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學而篇︾
簡解:孔子曰:﹁願意親近有道德修養的人以端正身心,這是愛好聖學之人才有的作為啊!﹂
實習:有道之人全身是道,所以他的言行舉止隨時都流露聖教,對好學之人充滿無限的吸引力,自然會願意親近以親灸聖教,在有道之人的指導過程中,得以漸漸端正身心而復其本心。
有道之人透過言教使人學得善巧多聞博學,透過身教示現克己修身,經由心教傳授止於至善之性命之學。
願意深造以道的好學者,才有機緣得以契印此心,若驕矜自滿者,自然無緣共學而繼續陶醉在自己的螺螄殼中。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為政篇︾
簡解:孔子曰:﹁執政者要以德行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安居其所,其他的星辰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實習:治理國家、處理政務,管理眾人之事,最重要的是內德的涵養,而不是技巧權謀的操弄。
一位有德行的領導者,之所以能給人安定安心,主要是因為能拳拳服膺於天理良心,以自然法則為生命重心,以愛與付出來建立核心信念,所以能安住本心、安定身心,安於一切人事物境。
此穩定的生命態度帶給人的是安詳喜悅,此自在的生命情懷散發出的是光明希望,有誰不願意環繞其左右而共享生命的活力與光熱呢?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顏淵語)︽子罕篇︾
簡解:以文獻經典來廣博學習、開闊視野,進而以禮之大本來約束自身、凝聚生命原心,實在令人欲罷不能。
實習:孔夫子對弟子的引導是適應學生的個人特質,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以上古聖王之治來教導學生德行之源,以詩經禮樂內涵來啟發學生真情至性,以周易時義之大來印契時中之理,以天之斯文來指授朝聞夕死無二之道。
一切的功夫均不離開在人世間經驗與歷煉,因為博文是約禮的功夫,進而復禮於此天理之良心,致其良知於知行合一之境,此心中環流無間,在生命之流中流動復流動,生生不息源源不絕,令人欲罷不能也!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鄉黨篇︾
簡解:孔子齋戒時,沐浴必穿專門的乾淨浴衣,用布做的。齋戒期間必斷絕葷酒,改變日常的居室,以表示鄭重恭敬。
實習:齋戒是祭祀前的準備工作,必須身心和生活都能齋戒,以嚴謹而誠敬的心來祭祀鬼神。
身心的潔淨首重沐浴身體,是身淨;
改變平常飲食習慣,能口清;
更改平常的起居處所,求心定。
孔子的齋戒總是實實在在淨身修心,處處示現古禮的內涵。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篇︾
簡解:孔子很少談論利益之事,而讚許的是天命,稱許的是仁德。
實習:孔夫子少談利益,因利者人之所欲,而欲之深便傷義理。
司馬遷在︽史記︾中亦云:﹁嗟呼!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謀利之事誠乃禍亂的開端,孔夫子極少講謀利之事,乃因謹慎防患這個禍亂之源,因為稍一不慎,拿捏不準,便極易落入利益追逐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故與其計較於獲利,不如多用心性契印天賦使命,用心思領悟命運因果,用天心指引生命歸向,用本心啟動生命衝力,以擴充四端之心,仁為己任,承擔起精神世界的領導大任。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張篇︾
簡解:子夏說:﹁各行業的人在各自的工作場所完成其事業,而君子是在各類學習場域達致大道真理。﹂
實習:天地萬物,人間事物皆各有其理,而老子亦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天地人間一切事物法理源於道之自性本然。
人在天地間從事士農工商,或研習性理,或培苗耕種,或技術勞動,或交易往來,日日精勤,夙夜匪懈,以求成其學業、農業、工業與買賣之事。
而君子處於天地之間,窮究事物之理,效法自然之道,契印聖人之心,不斷勞謙學習,深造自得,以達致天道之本體,連結聖道之富源,鞏固大道之基軸,最終成就真道之實學。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篇︾
簡解:子夏說:﹁從政當官若有餘力,便應該好好學習聖道;學道之餘更應該出仕從政,以服務百姓。﹂
實習:本章乃子夏鼓勵學道者應安排服務大眾以實踐所學,否則只是書呆子般自我陶醉,無濟於世;而在服務濟世中更應多督促自己反思充實深造道學,以免外功鼎盛而內涵空洞,無益於己。
此﹁優﹂之悠遊、有餘、充足或寬裕,不是仕或學之得空,而是安排、規劃、用心而來,具輕重緩急之理事智慧,才能遊刃有餘於事務之中。出仕也好,為學也罷,從容中道,時間永遠充裕,心境總是豁達,天地無私寬容,仕學圓滿一如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篇︾
簡解:子貢說:﹁想聽聞老師傳授詩書禮樂等學問知識,大致可聞知且易得;但若想得聞老師對於身心性命與天道真理的傳授,恐就難聞且難得了。﹂
實習:孔子罕言天性,卻極敬畏天命,對生生不已的天道創造力量更是﹁體之於身,驗之於心,證之於性命﹂。
天道性命貫通之學是超越語言文字之心學,不若詩書禮樂春秋之學是文以載道之經學,誠如莊子所言:﹁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故心學﹁不可得而聞﹂乃屬意料外的事,經學﹁可得而聞﹂自然是意料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