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
〜作家游常山、胡芳芳與插畫家徐建國獻給新世代的成長禮物〜
◆年輕世代最喜歡看的超人氣名人故事,老師與家長推薦必讀!
◆看大人物的成長故事,啟發孩子認識自己以及對未來的想像!
◆陶冶學生的品格與勵志典範,培養人文素養、生命教育最佳讀本!
本書六大特色
一、獻給新世代的影響台灣經典人物傳記:《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以少年讀本的形式呈現。最特別的是站在年輕人的視角,真實且生動的呈現人物的不同生命階段,讓孩子們看看,這些大人物是怎麼長大的,究竟是什麼形塑了他們的未來?
二、重現馬偕的青春與夢想,呈現馬偕與台灣的跨世紀情緣,追尋他佳美的腳蹤,學習身為斜槓青年的冒險與創新,勇敢開啟加拿大與台灣超過一百五十年的堅固情誼,馬偕不只是醫療宣教,也是啟迪民智、跨文化東西交流、兩性平等的先驅。
三、讓讀者享受閱讀人物小說的樂趣,可以學到人物故事的寫作技巧。
四、在傑出人士的身上,確實有很多特質和精神,很值得孩子學習,奠定未來職涯選擇的重要觀念。閱讀經典人物故事《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是孩子最好的勵志典範。
五、增進世界觀、多元文化與語文素養。
六、融入12年國教課程綱要—108課綱六大核心素養:
1)閱讀寫作力培養
2)自主學習、自我精進
3 )跨領域學習
4)系統思考、解決問題
5)溝通表達
6)創新
〜各界名家・佳評如潮〜
呈現台灣與馬偕的跨世紀情緣
蕭聰穎牧師
馬偕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
斜槓青年馬偕的冒險與創新
梁唯真
雙連教會牧師
美國Drew大學基督教史博士
追尋馬偕牧師佳美的腳蹤
陳文輝
北投教會長老
開啟加拿大與台灣百年堅固情誼
倪傑民(Jim Nickel)
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代表
東西文化交流典範:馬偕與馬雅各的台灣情緣
謝康雄
台灣良善經典籌備協會(TSG)共同發起人
英國金安德森台灣代表
交更多朋友,開更大眼界,做喜歡的事,預約更好的未來
黃秋芳
小說家
不只醫療宣教,也是啟迪民智、跨文化兩性平等的先驅
黃愛真
教育部閱讀推手
大人物是怎麼鍊成的?
影響台灣經典人物傳記
《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
〜超人氣作家游常山、胡芳芳,聯手知名插畫家徐建國精心創作〜
本書站在年輕讀者視角,真實且生動的呈現馬偕的一生,
瞭解大人物是怎麼鍊成的,究竟是什麼形塑了他的未來?
馬偕不僅只是宣教師與牧師,他還是博物學家、探險家、旅行家、赤腳牙醫,他也是行醫放藥的慈善家。閱讀馬偕,思考馬偕,讓吾人驚嘆生命與生活的廣闊可能性。
展讀本書是最美好的「成長禮物」。像一封跨世紀的情書,和青春世代一起,打開時空膠囊,從馬偕的生命故事中,看見一百五十多年前艱難晦暗的台灣風貌,結合人文關懷和虔敬信仰的溫柔和守護,超越語言與文化障礙,讓醫療宣教的光像一盞燈,照亮了不分時空的混亂與絕望,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與土地、時代、志業之間的關係,讓過去的愛與信念,滋養現在的逐夢養分,啟迪未來繼起的生命。
◆封面設計特色◆
本書封面選用「良善經典格紋」作為邊框設計的品牌識別與文創主視覺,以茲紀念影響台灣經典人物馬偕牧師傳記的出版。
「良善經典格紋」,係選用馬偕與馬雅各兩家族格紋,加上台灣及蘇格蘭兩地國旗色系,設計出象徵良善、真誠及堅韌的「良善經典格紋」(The Taiwan Scottish Goodness Tartan, TSG)。「良善經典格紋TSG」取其寓意:台灣(Taiwan)、團結(Solidarity / Scottish)、良善(Goodness)、大利好(Great Gain)而成。
「良善經典格紋」的誕生,呈現台灣、蘇格蘭、加拿大跨國文化多元共融共好的歷史,不僅是東西文化交流典範,也見證馬偕與馬雅各跨世紀的台灣情緣,以饗新世代的年輕讀者。
各界名家感動推薦
陳炳仲/新北市淡水區長
蕭聰穎牧師/馬偕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
梁唯真/雙連教會牧師 美國Drew大學基督教史博士
陳文輝/北投教會長老
倪傑民/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代表
謝康雄/台灣良善經典籌備協會共同發起人、英國金安德森台灣代表
