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科學角度剖析大腦失眠與情緒的關係,並從生活、工作、人際、家庭等心理層面釋放焦慮壓力。
【本書簡介】
◎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進入的精神科普書,讓你從此睡得著,精神好。
◎簡單好懂的譬喻,經常發生的個案,幽默生動的文筆,讓人秒懂焦慮與失眠。
◎三強聯手,篇篇精彩;劉貞柏醫師親繪彩色插畫,可愛精美,令人愛不釋手。
跳脫乏味無趣的衛教知識說明,
利用生活中各種熟悉的場景
引導讀者練習察覺自己的情緒脈絡,
並透過各種詼諧又一針見血的提問突破盲點,
讓身處不同生命階段與生活環境的讀者,
都能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焦慮失眠確實令人不適,
但我們不妨將它看作是大腦給我們的提醒
——提示我們需要改變、需要喘息,
需要從習以為常、日復一日的生活裡做出調整,
重新建立起正確的系統,學會接納自己、
欣賞自己、認可自己。
認識大腦與情緒、認識焦慮的來源與釋放、
解除工作與社交焦慮、調整情緒維護美滿家庭,
也許我們無法透過分析讓這些焦慮跟壓力完全消失,
但卻可以增加心靈潛意識對這些失眠焦慮的抵抗力!
★重磅推薦
蔡佩蓁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醫師
鄭映芝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新竹醫院身心科醫師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740604.pdf
作者簡介:
林佩芸
法律系畢業,目前從事法律實務工作。
期許能和大家一起以從容和緩的心情面對法律與生活中的每個時刻。
‧‧‧ ‧‧‧ ‧‧‧
謝季玲醫師
現任柏樂診所醫師,曾任國立中央大學諮商中心兼任醫師。
期許以醫學為基礎,輔以心理治療的精神,好好地幫助與陪伴。
‧‧‧ ‧‧‧ ‧‧‧
劉貞柏醫師
現為柏樂診所及雅歌身心診所院長。曾任台北榮總新竹分院主治醫師、國立中央大學及私立中原大學諮商中心兼任醫師、新竹及桃園地方法院鑑定合作醫師。推廣使用人文藝術創作媒材結合精神醫學、心理治療領域專業知識來提升靈性感知、豐富生命。
FB粉絲頁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相關著作
《失眠關鍵50問》,文經社,2014
《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聯經出版,2015
《睡覺也需要練習:治療失眠從活化心靈開始,24週讓你一夜好眠,》四塊玉文創,2019
插畫:劉貞柏
章節試閱
1.1 失眠焦慮動不動跑醫院,怪我囉?!
「健康」不僅指生理機能,心靈健康便經常被忽略,身心都健康,才有美滿人生。
全方位的健康應該包括正常生理機能、穩定的情緒思路,還有和諧的人際關係,組合成一個穩定而快樂的生活型態。
■醫生……我全身不舒服
「醫生,我膝蓋痠痛,心臟也不好,身體毛病一大堆。」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婆婆拿著一堆藥袋向我抱怨著。
「那妳有沒有看醫生,做檢查?」我問道。
