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是形式精鍊淺白、可俗可雅的短句或韻語,用植物的名稱、形態、用途等形成的台灣諺語,就是本書所說「植物的台灣諺語」。
西瓜倚大邊、澎湖絲瓜—雜唸、圓仔花不知醜、火燒林投—不死心……從這些耳熟能詳的諺語中,可以看到很多植物都是農業時代的主要作物或常見蔬果或產業植物。藉由熟悉的植物,瞭解台灣俗諺的真正內容,更能體會先民數百年來在台灣所創造的文化內涵。
本書蒐集的25則台灣諺語,包括:風頭松柏;茄仔開黃花—變性;乞食背葫蘆—假仙;火燒甘蔗—無合;西瓜倚大邊;西瓜藤,搭菜瓜棚;澎湖絲瓜—雜唸;六月芥菜—假有心;紅柿出頭,羅漢腳目屎流;外省人吃柑仔—酸啦;黃蘗樹頂彈琴;香蕉吐子,害母身;蕗蕎蔥,假大瓣;食蒜仔,吐蕗蕎;菜頭蒜節;老人食麻油—鬧熱;圓仔花不知醜,大紅花醜不知;荷蘭豆性—快熟;火燒竹林—無的確;桃花夾竹;火燒林投—不死心;關公劉備,林投竹刺;藥店甘草—逐項雜插;草地發靈芝—小地方出大人物;食曼陀花。
文學* 25則諺語典故:講述該植物諺語的歷史典故、文化背景以及在語文中的應用。
科學* 27種植物介紹:介紹該植物的外型特徵、生態環境,以及有何用途。
美學*135幅精美插畫:呈現植物的整體及局部,例如:植株,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
作者簡介:
作者 潘富俊
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學博士。
歷任林業試驗所生物組組長、恆春研究中心(原恆春分所)主任。
曾任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
高雄醫學院(高醫大前身)生物系、福建閩江學院環境規畫系兼任教授,
教授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等。
工作之餘,喜歡念古書,發現古典詩文常引述和今日名稱大不相同的植物。
潛心考證古文中的植物種類和所象徵的意義,
並發願在文學和植物領域中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樑。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台語又稱閩南話,確切的說是河洛話。中國的黃河有一條支流,稱洛水,黃河和洛水相會合的地方,形成一塊「河洛」的三角洲,河洛地區在今日的河南省,是河洛文化的發源地,住在那裡的人,叫做「河洛人」,說的話叫做「河洛話」。經過許多朝代,經歷過許多戰爭,原來居住在河洛地區的河洛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遷,起初轉往江蘇、浙江一帶。後來滿清入關,河洛人又轉往福建閩南一帶,成為「閩南人」,說的話成了「閩南話」。
鄭成功為了要反清復明,一批河洛人追隨鄭成功,也來到台灣,這些說「河洛話」(閩南話)的人成為後來台灣人的主體,所以河洛話也稱作「台語」。「河洛語」是河南中州古音,是唐朝的「官話」,所以,台語保持著很多古音。
有些台灣諺語或俗語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譬喻的述詞,後一部分才是語詞真正的意涵,稱之為「歇後語」。歇後語通常只敘說前一部分,後一部分由敘說對象揣摩領會,是一種通俗而有趣,卻意義深遠的文化特色。相對成語、諺語來講,歇後語的用字比較通俗、口語化,富有鮮明、生動、活潑的特點,有時語帶雙關,較容易引起聽者的興趣。
台灣諺語中的植物,很多是農業時代的主要作物,如引進台灣歷史悠久的五榖類植物,稻、麥、豆類等;民間最常見的果類蔬菜類植物,桃、李、梅、菝(番石榴)等果類,匏子(匏瓜、葫蘆)、菜瓜(絲瓜)、菜頭(蘿蔔)等蔬菜;台灣最古老的產業植物,甘蔗、檳榔等;常見的野生植物,月桃、林投等。這些植物和先民關係極為密切,植物的生態習性、生理特性、收成程序等,先民瞭若指掌。
本書選取的二十五首主要的諺語中,共介紹二十七種植物。首先敘述植物文化,包括諺語的背景、意涵、植物在諺語中的指示意義、植物的文化象徵和應用歷史的說明、台詩或歷代中國著名文人的詩篇等,再描述植物特性,包括植物學名科別、形態基本資料、分布範圍生態需求、用途和栽種情形等。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台語又稱閩南話,確切的說是河洛話。中國的黃河有一條支流,稱洛水,黃河和洛水相會合的地方,形成一塊「河洛」的三角洲,河洛地區在今日的河南省,是河洛文化的發源地,住在那裡的人,叫做「河洛人」,說的話叫做「河洛話」。經過許多朝代,經歷過許多戰爭,原來居住在河洛地區的河洛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遷,起初轉往江蘇、浙江一帶。後來滿清入關,河洛人又轉往福建閩南一帶,成為「閩南人」,說的話成了「閩南話」。
鄭成功為了要反清復明,一批河洛人追隨鄭成功,也來到台灣,這些說「河洛話」(閩南...
作者序
台灣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條件,數百年來,先民創造出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溝通短語;這些洗鍊的語詞在民間廣為流傳,再歷經世代口耳相傳,成為民間文學的一種表現,這就是台灣諺語。俗諺俚語,包括歇後語、諺語等,是先民從自然現象和生活經驗當中,觀察天文、地理、萬物,看到人生百態,有所感悟所講出來的智慧話語;概括地說,台灣的俗諺俚語就是台語的成語。
植物,是先民生活中最切身的體驗,古代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植物;因此,由植物形成的諺語、歇後語特別多。台灣先民就身邊植物的利用方式、生態習性與生理特性,發展出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流傳語言,呈現直接而明顯的語詞表達方法;而用植物的名稱、形態、用途等形成的諺語,就是「植物的台灣諺語﹂。
植物的台灣諺語,不只是語言的表達方式,也能從中明瞭台灣地區先民在困境中的奮鬥過程、生活寫照,以及心情的感受。俗諺俚語具有啟發性、諷刺性和教育性,是非常有特色的語言文化,在聊天、寫作、演講時,適時的引用俗諺俚語,能創造詼諧的談話內容,能增加寫作文章的深度和廣度,也會吸引談話對象或聽眾的注意力。
台灣俗諺相關的植物共有九十五種,形成數百首俗諺、歇後語。本書選取常見的、富有意義的植物俗諺二十五首;讀者能藉由身邊熟悉的植物,認識台灣文化中的古老襲產,瞭解台灣俗諺的真正內容,體會先民數百年來在台灣所創造的文化內涵。
台灣有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條件,數百年來,先民創造出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溝通短語;這些洗鍊的語詞在民間廣為流傳,再歷經世代口耳相傳,成為民間文學的一種表現,這就是台灣諺語。俗諺俚語,包括歇後語、諺語等,是先民從自然現象和生活經驗當中,觀察天文、地理、萬物,看到人生百態,有所感悟所講出來的智慧話語;概括地說,台灣的俗諺俚語就是台語的成語。
植物,是先民生活中最切身的體驗,古代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植物;因此,由植物形成的諺語、歇後語特別多。台灣先民就身邊植物的利用方式、生態習性與生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