黃秋芳/小說家
黃愛真/教育部閱讀推手
林瑋/兒童文學作家
作者簡介:
游常山
1963年出生於出身桃園市龜山區山頂里稻農家庭,家族移民從福建漳州到新北鶯歌,為第九代移民,對農村懷抱深厚感情。目前是專業撰稿人,也是長照從業者,曾任天下雜誌主筆、遠見雜誌副總主筆。輔大大傳系畢業,美國猶他大學教育碩士(M.Ed.)。
五十二歲受洗歸於主耶穌基督門下後,仍日復一日讀經禱告、每週聚會、團契、靈修,祈求扮演世界的光與鹽,且渴求聖靈同在,恩典臨到,賜予寫作能力,立志以文字服事傳福音到地極,而不妄加人的意思。
對於前行者的典範極有興趣,特別是生命故事非常奇特的基督徒,遠從一千七百年前、公元第四世紀的聖奧古斯丁,近到對台灣福音傳播貢獻極大的蘇格蘭、加拿大長老教會的牧者群。很榮幸能撰寫《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馬雅各醫師:從蘇格蘭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
胡芳芳
致力於撰寫與出版促進台灣與世界文化交流影響力人物的生命故事,特別是信仰、企業、醫學、藝術人文教育與社會趨勢領域的美好歷程,與全球的讀者分享。
現任大好文化發行人與總編輯,歷任商周出版副總編輯、天下文化、誠品閱讀、時報主編與行銷主管等職。著作:《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馬雅各醫師:從蘇格蘭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大谷翔平:大聯盟傳奇二刀流》、《蘇顯達的魔法琴緣:音樂態度,決定生命高度》、《設計你的夢想:衣鳴驚人吳季剛》(以上均為合著)。信箱:fonda168@gmail.com
徐建國
朋友用怪咖、偏執、龜毛形容著我。堅持以手繪方式與閱讀者互動,持續在兒童文學這塊園地中努力耕耘的老農。喜歡自由自在,喜歡把時間留給自己,沒有任何社群帳號,老婆看不下去,替我開了一個粉專:「徐建國的夢盒子」。
章節試閱
第一部
遠渡重洋:一切從福爾摩沙開始
第一章
人生大轉彎,從加拿大到台灣
一八三○年,馬偕的父母親喬治和海倫從蘇格蘭遷徙到加拿大,是第一批搭船橫渡大西洋的移民;累代祖輩都是虔誠的清教徒,具有蘇格蘭人堅忍不拔、刻苦耐勞的勇氣與毅力。
一八四四年三月二十一日,馬偕出生在安大略省牛津郡的佐拉村,有三個哥哥兩個姊姊,家中排行老么。他的父母是典型的長老教會信徒,有清教徒堅定的信仰,全家都過著很敬虔的生活。
有一天,十歲的馬偕在教會聽到一位英國宣教師賓威廉牧師,報告在中國廈門宣教的情形,大受感動。那時候,馬偕最崇拜的人就是賓威廉牧師,他在那裡整整七年,有很多非常稀罕的東方見聞,讓馬偕非常嚮往。想到《聖經》上說:「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他就默默在心中立志長大要當一個到海外宣教的宣教師,要去很遠很遠、充滿異國文化的國家。從那時起,他知道中國需要有人去傳福音,將來要到那裡宣教。在後來求學時,他也一直沒有忘記這件事。
馬偕十四歲從師範學校畢業,擔任小學教師六年;二十一歲進入多倫多大學深造。一八六七年,他轉入美國普林斯敦神學院接受裝備;一八七○年畢業回到加拿大,即向海外宣道會申請成為外派異國的宣教師。當時,這家宣教機構對馬偕的動機存疑,而且當年他一馬當先提出離鄉赴異地宣教申請時,並不被鼓勵,甚至還引來「過於自大」、「急躁的青年」等批評。因而對他的申請未予處理。馬偕並不氣餒,轉而遠渡重洋,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繼續神學裝備。
一八七一年,馬偕終於長大成為二十七歲的年輕人,迫不急待想要去看大千世界,因為剛得到牧師資格(基督教界稱之為「按牧」典禮,其重要性等同一般人大學畢業取得學位的意思),他立刻申請去國外宣教,經過加拿大母會的同意,決定到亞洲宣教,作為宣教師。
沒想到,當年派到亞洲的這位年僅二十八歲的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派至海外的第一位宣教師,後來竟然成為傳揚福音到北台灣的重要人物。
馬偕對中國相當陌生,他到書店蒐羅購買所有與中國相關的書籍,而當時華萊士(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之一),在馬來群島的回憶錄和相關叢書、於一八六九年出版的名著《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的原鄉》更激發了馬偕的好奇心:「大陸邊緣的島嶼動植物,是否因地理的阻隔而發展出不同的物種?」這個問題一直在他的心中盤旋。