「有啊,我什麼科都看了,藥也都有在吃,但還是全身很不舒服啊,於是他們叫我來看身心科。」老婆婆認眞看著我說道。「我腦袋淸楚得很,我沒有病。」
「我理解,有時候是輕微神經衰弱,有時候是長期失眠造成,有時候也跟緊張焦慮,想東想西有關。這個都不是一般內科可以改善的。」
看看病歷,老婆婆各項檢查指數都正常,不過吃了一大堆藥,症狀也沒有改善。漸漸地,老婆婆開始吃不下、睡不著,這痛那痛,整天胡思亂想,最後動不動就跑醫院甚至掛急診。家人不明白,還責怪老婆婆沒事找事──這種情形就是患者跟家屬都忽略了「心靈健康」的緣故。
■很可能,你忽略了心靈這一塊
其實,許多人只注意生理機能的健康,抽血驗尿也只專注在各種生理檢查指數上,而忽略掉其他環節,這樣並不是眞正的健康,因為「心靈健康」被徹底忽略了。
想想,很多人年輕時為了打拼事業以及照顧家庭,光是為了一求溫飽就忙碌不堪,根本無暇顧及健康。中老年開始,生理機能走下坡,於是開始四處尋醫、甚至迷信偏方、亂買補品,平白損失金錢也毒害肝腎。也有很多患者生理機能正常,邏輯思考也不錯,但個性越來越固執、生活也變得獨來獨往,三天兩頭到醫院看門診,每次見到醫師都有說不完的話,抱怨全身不適。
他們,很可能都有身心科症狀。
■身心科醫師可以幫助你
這群患者即使沒有明確的憂鬱或焦慮症狀,但透過會談仍能感受到他們明顯缺乏心靈的自覺跟心智反省的能力,這些都無法靠檢查儀器測量,卻對個人及其家屬的生活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
針對心靈健康部分,可安排個別或團體心理治療,由專業心理師帶領,逐漸培養心智能力、討論生命議題、增進人際互動技巧。團體成員之間也能給予同理支持,讓彼此抒發心情。
「醫生你說得對,好像我都是想事情的時候身體特別容易不舒服。」
「妳的不適感並非憑空想像來的,確實神經緊繃容易放大疼痛感,讓小痛變大痛,短痛變長痛。適當的大腦紓壓可以舒緩神經,間接改善身體症狀。」
門診醫師除了會談諮商外,也會開立適當藥物,整合身心靈各個面向,提供專業建議。除了提升患者個人生活品質外,也讓周圍親屬在照顧上能夠事半功倍又安心。
★阿柏醫師溫馨提醒
1. 身體長期有多種不舒服可到醫院做檢查。
2. 做過檢查若報告一切正常可看身心科。
3. 全身上下十種症狀,但不太會生十種病。
4. 對症下藥身心平衡,十種症狀可好一半。
5. 身心科除心理問題還包括腦神經的改善。
以上內容節錄自《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林佩芸、謝季玲、劉貞柏◎合著.柏樂診所出版/白象文化代理經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9740604.pdf
1.1 失眠焦慮動不動跑醫院,怪我囉?!
「健康」不僅指生理機能,心靈健康便經常被忽略,身心都健康,才有美滿人生。
全方位的健康應該包括正常生理機能、穩定的情緒思路,還有和諧的人際關係,組合成一個穩定而快樂的生活型態。
■醫生……我全身不舒服
「醫生,我膝蓋痠痛,心臟也不好,身體毛病一大堆。」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婆婆拿著一堆藥袋向我抱怨著。
「那妳有沒有看醫生,做檢查?」我問道。
「有啊,我什麼科都看了,藥也都有在吃,但還是全身很不舒服啊,於是他們叫我來看身心科。」老婆婆認眞看著我說道。「我腦袋淸楚...
