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那些因為歷史而必然衰敗的農工設施,
我們必須理解,它們不只是物質的殘跡,
還包含傳說、故事、知識及想像。
透過不斷傳誦,文化資產才會再次活過來,
成為真正的文化瑰寶。
在城市現代化的過程中,那些與工業發展進程有關的遺跡,被稱為「產業遺產」,包括廠房、鐵道、礦山等建物與場域,以及聚落、技術、傳統等文化遺產。台北市的「鐵道產業遺產」即是城市歷史的重要見證,反映了台灣近代工業與交通的發展脈絡,成為城市文化記憶的一部分。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於2011年推動「台北鐵道沿線產業遺產群」概念保存,本計畫始於與亞洲各國交流的國際研討會,藉由探討鐵路交通與產業遺產,反思台北的產業遺產保存與活化策略。
本書以台北市區鐵道為主體,詳述台北車站與南港車站周遭地景變遷,以及各產業遺產如何蛻變為當今的面貌,包括台北糖廠、華山1914文創園區、建國啤酒廠、松山菸廠、台北機廠;此外邀請各界學者闡述都市保存的觀念與實務經驗,並由日本、泰國與馬來西亞的學者分享在地實踐,帶領讀者從各種不同面向,認識產業遺產的景觀與地域營造。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
成立於2004年,以非營利社會團體(NPO)的角色,透過多邊國際交流,促進歷史資源以及空間環境之永續經營。除了提升、豐富國人文化生活之內涵及場域,藉此強化地方魅力與經濟活力外,更積極開拓台灣與國際NPO、NGO接軌平台與網路,推廣國際參與、資訊交流及互助支援。
章節試閱
▌ 文化資產保存是一場對於未來的交代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亞洲的現代化來自於殖民時期的殖民者對於當地資源的掠奪,或是殖民者透過科技、文化的力量促成內部生活轉化;這其中,鐵道的建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鐵道所經之處的開發,不論是為資源流通而開闢的路線進入,還是鐵道的進入促成了一個地點的誕生,鐵道在近兩百年的人類文明中,見證了無數歷史的發展及轉折;一個城市或聚落的生與死、一種生活型態的繁榮與沒落,常常就是鐵道路線的出現或轉移,以及其後擔負產業開發的支援或轉運。
然而不論天然資源的開採,或是因農工業生產及加工需求而發展出來的生產基地,常在昌盛一段時間後衰敗而去,或也因為都市開發的需求,產業基地被迫轉移或退場。於是許多常民生活中比鄰的產業設施就被快速移除,讓給了新建設;但也另有一些因時代文資保存熱情,或是因其設施內容具有再使用價值,而被保留。這其中,不論在保存及再利用思想及實務上,具有啟發及引領地位的日本,以及跟隨其後的臺灣、泰國等,都提供一些值得相互學習的案例。
保存的議題常被簡化為簡單「Yes vs. No」的提問,然而其真實的意義來自於徐燕興在本書中討論基隆文化遺產及襲產治理中的一個觀念:「文化保存工作,是一個走向永續生活的部分,當然也是好的社會的調節機器。文化保存的空間,不應是禁錮的時間,也不應是保存物件存續的補償,應該是好社會的編織術。」
「永續生活」以及「好生活的編織」的說法,對於傳統戀物式的保存觀有一個重大提醒,那就是文化資產必須具有羅織每個人進入一種集體意識的想像,讓那些產業空間中遺留的物件、空間、經驗能成為連接我們生活樣態、方式的習慣。這也正是為何本書的案例討論,包含三池煤礦、別子銅山、生野銀銅礦、泰國車站的保存過程,作者們不只是直接給我們修復後的美麗成果,而是大量說明地方及各組織如何推廣宣揚保存價值與在地生活的努力;中野浩志所在的三池煤礦大牟田口礦坑帶領NGO提倡的「心象風景」探訪,新居濱市文化遺產課統括參事秦野親史描繪在該市推廣的「別子步道」,以及生野礦山由社區進行的出版計畫、住宿體驗等,其目的都是將產業的遺址場域編織到在地居民以及訪客的日常經驗中。
一個產業的出現及設施建立有其時代背景,但在它結束之後,所要面對的轉型困難,常因產業的鏈結多數已斷裂、人事已非,透過保存技術想要再帶回過往,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當住友別子礦山會社社長鷲尾勘解治在1927提出「地方未來繁榮」,他期待的是「攜手繼續生活在這裡」,而不是只關注自己公司當下的採礦利益。「未來繁榮」,不正是他在預告的一種「文化保存」的態度嗎?他以他的「現在」為「未來」寫下願景;而我們的「現在」不就正是他所想像的「未來」嗎?住友別子會社過去在礦業開採枯竭後,逐步在周遭發展新產業,建造基礎建設,並在廢礦區種下百萬計的樹木,如今這些已成為林相的礦區,成了我們觀賞的美景,也成了住友企業當代ESG的承諾。