當年馬偕還是神學院學生之時,就非常想去國外宣教。那個年代可還沒有飛機,到遙遠的東方必須搭輪船,往往要花上半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
一八七一年十月十九日,馬偕帶著上帝給的信心,辭別了故鄉親友,隻身啟程,離開故鄉加拿大東岸安大略省的牛津郡,先搭乘火車到美國西岸的舊金山,坐上一艘「SS美利堅號」大型輪船,橫渡太平洋,來到日本,稍事休息,又轉赴中國東南岸,最終在同年的十二月五日初冬,來到中國廣東省沿海的大港:香港(彼時香港當時是英國在東亞的重要據點,從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清朝對西方國家開港做貿易以來,一直是西方宣教師重要的轉運據點)。
第二天,在兩位英國長老教會的代表陪同下,搭乘汽船進入中國,完成了他多年來的心願。當船型比較小的汽船載著他們三人進入中國沿海較小的城市,馬偕心裡不斷吶喊:「神啊,我的禱告終於成真,我來到東方的中國服事你!」
其中有位代表建議馬偕的宣教地點,或許可以選在廣東的汕頭,但是汕頭當時已經有一位不是牧師的教友史密斯在負責,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與禱告,馬偕牧師決定勇敢選擇當時宣教師不多、大家還很陌生的地方:台灣北部淡水港。其實,馬偕原計劃的宣教目的地並非台灣,正如他在日記中所說:「好像有一條無形的線,牽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同年年底十二月三十日,馬偕從香港出發,先抵達距離比較近的台灣南部大港:打狗(即今天的高雄港)。馬偕乘著船遠渡重洋來到台灣,那是台灣男人還留著辮子、女人裹小腳的清朝末年。
考證歷史,明熹宗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占據台灣南部後,始有基督教傳入,所以,馬偕並不是第一位來台宣教的長老教會牧師。早在一八六五年,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師便在台灣南部登陸宣教,因此馬偕後來決定轉往還沒有宣教師的台灣北部開創新局。
當時長老教會在打狗的旗后(今天的高雄市旗津區),已經有以行醫傳教的醫生館據點,是由萬巴德醫師的弟弟萬大衛醫師負責,而台南市(府城)的二老口醫生館,則由德馬太醫師負責,而最先為台南市的醫師館宣教地點打下基礎的是英國長老會的馬雅各醫師,則已經回到英國。
一八七二年一月一日,馬偕由打狗轉到阿里港(今天的屏東縣里港鄉)拜會在那裡宣教的李庥牧師,在這裡住了兩個月。一月五日,馬偕決定前往北台灣,當天的日記寫著:「離開加拿大時,我的靈魂肩負著一個巨大重擔至今尚未完全放下,加拿大海外宣道會告訴我,『為自己選擇一個地方作為宣教區』,雖然尚未決定,但是我感覺到某種力量引領我來到福爾摩沙。」
之後,三月七日在李庥牧師陪同下,由打狗搭乘海龍號輪船,前往當時發展比南台灣慢的北部,準備在當地宣教。
李庥牧師、馬偕牧師、德馬太醫師一行三人搭上的是由南往北的「海龍號」客輪,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下午三點,冒著台灣海峽的巨大風浪,抵達長老教會希望在北台灣開拓的第一個據點:滬尾(今天的新北市淡水港)。
馬偕上岸的地點,就是今日淡水郵局後方的河岸邊,當年這裡是船隻來來往往停靠的繁忙碼頭。鄰近並有英國洋行所屬的輪船公司,船班定期來往於香港、高雄、台南,淡水和廈門之間,是重要的航運樞紐。
他們三人在滬尾上岸的時候,馬偕激動地跪在地上,做了一個禱告:「我舉目向北向南看,向內陸遙望青翠的山嶺,心靈非常滿足,有一種平靜、明晰的聲音對我說:『此地就是了』。下午三點,船入淡水港並且下錨。受到這裡深深的感動。我的心裡馬上知曉,這就是一直在等待我的所在,在我之前沒有人在此地服事。噢!值得讚美的上帝啊!我的心裡歡愉直到感覺真想高興的拍手。美麗的淡水,我的心裡實在感動。」日後我們在《馬偕日記》裡,可以看見他的手稿,寫下了內心當下的感動。
第一部
遠渡重洋:一切從福爾摩沙開始
第一章
人生大轉彎,從加拿大到台灣
一八三○年,馬偕的父母親喬治和海倫從蘇格蘭遷徙到加拿大,是第一批搭船橫渡大西洋的移民;累代祖輩都是虔誠的清教徒,具有蘇格蘭人堅忍不拔、刻苦耐勞的勇氣與毅力。
一八四四年三月二十一日,馬偕出生在安大略省牛津郡的佐拉村,有三個哥哥兩個姊姊,家中排行老么。他的父母是典型的長老教會信徒,有清教徒堅定的信仰,全家都過著很敬虔的生活。
有一天,十歲的馬偕在教會聽到一位英國宣教師賓威廉牧師,報告在中國廈門宣教的情形,大受感...