推薦序
推薦序一:
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進入的精神科普書
身為精神科醫師,每天在診間不外乎是傾聽及盡可能的給予專業意見,但不得不承認,在緊湊的門診時段內,有時眞的不容易做到好好的「聽個案說」,再慢慢的「對個案說」。當然,好好聽個案說是必須也是無法省略的環節,而慢慢的「對個案說」又分為,同理回應個案的部分,以及基本的疾病概念說明加上治療相關的解釋。衛教性質的內容想來枯燥,也往往不是個案心中最想聽醫師說明的部分,但如何將個案實際上面臨且在意的情境,結合相關的衛教知識,用個案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淸楚,絕對是個案是否能順利接受治療的關鍵。
但說實在的,來就診的個案往往是帶著焦慮不安、憂鬱低落的心情,抑或是長時間的睡眠困擾而來。這種情況下,大腦其實不容易一次接收和處理太多的訊息,即使醫師想要努力的把重要訊息慢慢的說給個案聽,個案也未必能完全接收理解,更遑論如果醫師是以2倍速的方式在說明訊息量龐大的衛教內容,個案可能會感到更多的挫折或困惑。
為了避免一次說太多嚇跑個案,阿柏醫師的系列書籍,包含《失眠關鍵50問》、《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及《睡覺也需要練習》一直是我時常推薦個案可以入手的書籍。每一本都是易讀、好懂,又知識量滿滿的好書。
或許你不曾想過自己需要到身心科就醫,但你一定有過生命中大大小小令你焦慮不安的場景。這次阿柏醫師和謝季玲醫師強強聯手,推出了最新的《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跳脫乏味無趣的衛教知識說明,利用生活中各種熟悉的場景引導讀者練習察覺自己的情緒脈絡。透過各種突破盲點的提問,詼諧又一針見血,讀來眞的有一種「對耶,我怎麼沒有這麼想過」的醍醐灌頂之感。
各種常見的焦慮情境,從自身到工作情境及親密關係,又從關係議題回歸到自身的情緒脈絡。讓身處不同生命階段的讀者,都能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兩位醫師藉由簡單又淸晰的分析路徑,手把手的引導讀者釐淸自己的情緒脈絡,讓一個個混亂又心煩的場景,逐漸變得淸晰,並且針對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及各種練習技巧。每一個章節段落都會有「阿柏醫師溫馨提醒」,讓讀者能更快速的抓到文中的精華。
生命中的焦慮或許不會完全消失,但我們可以學習與自身情緒共處的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緒脈絡,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不被焦慮的情緒給淹沒。讓我們學習安放自己情緒的方式,並且找到屬於自己最自在的狀態。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醫師
蔡佩蓁
‧‧‧ ‧‧‧ ‧‧‧
推薦序二:
從錯誤的認知中重新跟自己相處
這是兩位我認為很棒的醫師為了幫助個案與民眾而寫下的一本書,我相信讀者在看完這本書之後,能對各種身心科常見的問題有更深的認識與理解。這本書的作者彙整非常完整的身心科常見疑問與迷思,提供非常淸楚好懂的說明。書中透過插畫的方式,簡明扼要的解釋每個主題,讓讀者即便尙未能細讀,光看圖解也能理解主要重點。
作者在書中運用簡單好懂的譬喻來解釋,情緒投射對想法與生活的影響,並提出許多包含例證的具體解說,相信能讓讀者對於情緒的覺察有更多的認識。書中的觀點,相信是很多身心科醫師的臨床體悟,也是不斷絮絮叨叨對個案說的,那就是,不論是焦慮還是憂鬱,都只是情緒「感冒」了。而這「感冒病」的背後,是由於我們擁有錯誤的自我認知、錯誤的行為習慣、錯誤的自我相處模式。而解藥,就是重新建立起正確的系統,學會接納自己、欣賞自己、認可自己。這本書應能幫助讀者從錯誤的認知中重新跟自己相處,溫柔的對待自己。
另外作者也在書中介紹各種生活中常見的焦慮,如:對身體的焦慮、關係中的焦慮、家庭的焦慮,並且提出了許多非常實用和淸晰的方法來處理這些焦慮。讀者可試著在書中找到許多緩解焦慮的有效建議,正如書中所陳述的,焦慮或許並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找到與之共存的方法。就像作者所說,改變焦慮最好的方法是調整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正在想的內容。如果你也希望自己的焦慮能夠一天比一天少一點,那麼或許從今天開始,你可以調整自己面對焦慮的行為,慢慢地,找到情緒的平衡點。
書中關於陪伴者的部分也非常適合身心個案的家屬閱讀,希望這本書可以讓讀者在面對身邊親友經歷各種情緒與生命困頓時,更願意擔任起陪伴者的角色,試著理解地、溫柔地照顧著其他人,也更多點同理。
希望讀者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不管你經歷多少生命的苦痛與哀傷,都能從作者的文字裡找回對生命的美好品味,讓本書共鳴你的焦慮憂傷,用文字給你一個溫暖的擁抱。這本書,能給覺得獨自對抗世界的你,多走一天的力量,並用更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我們雖然總是無法避開生命中的沉重與無奈,但卻可以選擇如何對待自己與生命的態度。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新竹醫院身心科醫師
鄭映芝
推薦序一:
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進入的精神科普書
身為精神科醫師,每天在診間不外乎是傾聽及盡可能的給予專業意見,但不得不承認,在緊湊的門診時段內,有時眞的不容易做到好好的「聽個案說」,再慢慢的「對個案說」。當然,好好聽個案說是必須也是無法省略的環節,而慢慢的「對個案說」又分為,同理回應個案的部分,以及基本的疾病概念說明加上治療相關的解釋。衛教性質的內容想來枯燥,也往往不是個案心中最想聽醫師說明的部分,但如何將個案實際上面臨且在意的情境,結合相關的衛教知識,用個案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淸楚,絕對是個案是否...
