林姿瑩師姐確認藏文名相,敝人則如試閱讀者的角色,挑出其中不易理解的部分再做調整與修潤。
原本覺得一切就緒便可順利進行,但正如宗薩欽哲仁波切所開示的:越是好事,越有障礙!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屢次出現意外的插曲,尤其,我們遇到了一些從英文無法完整理解的段落,而這是從口授教導轉為書面型態的最大問題之一(儘管「白法螺翻譯小組」的主要成員確實非常用心地彙編了此書)。幸好,幾經聯繫之後,第四十一任、第四十二任薩迦法王的藏文秘書見揚堪布願意協助釋疑;他針對幾個疑慮之處,來回多次重新聆聽仁波切當年的教導錄音,並耐心地給予詳細說明。這本譯作如今得以完工,見揚堪布是我們所要感恩的關鍵人物之一。另外,拿旺久登堪布提供仁波切〈一位老者的傳記〉之藏文原著,資深藏漢譯者敦珠貝瑪南嘉為此中譯,並同意引用其《修心七要》的譯作,對於這兩位善知識,我們也藉此敬表謝忱。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感謝作者——堪千阿貝仁波切,雖然無緣親見他的和藹慈顏,但是由前人紀錄的文字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循循善誘、諄諄教誨。希望諸位讀者也能從書中,體會到仁波切令人如沐春風的謙沖自牧和學識淵博。
本次的翻譯,若有任何疏漏或錯誤,懇請三寶、三根本慈悲寬宥;若有絲毫福德或善根,謹容引用第九世烏金祖古仁波切所撰〈具義祈禱文〉的最末四句作為迴向:
願以信解祈禱尊者力,
令諸眾生皆能蒙護佑,
疫病飢饉刀兵悉平息,
佛法廣揚吉祥咸增上。
~Serena Yang代表普賢法譯小組寫於2022年9月16日
推薦序:第四十一任薩迦赤千法王(The Sakya Trichen)
堪千阿貝仁波切曾在印度德拉敦(Dehra Dun)成立薩迦學院(Sakya College),又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創建國際佛學院(International Buddhist Academy,簡稱IBA)。他既是一位大學者,也是一位具有高度了證的大師。他的教學與著作風格清晰簡潔,廣大利益一切眾生,尤其對於全心投入法道者來說,更能獲益匪淺。
這本堪千阿貝仁波切法教的英譯選集,隸屬於一套規劃完善的合輯,由克里斯汀.伯納特編輯,白法螺翻譯小組出版,旨在將仁波切的法教介紹到英語系國家,我樂見此書的發行。...
目錄
推薦序:第41任薩迦赤千法王
序言:堪布拿旺久登
引言與致謝
中譯者致謝
第一章 學習佛法的重要性
第二章 無著賢大師的竅訣──如何如理修持正法
第三章 投胎轉世的邏輯
第四章 證悟者的入滅
第五章 轉化自心──轉心四思惟與其他修持
第六章 憶念三寶
第七章 七支供養的修持──根據《普賢行願品》而講述
第八章 培養智慧之心──關於修心七要口訣
第九章 簡介《論藏》
第十章 見地精要:以西藏中觀宗為主而探討佛教的四部宗義
迴向
附錄一:堪千阿貝仁波切的藏文出版著作
附錄二:堪千阿貝仁波切迅速轉世祈請文.大悲勸請鼓聲
詞彙解釋
引用書目
推薦序:第41任薩迦赤千法王
序言:堪布拿旺久登
引言與致謝
中譯者致謝
第一章 學習佛法的重要性
第二章 無著賢大師的竅訣──如何如理修持正法
第三章 投胎轉世的邏輯
第四章 證悟者的入滅
第五章 轉化自心──轉心四思惟與其他修持
第六章 憶念三寶
第七章 七支供養的修持──根據《普賢行願品》而講述
第八章 培養智慧之心──關於修心七要口訣
第九章 簡介《論藏》
第十章 見地精要:以西藏中觀宗為主而探討佛教的四部宗義
迴向
附錄一:堪千阿貝仁波切的藏文出版著作
附錄二:堪千阿貝仁波切迅速轉世祈請文.大悲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