作者序
【推薦序】
呈現台灣與馬偕的跨世紀情緣
蕭聰穎牧師/馬偕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
「台灣女婿」馬偕牧師遠渡重洋,以無比毅力,過人熱誠與愛心,付出心血辛勤耕耘,在醫療、教育、人文及宗教信仰,都為台灣帶來重大影響,時至今日仍造福民眾,令人深深感念。
要述說馬偕信仰精神的傳承非常不易,若以說故事的方式,特別能起共鳴與感動。我們非常欣喜看到本書的兩位作者游常山、胡芳芳,在參閱《福爾摩沙紀事》、《馬偕日記》及相關文獻之後,特別為「新生代讀者」編寫了《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這本書,作者共分四部16章的篇幅,重新詮釋了馬偕與台灣土地深厚的情緣。
美好故事在不同時代,需要以更多元方式呈現,本書能讓大家重新體會馬偕牧師的一生,所彰顯神那不求回報Agape愛的感動,很榮幸能推薦給大家,邀請您一起來細細品味,效法馬偕牧師宣教精神,共同拓展神的國度。
【推薦序】
斜槓青年馬偕的冒險與創新
梁唯真/雙連教會牧師
美國Drew大學基督教史博士
筆者曾於3202期《教會公報》撰寫〈傳道,書寫,馬偕學〉一文,強調老馬偕牧師(相對於他的兒子淡江中學校長小馬偕)大約是最被廣泛書寫的書寫者,是以外國身分建立「馬偕學」的異數。
也因此,馬偕入史──進入多元共融/榮的台灣史建構──的必要性,是不需贅述的。馬偕入史的突破性意義,在於他是近代史第一位真正委身台灣、自認為是台灣人的外籍宣教師。這凸顯了台灣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接納外來移民、不斷經歷族群融合的開放社會;四百年來,原住民族、漢民族、荷蘭人等第一波歐洲人士、東南亞諸國等等,到如今更多全球人士或因婚姻、或因工作、或因純粹喜歡台灣而移居、入籍台灣,都型塑台灣多語言多文化的特色。馬偕入史,使吾人長期接受的向中國過度傾斜的漢文化沙文主義書寫,可以得到平衡。
然而,由於馬偕個性鮮明、故事充滿戲劇性的特點,也常使人有「過度書寫」的感受。好像坊間以馬偕為主題的書籍數量可觀,可是卻不容易區分每一本書的特色。若想要突破馬偕被過度一致性書寫的困境,吾人需要更新傳統馬偕書寫的窠臼,就是不一定千篇一律地以基督教與教會的角度來看待。
藉此,以馬偕為案例研究,可以討論馬偕作為白人與西方基督教文明的自我優越感的議題,可以討論外籍配偶與跨文化生存與適應的議題,綜合上述還可以討論「雙重身分認同」(double identity)的議題。他的家庭,可以討論兩性與異國婚姻的議題,他的兒子小馬偕更是宣教師二代與台加混血的身分認同難題的經典案例。
本書《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就是一個突破教會與基督教的成功嘗試。透過近期最夯的名詞「斜槓人生」,來剖析馬偕,並帶給青年讀者族群更寬廣的思考,值得推薦。
因為,馬偕不僅只是宣教師與牧師,他還是博物學家、探險家、旅行家、赤腳牙醫,他也是台灣通識教育的先驅,在神學院教育中尚且加入解剖學;以及在巡迴佈道時,尚且行醫放藥的慈善家。
閱讀馬偕,思考馬偕,讓吾人驚嘆生命與生活的廣闊可能性,更鼓勵青年勇於嘗試的冒險精神與創新能力。
【推薦序】
追尋馬偕牧師佳美的腳蹤
陳文輝/北投教會長老
透過《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一書,可以讓新世代的年輕讀者了解,馬偕牧師是如何學習耶穌的樣式,小時候就立志作為宣教師,在學業知識上立下好的根基,14歲自師範學校畢業當老師,又在大學完成神學教育,都是為了成為宣教師做準備。
馬偕牧師的腳蹤是何等的佳美。同時他也將西方的醫療與教育帶來台灣,讓台灣的人民得到好的醫療照顧身體並得醫治及受教育,特別是女性可以開始受教育。馬偕牧師的精神:「寧願燒毀,不願朽壞」,就是鼓勵我們效法基督宣揚福音,他放棄人所要追求的一切榮華富貴的享受,為了傳福音在台灣娶妻生子,更將他的一生奉獻給台灣,死在台灣葬在台灣。在這個追求名利的世代,馬偕牧師的犧牲與順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推薦序】
開啟加拿大與台灣百年堅固情誼
倪傑民(Jim Nickel)/加拿大駐台北貿易辦事處代表
1871年12月底,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小鎮、年方二十七的馬偕牧師抵達了高雄,他稍後於1872年3月9日來到淡水, 正式開啟了加拿大和台灣超過一個半世紀的堅固情誼。