我們期待執行的文化資產保存任務正是一場對於「未來」的交代,而不是對「過去」。時間的意義是持續的,是一個「代」接軌到下一個「代」的概念。也唯有保有此種「接力」的態度,保存的結果才有價值,也才能真正應對到社會的需要。回看那些因為歷史而必然衰敗的農工設施,我們除了沉思於這些遺址、遺物之外,我們必須理解,它們的「過去」不只是物質的殘跡,它們還包含了傳說、故事、知識及想像。也唯有不斷有人傳誦這些點滴的內容,文化資產才會再次活過來,也才會成為真正的文化瑰寶。
▌ 文化資產保存是一場對於未來的交代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亞洲的現代化來自於殖民時期的殖民者對於當地資源的掠奪,或是殖民者透過科技、文化的力量促成內部生活轉化;這其中,鐵道的建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鐵道所經之處的開發,不論是為資源流通而開闢的路線進入,還是鐵道的進入促成了一個地點的誕生,鐵道在近兩百年的人類文明中,見證了無數歷史的發展及轉折;一個城市或聚落的生與死、一種生活型態的繁榮與沒落,常常就是鐵道路線的出現或轉移,以及其後擔負產業開發的支援或轉運。
然而不論天然資源的開...
作者序
▌ 為何從鐵道談起?
丘如華|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艋舺、大稻埕、城內是眾所周知的臺北「三市街」,三個聚落各有其發展背景與獨特個性。這個臺北都會區的第一個原型是順應地形,由淡水河所孕育出來的市街聚落;在此之後改變臺北的關鍵變化,則是縱貫線鐵道。
縱貫線鐵道從萬華到南港橫跨臺北市中心,過往沿線因而林立工廠倉庫群與員工宿舍,而後又歷經產業轉型與鐵路地下化,火車與平交道悄然隱沒於地下,原本的鐵支路與工廠成為今日市民的公共空間,臺北何其有幸,能在時間的洪流中,留下獨樹一格的城市風貌。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成立之初,進行的第一個研究計畫就是臺北三市街歷史風貌保存計畫,從而持續關懷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的永續發展,並在之後實踐了西區門戶計畫當中「重現北門」的願望。在2011至2012年間,我們有幸參與執行「臺北市鐵道沿線周邊都市再生策略計畫」,持續我們對於臺北市都市發展歷史的探究,將目光轉向這條由西向東的舊鐵道沿線。由時任本會理事長的喻肇青教授主持,呼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出「歷史性都市景觀」(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的國際趨勢,邀請東京大學西村幸夫教授擔任總顧問,辦理研究成果和市民互動的大圖工作坊,計畫最終指認出二十二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區,分別提出都市再生之主要策略,並且條列都市設計應考量之內容。鐵道沿線的概念影響了許多後來臺北城市規劃政策與社區參與工作,希望重新喚起市民對於這些產業遺產的記憶與關注。
我們為何從鐵道的角度切入?本書有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提出的敏銳觀點,回到學會當時的初衷其實很單純,如同喻老師當年強調的:
「都市是一個活體,變化是必然的,只是在變遷的過程中,如何將『好東西』留下來,並且讓這些『好東西』能活得更好。」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屬於臺北的生活經驗,伴隨著鐵道沿線的故事,不論是昔日通勤等待平交道的清晨,或是近日在華山大草原愉快野餐的下午,這些美好時光都需要居民一同守護,珍惜屬於我們的「好東西」。
▌ 為何從鐵道談起?