作者序
林佩芸序:
當精神科遇到法律
本身為法律系畢業背景,目前從事法律實務工作,日常的工作不外乎是聆聽及參與民眾大大小小的糾紛,並盡可能協助在法律的框架下給予一個判斷。但每件事不一定眞的都有標準答案,也並非總是非黑即白,各自立場不同,解讀事情的角度就不盡相同,就算得到法律面的判決結果,心中的煩憂也不一定能煙消雲散。來到這裡的人,似乎都是因為紛爭無法解決,希望能藉由公正的第三方給予一個仲裁或判斷,但法律的效果有其邊界,眞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了解自己眞正在乎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工作、學校、家庭、愛情、親子關係,身處在複雜的社會結構中,面對各種紛擾的情緒及各式各樣的資訊,焦慮的情緒似乎非常容易在心頭縈繞不去,但情緒其實就是大腦對於事物的反應,焦慮或開心都是一種基於過去生活經驗所以產生的反應。
本書借重兩位經驗豐富的精神科醫師的專業,介紹了焦慮等情緒的常見成因,並佐以諮商時所遇到的個案分享,以輕鬆好讀的文字匯集成本書。我雖非精神醫學專業,但工作上卻經常面對濃烈的負面情緒,身為本書作者中唯一不具備專業精神醫學背景的門外漢(笑),想利用書裡面的幾個篇幅與各位讀者分享自己對於情緒的淺見,並希望可以跟各位讀者站在同一角度,試著了解各種情緒的成因並面對它們。
期許我們都能在紛亂的生活裡找到自己的定位,能夠從容的與自己相處,包含情緒及每一個部分的自己。
林佩芸
‧‧‧ ‧‧‧ ‧‧‧
謝季玲醫師序:
自我洞察、關係處理,才能跳脫情緒惡性循環
很榮幸受到劉醫師的邀請,讓我在本書分享自己的一些淺見。
在診間遇見前來尋求幫助的人們,除了探索造成他們困擾的主訴症狀,前置的背景脈絡也需要被好好地看見。看見情緒與想法的關聯,摸索出想法與行為模式如何互相影響,提升了對自我的洞察,我們才有機會嘗試跳脫反覆帶來困擾的惡性循環。
焦慮症狀確實令人不適,但我們也不妨把焦慮感受看作大腦給我們的一種「提醒」─提示我們需要改變、需要喘息,需要從習以為常、日復一日的生活裡做出調整。我小小獻醜的五篇文章,談的不外是「關係」,卻也是透過處遇人際關係探討我們如何聚焦在自己能夠採取的具體行動。
從尋找伴侶,我們看見如何檢視自己的需求、滿足需求,也學習親密關係的生命週期,並認知自己在關係中好好照顧自己、好好照顧對方的責任;然後借用小故事做引子,闡述健康的溝通技巧,也希望讀者牢記於心,處處受用;再探討親密關係出現裂痕時,以臨床的觀察歸納出可能的心理狀態變化,並重申照顧自己是恆常不變的首要任務;也分享從社會習俗與傳統文化的觀點,理解家庭角色扮演和關照個人需求皆有其必要。
以上所觸及的是診間日常所見,也希望拙作可以為讀者帶來開始觀照自我、正視焦慮,並且賦予自己改變契機的可能。
祝福大家,看見焦慮的同時也對自己溫柔以待。
柏樂診所主任醫師
謝季玲
‧‧‧ ‧‧‧ ‧‧‧
劉貞柏醫師序:
改善失眠第四部曲──大腦睡了沒?