雖然馬偕牧師當初是因為宣教而來到台灣, 但是他在台灣的奉獻卻涵括了許多領域, 除了陸續在北台灣建立了超過六十所教堂,第一所台灣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和淡水牛津學堂 (現在的真理大學),以及創設第一間馬偕醫院之外,他在保存原住民文化,引進創新思維和爭取女性權益上都有相當的遠見與作為。
這些他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開啟的先河, 到今天仍是加拿大和台灣雙邊關係的重要基石。
我們也要在這裡謝謝大好文化能夠出版《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這本青少年傳記,讓更多台灣的年輕朋友能從許多小故事認識馬偕,為這片土地所做的種種付出。最後,希望我們能因為馬偕博士的精神以及他對族群平等、性別平權議題超越時代的洞見而得到啟發,持續加強加拿大和台灣之間的關係。
【推薦序】
交更多朋友,開更大眼界,做喜歡的事,預約更好的未來
黃秋芳/小說家
真實的人生,就是不斷的流動和滲透。你有能力,就對我好一點;我壯大了,更願意和世界分享。我們透過各種努力,在掙扎中感受到真摯深邃的善意和付出,學會交更多的朋友,開更大的眼界,做喜歡的事,預約更好的未來,這就是成長的美好。
翻讀《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和《馬雅各醫師:從蘇格蘭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更是最美好的「成長禮物」。像一封跨世紀的情書,和青春世代一起,打開時空膠囊,從馬偕、馬雅各的故事中,看見一百六十年前艱難晦暗的台灣風貌,結合人文關懷和虔敬信仰的溫柔和守護,超越語言與文化障礙,讓醫療宣教的光像一盞燈,照亮了不分時空的混亂與絕望,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與土地、時代、志業之間的關係,讓過去的愛與信念,滋養現在的逐夢養分,啟迪未來的生命繼起,情緣反覆,活水不斷。
讀著這麼多過去的動人故事,想像著我們未來的可能,越能深刻體會,生活在此時此地,真的很幸福。
【推薦序】
不只醫療宣教,也是啟迪民智、跨文化兩性平等的先驅
黃愛真/教育部閱讀推手
馬偕牧師拔牙的經典照片,常在書籍或者一般歷史照片上看見。馬偕牧師一生拔牙二萬多顆。從本書《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筆者得知馬偕牧師曾經一天拔五百多顆牙。這個和我們現今在牙科醫療診所,一天約二十到五十位病患來推論,馬偕牧師一天的拔牙量,非常驚人。再者,相當有趣的是人稱「偕牧師娘」張聰明的故事。一如名字的轉換,從台灣童養媳、兼有很接地氣的青菜(市場)名字「張蔥仔」,到馬偕取名「聰明」。偕牧師娘張聰明不負眾望,成為馬偕在台灣宣教,在母國加拿大宣傳台灣形象的最佳夥伴與淡水女學堂教師。這些得力於馬偕來自西方的兩性觀念影響,以及張聰明自身的努力學習,共組家庭同心協力傳教,相輔相成,不斷突破,共同成長,成為東西方文化兼容並蓄的典範。
讓台南人印象更深刻的,可能還是最早馬雅各醫師以西醫為台南人治療的事蹟,「將人體開腸破肚治療真不可思議」的傳奇故事。閱讀《馬雅各醫師:從蘇格蘭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作者詳細描寫馬雅各醫師外科治療患者的方法,以及當時傳統台灣醫學剛接觸西方醫療系統時的誤解、訝異和衝擊,甚至於對馬雅各醫師的影響,內容精彩,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有了更清楚的輪廓。馬雅各醫師身為醫師不僅醫治一群人,除了身體,還有心靈,甚至整個社會的教化。例如,建立醫院、學校,倡導良善的宗教信仰與風俗,以及開辦台灣最早也持續最久的報紙:《台灣教會公報》。
馬偕牧師和馬雅各醫師,不只是醫療宣教,也是啟迪民智、跨文化兩性平等的先驅,以異於東方人的語言、生活方式、文化、信仰背景等等,願意投入至少二代人的時間、生命、資源和異邦人互動、救助、醫療、傳福音,讓他人過得更好而自己沒有名利要求,這種付出,以現今的價值觀來衡量簡直難以想像,也值得台灣世世代代的敬重與感佩。
【導讀】
影響台灣經典人物出版緣起
東西文化交流典範:馬偕與馬雅各的台灣情緣
謝康雄
台灣良善經典籌備協會(TSG)共同發起人
英國金安德森台灣代表
馬偕牧師與馬雅各醫師一生一世釘根台灣、心連心一生懸命愛台灣的心志,留給我們莫大啓示。我們選用馬偕與馬雅各兩家族格紋(The Mackay Tartan and The Maxwell Tartan)加上台灣及蘇格蘭兩地國旗色系,設計出象徵良善、真誠及堅韌的「良善經典格紋」(The Taiwan Scottish Goodness Tartan,TSG)。「良善經典格紋TSG」取其寓意:台灣(Taiwan)、團結(Solidarity /Scottish)、良善(Goodness)、大利好(Great Gain)而成,係引用自《聖經》經文:「敬虔又知足,便是大利好。」( Godliness with contentment is great gain. )蘇格蘭格紋一向為世人愛用,不退流行,有人說:「格紋是蘇格蘭給世界的一份佳美禮物。」一點不假。如今「良善經典格紋」的誕生,呈現台灣、蘇格蘭、加拿大跨國文化多元共融共好的歷史,不僅是東西文化交流典範,也見證馬偕與馬雅各跨世紀的台灣情緣。
值此馬偕與馬雅各來台宣教正逢 153 週年與160週年之際,我響應大好文化總編輯、台灣良善經典籌備協會(TSG)共同發起人胡芳芳策劃與出版《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和《馬雅各醫師:從蘇格蘭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以饗新世代的年輕讀者。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選用「良善經典格紋」作為兩書封面邊框設計的品牌識別與文創主視覺,以茲紀念兩位影響台灣經典人物傳記的出版。
【自序】
勇者畫像──馬偕魂台灣緣
游常山
人生的勝利組是什麼樣的類型?是名校的學歷?是名利雙收、榮華富貴、歷史留名嗎?已經在一九○一年因為喉癌離開人間的馬偕博士,雖然離開一百二十四年,跨越兩個世紀,但是此人不朽,長讓台灣人思念不已。
不只是馬偕牧師本人乃台灣女婿,他也翻轉偕師母張聰明的命運,妻子從童養媳到成為教師,兩人共同首開台灣女性教育先例,促成淡水女子學堂的設立,更是台灣性別平等的起點,是平權重要里程碑張聰明也是環球旅行台灣女性第一人,;在寶島的家族,瓜瓞綿綿,他的外孫柯設偕、外曾孫柯威霖,都是台大的傑出校友,柯威霖九十歲還接受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表揚,是非常優異的機械工程師。此外,馬偕影響力迄今,深入台灣庶民社會中,現在人人掛在嘴邊的「馬偕」,更是因為醫療的名聲,馬偕醫院與馬偕醫學院就是以他為名。
馬偕博士正式來亞洲宣教前,在北美洲讀過兩所名牌神學院,普林斯頓神學院,還有祖國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神學院,拿到道學碩士可被按立為牧師,他後來去過歐洲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神學院見學,然而這麼可觀的「學霸」,對他來東南亞這個亞熱帶的福爾摩沙島傳福音,卻一點幫助也沒有,這是一個對異鄉人充滿冷漠與敵意、亞洲異文化的世界。
還好,馬偕曾經當過小學教師的這個資歷,在他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從淡水首度上岸,到達他的教區淡水,曾經幫他一個大忙。
當時的他語言不通,舉目無親,漢人又極端排外,他必須在最短時間內融入淡水本地族群,才能傳福音。如何破冰?他竟動腦筋想到要去山坡上,和窮人家放牛的孩子做朋友(之前他迅速學會的廈門音台語可以立刻與這群牧童溝通),後來他終於能夠講本地話融入淡水本地,而不只是那個「黑鬚阿兜仔」;若非他鍥而不舍,努力融入,打死不退,看在漢人眼裡,地區廣大、為稻粱謀的淡水升斗小民,只看到洋鬼子一枚。
馬偕在北台灣宣教二十九年整,直到天上的神要他回天家,以現在眼光來看,雖然才享年五十七歲,但是「立功、立德、立言」三達德,他都做到了;馬偕是一個有著父祖輩蘇格蘭「高地人」軍人魂、堅苦卓絕精神的了不起勇者。為了傳揚福音事工,他好幾次從淡水走到宜蘭,費時三天三夜,把平埔族的幾十位女孩帶來淡水女學堂念書;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不忍心看到一位漢人牙痛,他想到用鐵鉗幫他們拔牙,因此開啟了分享永生的基督福音給漢人族群的機緣……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馬偕選擇埋骨於心愛的淡水,因為台灣是上帝派他來傳福音的地方,是他的心靈故鄉。