我的第一本書《睡眠關鍵50問》解答失眠焦慮民眾的問題,第三本書《睡覺也需要練習》裡面,我列出步驟與方法,從五大層面鍛鍊大腦潛意識來強化正念,讓心靈變健康!
第二本書《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透過解析,幫助徬徨無措的父母,父母能量足了,孩子自然有機會改善行為問題。
本書是我的第四本書,《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從腦科學角度剖析大腦與情緒的關係,另從心理層面剖析焦慮來源,包括生活、工作、人際、家庭等。也許我們無法透過分析讓這些焦慮跟壓力完全消失,但卻可以因此增加心靈潛意識對這些失眠焦慮的抵抗力!
為了讓親子有機會一起翻閱這本書,書中配有我手繪創作的「歡樂森林」動物角色。部分圖案摘錄自第三本書《睡覺也需要練習》的黑白稿插圖。繪製插圖的過程也讓我在繁忙之餘舒壓療癒,推薦給大家。
《大腦睡了沒?解決情緒焦慮,做好人際及家庭處理》的共同作者謝季玲醫師,是長期合作的夥伴,也是柏樂診所的主任醫師。她將看診經驗跟心理治療的深厚功力融合在文章中,帶給我很大啟發。另一位共同作者林佩芸,成大法律系畢業,是我家族的優秀成
員,在本職之外偶爾協助我撰寫心理衛教的相關文章,內容豐富有趣。從她們年輕一代的視野剖析,常帶給我不同的角度思考。
我常在夜深人靜的片刻整理書稿,平和的氣溫,沉澱的氣氛;又或是寧靜的午後,和煦舒適。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可愛淡定的老貓「喵喵」陪伴著我,待在同一空間內平靜地彼此相處,牠待在窗邊小桌上好奇地睜大眼睛看著外頭,安靜無聲,慢慢瞇上眼睛就呼嚕打瞌睡。我整理桌上資料,時而轉頭看看牠,摸貓吸貓,光如此便能給我許多溫暖能量跟微笑回憶。
承接這一大段過往美好,希望透過本書,也能傳達這樣的能量跟氣氛給大家。
柏樂診所/雅歌身心診所院長
劉貞柏
林佩芸序:
當精神科遇到法律
本身為法律系畢業背景,目前從事法律實務工作,日常的工作不外乎是聆聽及參與民眾大大小小的糾紛,並盡可能協助在法律的框架下給予一個判斷。但每件事不一定眞的都有標準答案,也並非總是非黑即白,各自立場不同,解讀事情的角度就不盡相同,就算得到法律面的判決結果,心中的煩憂也不一定能煙消雲散。來到這裡的人,似乎都是因為紛爭無法解決,希望能藉由公正的第三方給予一個仲裁或判斷,但法律的效果有其邊界,眞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了解自己眞正在乎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工作、學校、家庭、愛情、親子關係...
目錄
推薦序一: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進入的精神科普書/臺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醫師 蔡佩蓁
推薦序二:從錯誤的認知中重新跟自己相處/中國醫藥大學附設新竹醫院身心科醫師 鄭映芝
林佩芸序:當精神科遇到法律
謝季玲醫師序:自我洞察、關係處理,才能跳脫情緒惡性循環
劉貞柏醫師序:改善失眠第四部曲──大腦睡了沒?
PART 1
認識你的大腦與情緒
1.1 失眠焦慮動不動跑醫院,怪我囉?!
「健康」不僅指生理機能,心靈健康便經常被忽略,身心都健康,才有美滿人生。
1.2 睡好,睡滿,讓大腦深層睡眠並不難
告訴你什麼是快樂食物、憂鬱食物,還有快速入眠小撇步!