很榮幸能完成這本給新生代讀者閱讀的《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傳記,馬偕的黃金歲月都奉獻給台灣,他在宣教、醫療、教育、探索台灣自然及民俗文化各方面都扮演著時代先驅者的領頭羊角色,迄今仍深深影響著台灣。
如今我們爬梳歷史文獻與閱讀《馬偕日記》、《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後,感受到與這位帶來屬天福音的剛猛勇者同行,而進一步自認不配,低迴懺悔,重新做人,才能無愧地領受、那可以無條件獲得的、神那來自天上不求回報的大愛(Agape)。
哈利路亞,感謝天上的神,我們的上主。
【推薦序】
呈現台灣與馬偕的跨世紀情緣
蕭聰穎牧師/馬偕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
「台灣女婿」馬偕牧師遠渡重洋,以無比毅力,過人熱誠與愛心,付出心血辛勤耕耘,在醫療、教育、人文及宗教信仰,都為台灣帶來重大影響,時至今日仍造福民眾,令人深深感念。
要述說馬偕信仰精神的傳承非常不易,若以說故事的方式,特別能起共鳴與感動。我們非常欣喜看到本書的兩位作者游常山、胡芳芳,在參閱《福爾摩沙紀事》、《馬偕日記》及相關文獻之後,特別為「新生代讀者」編寫了《馬偕牧師:從加拿大到台灣斜槓人生的冒險與創新》這本書,作...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呈現台灣與馬偕的跨世紀情緣/蕭聰穎 002
斜槓青年馬偕的冒險與創新/梁唯真 006
追尋馬偕牧師佳美的腳蹤/陳文輝 010
開啟加拿大與台灣百年堅固情誼/倪傑民(Jim Nickel) 014
交更多朋友,開更大眼界,做喜歡的事,預約更好的未來/黃秋芳 018
不只醫療宣教,也是啟迪民智、跨文化兩性平等的先驅/黃愛真 021
出版緣起 東西文化交流典範:馬偕與馬雅各的台灣情緣/謝康雄 026
作者序 勇者畫像—馬偕魂台灣緣/游常山 031
第一部 遠渡重洋:一切從福爾摩沙開始 045
第一章
人生大轉彎,從加拿大到台灣 046
馬偕一馬當先提出離鄉赴異地宣教申請時,並不被鼓勵,甚至還引來「過於自大」、「急躁的青年」等批評,對他的申請未予處理。馬偕並不氣餒,一心仍嚮往著要到遙遠的東方實現夢想……
第二章
挽嘴齒免錢:從「黑鬚番」到拔牙兩萬顆的偕牧師 068
「大家來看,這個『黑鬚番』會拔牙喔!挽嘴齒免錢!」在五股街上,少女張蔥仔跟在養祖母陳塔嫂身旁,聽大家吆喝聚集,要來看高瘦身材的阿兜仔馬偕拔牙。
第三章
叫我第一名!第一個信徒阿華勇敢來敲門 084
那天在基隆的市集上,馬偕與阿華走在大庭廣眾上,由於馬偕特殊的身形與臉孔膚色,每每引人矚目,要馬偕本人講台語公開做見證,並非難事,而這一次,想不到馬偕突然要讓阿華自己開場,用台語來對路人講幾句話,這怎麼可能?他嚇到頓時呆若木雞……
第四章
翻轉命運的寡婦:北台灣第一位女信徒陳塔嫂 100
禮拜結束後,陳塔嫂過去找馬偕牧師說:「我是一個住在五股坑的可憐寡婦,我過去拜拜的神明都沒有給我安慰,我對你講的道理很喜歡,相信你所講的上帝會給我平安。我會再來,並帶著別人來。」
第二部 這些事超級難,神啊!請祢幫幫忙 113
第五章
開拓噶瑪蘭,光靠一個人不可能做到 114
馬偕發現台灣的漢人與平埔族的牙齒都很不好,主要是因為瘧疾、嚼檳榔、抽菸所致,所以馬偕與學生們每到一個新的平埔族部落,最有效吸引族人的策略,就是帶著全套的拔牙設備與藥品,以及帶著《聖經》與讚美詩,直接到噶瑪蘭的各社進行醫療佈道。
第六章
「我認救主無驚見誚!」大龍峒野台戲詩歌佈道 126
由於馬偕蓄著一把大鬍子,很像戲裡演員的古裝扮相,這很有賣點,於是廟方和地方戲舞台的負責人竟然靈機一動過來邀請馬偕上台演戲。馬偕猶豫了一下,他想:「也好,可以與當場在地民眾打成一片,何樂不為呢?」
第七章
要有不凡的結果,來自你的不厭其煩:
開拓北台灣苗栗以北的教會 136
馬偕用自己一雙腳,看到需要就走過去;他和學生與信徒的腳蹤遍及苗栗以北,東達宜蘭、花蓮,來往於閩、客、平埔、高山原住民之間,可以說宣教之路都是一步一腳印、用腳走出來的。
第八章
好一座翡翠島!斜槓青年馬偕,為台灣引進九種蔬菜 149
「怎麼吃來吃去就是這幾樣菜?」馬偕來到福爾摩沙這個熱帶島嶼,除了氣候潮濕炎熱很不適應之外,還是覺得吃最不習慣,馬偕於是動了一個念頭,想要從別的地方運送一些新的蔬菜種子進來台灣種植看看……
第三部 性別平等的起點,男生女生讀書趣 163
第九章
從童養媳到偕師母,首位環球旅行台灣女子張聰明 164
張聰明堅持不纏足,只為跑得更遠;爭取到教會識字,不畏流言大膽嫁給馬偕牧師。婚後並不像傳統東方妻子隱居幕後,不僅跟著馬偕走遍台灣、邁向世界,成為第一位踏上環球之旅的台灣女子,更在加拿大以英文進行演講。回台後,張聰明陪伴馬偕牧師四處宣教、行醫、辦學,張聰明是台灣女權的起始點,是台灣朝向性別平等的重要里程碑。
第十章
馬偕牧師需要錢、更多的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182
跟隨馬偕牧師到處宣講福音,可以賺得溫飽,得到那個年代比較好而營養的食物,對台灣人還是很稀罕的,而且超有吸引力,消息傳開,願意跟隨馬偕的人自然就變多。然而,加拿大安大略省母會的錢如果匯過來稍晚一點,馬偕就阮囊羞澀了……
第十一章
戰火下重生:牛津學堂開課中 189
清法戰爭其實是馬偕宣教的「黑暗期」,連同自己創立的七間教會和牛津學堂都因戰爭造成損毀。戰後,馬偕向清朝當時擔任台灣省巡撫的劉銘傳索賠,獲得一萬兩銀元,教會與學堂才得以恢復原貌,牛津學堂終於再度正常辦學,重新開課。
第十二章
全台女首學:淡水女學堂 203
馬偕牧師從淡水出發終於到了噶瑪蘭,很不容易招收了三十四名平埔族女學生,他們的父母竟然都答應讓她們到淡水念書,「翻山越嶺,整整走了三天三夜,來回都是如此。」這是發生在一八八四年一月的事。馬偕在牛津學堂設校後的兩年再創設女學堂,可以說台灣女性求學之路的起步走,正是從淡水真理街出發。
第四部 寧願燒盡,不願朽壞:
專注有價值的永恆事物,不虛度一生 217
第十三章
台灣變天!日本人來了,教友失蹤了 218
知道台北城整個被和平佔領,馬偕全家立刻束裝從加拿大回到淡水。回到牛津學堂,發現回加拿大不過二年已然風雲變色,尤其主日禮拜清算信徒人數,發現總共竟然有七百三十五位教友下落不明,可見台灣割讓給日本這件事,還是讓很多剛剛受洗的信徒陷入驚嚇,不敢承認自己是基督徒……
第十四章
有愛,才能無礙!馬偕被暴力攻擊 225
馬偕雖然儘量學台語、娶妻台灣人、想要融入當地,畢竟還是一副隆隼深凹眼眶,一看就是「番」的臉龐;以龍山寺三大姓家族的龐大勢力更是容不下他,「有三大姓就沒有耶穌!」他們開始買通地痞流氓專門欺負長老教會的宣教師,這一切都遠比在低度發展地區的番界所遇到的暴力事件,更讓馬偕憂心忡忡。
第十五章
用生命影響生命:馬偕女兒要出嫁 234
當時流行「女大不中留」,兩個女兒都到適婚年齡,再不出嫁就是老小姐了,尤其出身五股的偕師母更是急得不得了,馬偕則是認為婚姻是神許配的,人要敬畏神,靜候神賜予的終身伴侶,於是決定遵循《聖經》的指導:「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尋找基督徒女婿,人選在哪裡?遠在天邊或近在眼前……
第十六章
未完待續的終極夢想: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243
「遙遠的台灣是我所愛的地方,我最好的年月是在該島上消磨了的……我喜愛他的人民─漢人、平埔番和生番,我在他們中間走了二十年,宣傳耶穌的福音。為了要以福音教導他們,我不只一千次情願犧牲我的生命……我希望在那裡消磨我的餘年,我為主服務的時日完了之後,我將在台灣的海浪之聲所及之處,在搖擺的樹蔭下得一永眠之所。」─摘錄自《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
後記 淡水往事 263
閱讀小學堂附錄1 班級閱讀教案與活動設計 黃愛真 267
閱讀小學堂附錄2 主日學教案 梁唯真牧師與師資群274
目錄
推薦序
呈現台灣與馬偕的跨世紀情緣/蕭聰穎 002
斜槓青年馬偕的冒險與創新/梁唯真 006
追尋馬偕牧師佳美的腳蹤/陳文輝 010
開啟加拿大與台灣百年堅固情誼/倪傑民(Jim Nickel) 014
交更多朋友,開更大眼界,做喜歡的事,預約更好的未來/黃秋芳 018
不只醫療宣教,也是啟迪民智、跨文化兩性平等的先驅/黃愛真 021
出版緣起 東西文化交流典範:馬偕與馬雅各的台灣情緣/謝康雄 026
作者序 勇者畫像—馬偕魂台灣緣/游常山 031
第一部 遠渡重洋:一切從福爾摩沙開始 045
第一章
人生大轉彎,從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