1.3 大腦忘了找零錢:大腦記憶與投射心理
雙方之所以堅持己見,通常不是由於惡意,而是選擇「相信自己的記憶」。
1.4 失眠焦躁,情緒變差怎麼辦?牢記「PEACE」就OK
人一定會有情緒起伏,有時歡喜有時憂,先不要否定負面情緒,與它共存,效果更好。
1.5 遇到不會寫的題目,是動更多腦筋還是換下一題?
不要只是想像壞結果或拘泥在一個點上,要全面思考。面對問題,大腦便會激發更多潛能!
1.6 大腦情緒標籤,關係到記憶力
大腦越認為重要的事情,會記得越清楚,而大腦認為重要的事,通常伴隨著情緒,情緒越強烈,越「銘心刻骨」。
PART 2
認識焦慮與釋放焦慮
2.1 焦慮到睡不著,原來是大腦杏仁核太活躍
焦慮不只是情緒問題,跟大腦也有關係密切,所以不要一直以為自己精神有病。
2.2 擔心到徹夜難眠,我好像生病了?
生病會感到不舒服,但過度擔心自己生病的心理也會造成不舒服。
2.3 半夜爬起來整理雜物,心靈缺口誰來補?
心裡破了一個洞,想要堆放好多東西將它填起來,可以嗎?
2.4 成家立業焦慮:三十而立,還是三十危機?
不管成家立業還是躺平耍廢,都要先放下對現實和未來的焦慮,這樣才能看得清楚。
2.5 我失眠了嗎?常常睡不好就要吃安眠藥嗎?
失眠患者大多數有顯而易見的睡眠習慣問題,也許吃藥並非第一選項。
2.6 我得了憂鬱症?不要把這個標籤貼在身上!
有些事情你一定會難過,甚至很難過,但那不一定就是憂鬱症。
2.7 放假焦慮:假日也失眠!你假日過得如何?
我們連觀看影片也都已經習慣使用倍速播放,這樣好嗎?
2.8 午夜夢迴,你愛的究竟是誰?
為何一味討好,卻總是得不到別人的愛?你全然忘了自己,別人也不會在意你。
2.9 拖延焦慮:新垣結衣的心靈武器
如果最終能完成任務,那拖延只是過程轉個彎,但如果變成逃避,那就不太好了。
2.10 慣性焦慮:是關心,還是濫好人?
我們的焦慮可能來自過度關心,而過度關心又來自過度期待自己是個好人!
2.11 量身訂做的舒壓法:用討論代替建議
當別人傾訴煩惱時,不要急著建議怎麼做,而是逐步討論出對方認為可行的方案。
2.12 心靈救難包:緊急時只會「呼吸—吐氣」還不夠
如常有焦慮症狀,可以把醫師開的藥物準備好隨身攜帶,才不會措手不及。
2.13 心情安全地帶:每天五分鐘,創造自己專屬的空間
是任務真的放不下,還是自己放不下?不要把自己一直囚禁在心牢裡!
2.14 生活比症狀重要:不管有沒有病,最後都要回歸生活
你應該思考如何好好過生活,而不是拘泥到底有沒有病、嚴不嚴重、會不會死掉?
2.15 別人的憂鬱不是你的責任
我們不是醫生,沒有治療別人的能力和責任,更不是神,不要攬起來自己痛!
2.16 用科技儀器改善大腦磁場?心病終究還要心藥醫
精神症狀是生理心理兩項問題,無法只用科技治癒,也需要充分的心理輔導。
PART 3
不要抱著焦慮工作與社交
3.1 職業倦怠:遲到睡過頭你累了嗎?
上班上到懷疑人生,是抗壓性太差,還是身心已經高度彈性疲乏了?
3.2 我是工作狂嗎?熱愛工作但成癮了
「工作成癮」大多有其內在的心理因素或價值觀偏差,這才是更需要探討的。
3.3 哪些人是工作狂危險族群,你是嗎?
並不是危險族群才會有工作狂現象,但如果你是危險族群,就要特別提防了!
3.4 用工作和馬斯洛三角形自我認同
如果無法自我認同,人生就會像飄盪在汪洋裡的一葉扁舟,隨時都會覆滅。
3.5 我不幹了!先別急,可以先這樣減緩辭職焦慮
不管是在辦公室擺爛的「被動辭職」或真的給老闆炒魷魚,你都應先好好想一想。
3.6 從學霸到霸道總裁?高階專業者的障礙與挑戰
念台大時考試一百分好棒棒,但進入職場後考核變成沒有試題的考卷!
3.7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糾紛焦慮無解嗎?
糾紛往往源於立場不同,論述的道理也不同,大家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
3.8 情緒界限:好的陪伴必須拿捏彼我分寸
釐清界限不是不夠朋友,而是你不該逾越自己的能力,也不該逾越他人的領域。
3.9 學習同理心,才能有效幫助他人情緒
友人悲傷,有同理心的陪伴才能讓對方感到有被安慰到,這是可以學習的。
PART 4
調整情緒,家庭更美滿
4.1 靈魂伴侶哪裡找?經營親密關係也很重要
為什麼後來都不對了?一開始就沒找到對的人,之後也沒有悉心維護!
4.2 好的對象,應該是那些會讓你更好的人
你若能讓對方更好、更愛自己,你們的感情就會越親密!
4.3 吊橋效應?有些情境讓你愛上不對的人
越是身心恐懼的狀態下,越會認為身邊的人具有保護力,甚至誤以為自己愛上對方。
4.4 破窗效應!雙方裂痕為何越裂越大?
感情就像窗戶,有時打開,有時關上,最重要的是,破了就要趕快補好。
4.5 夫妻都有不被了解的失落與委屈
老婆把老公的珍藏品丟棄是很可議,但身為枕邊人,為何她一點都不了解老公?
4.6 伴侶展開對話三原則:溝通有技巧,感情更美好
伴侶爭吵往往是發生差異時,自己的焦慮或埋怨不經思索地就發洩出來。
4.7 夫妻相處之道不是在戰勝或駕馭對方
心理治療師是賽跑教練,不是跆拳道教練,重點是放在自己而非對方身上。
4.8 家庭暴力當下與後續如何處置?
家庭暴力發生的當下首要在保護自己,後續則須注意心理的重建。
4.9 再談家庭暴力:為何受暴者無法走出困境
警政統計通報:2020年警察機關受理家庭暴力案8.9萬件,平均每天243件!
4.10 主婦需要被同理對待!是妻子又是媳婦的老媽子
主婦的地位比外傭還不如,凡事包辦,沒有假日,還要二十四小時伺候!
4.11 產後憂鬱:迎來新生兒我卻好憂慮
母性雖然是與生俱來的,但並不因此意味,照護嬰幼兒就是媽咪一個人的工作。
4.12 你乖一點,我就會高興!但錯眞的在對方嗎?
模糊的心理界限,形成錯誤的互動模式,最後變成情緒勒索!
4.13 孩子老是拖延怎麼辦?他的快樂不現實!
人類天生的設定是「快樂原則」,需用「愛」轉換為「現實原則」,才能獨立面對環境。
4.14 孩子拒學,要先釐淸他的情緒障礙
孩子拒絕去學校,就是偷懶或開始要變壞嗎?沒有其他原因嗎?
推薦序一:每個人都可以輕鬆進入的精神科普書/臺安醫院心身醫學暨精神科醫師 蔡佩蓁
推薦序二:從錯誤的認知中重新跟自己相處/中國醫藥大學附設新竹醫院身心科醫師 鄭映芝
林佩芸序:當精神科遇到法律
謝季玲醫師序:自我洞察、關係處理,才能跳脫情緒惡性循環
劉貞柏醫師序:改善失眠第四部曲──大腦睡了沒?
PART 1
認識你的大腦與情緒
1.1 失眠焦慮動不動跑醫院,怪我囉?!
「健康」不僅指生理機能,心靈健康便經常被忽略,身心都健康,才有美滿人生。
1.2 睡好,睡滿,讓大腦深層睡眠並不難
告訴你什麼是快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