丘如華|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秘書長
艋舺、大稻埕、城內是眾所周知的臺北「三市街」,三個聚落各有其發展背景與獨特個性。這個臺北都會區的第一個原型是順應地形,由淡水河所孕育出來的市街聚落;在此之後改變臺北的關鍵變化,則是縱貫線鐵道。
縱貫線鐵道從萬華到南港橫跨臺北市中心,過往沿線因而林立工廠倉庫群與員工宿舍,而後又歷經產業轉型與鐵路地下化,火車與平交道悄然隱沒於地下,原本的鐵支路與工廠成為今日市民的公共空間,臺北何其有幸,能在時間的洪流中,留下獨樹一格的城市風貌。
台...
目錄
前言/產業遺產的寶庫:臺灣|西村幸夫
序/為何從鐵道談起?|丘如華
▌ CHAPTER 1 觀念|都市保存與城市發展
導讀/臺灣城市變遷及其文化保存的真實性|郭肇立
作為文化資源之產業遺產|西村幸夫
歸屬與連結:四種都市保全的行動論述|林崇傑
書寫城市的故事:代謝量能與文化軌跡的拉扯|林芝羽
臺北鐵道遺產新視野:都市保存作為發展新契機|何黛雯
▌ CHAPTER 2 場域|臺北鐵道沿線產業遺產群
導讀/走過時光長河的鐵道遺跡|黃士娟
大改造的時代:臺北車站與周遭地景變遷|馮佳福
消逝的製糖風景:臺北糖廠|江美誼
臺灣製酒產業的印記:華山文創園區/臺北酒廠|黃俊達
百年上鮮、產業活保存:建國啤酒廠|黃俊達
工業村設計的文化轉身與創生:松山菸廠|鄭勝吉
臺灣首座近代化工廠:臺北機廠|曾令毅
從黑鄉蛻變為東區門戶:南港鐵道沿線產業|張若瑜、黃俊達
▌ CHAPTER 3 連結|城市中的遺產與教育
導讀/讓文化遺產與城市直接對話|陳啓仁
居民、生活與城市環境:臺北都市景觀與產業變遷|郭瓊瑩
208 鐵道記事:臺北市區內鐵路支線與生活記憶|蘇允
222 產業遺產的教育與詮釋方法|榮芳杰
234 場域活化與產業文化資產教育|何黛雯、黃俊達
246 東亞現代性下,城市襲產的保存運動:以基隆市文化治理為例|徐燕興
264 文資與文創的碰撞:屏東菸葉廠的重生|林思玲
▌ CHAPTER 4 亞洲篇 | 產業遺產探索與學習
導讀/生生不息的各國產業遺產|黃俊銘
導讀/文化資產保存是一場對於未來的交代|褚瑞基
產業遺產保存與都市設計:橫濱都市物語|鈴木伸治
產業遺產與市民活動:地方與三池煤礦|中野浩志
城鄉建設與人文精神傳承:別子銅山工業遺產的地方營造|秦野親史
礦山小鎮的保存與地區營造:生野銀銅礦產業|宮崎隆史
鐵道資產保存的急迫性:泰國國鐵的價值與再|Parinya Chukaew
錫礦工業遺產的再造 — 馬來西亞太平市的蛻變|張集強
▌結語/穿越歷史,看見臺北城市未來|陳啓仁
前言/產業遺產的寶庫:臺灣|西村幸夫
序/為何從鐵道談起?|丘如華
▌ CHAPTER 1 觀念|都市保存與城市發展
導讀/臺灣城市變遷及其文化保存的真實性|郭肇立
作為文化資源之產業遺產|西村幸夫
歸屬與連結:四種都市保全的行動論述|林崇傑
書寫城市的故事:代謝量能與文化軌跡的拉扯|林芝羽
臺北鐵道遺產新視野:都市保存作為發展新契機|何黛雯
▌ CHAPTER 2 場域|臺北鐵道沿線產業遺產群
導讀/走過時光長河的鐵道遺跡|黃士娟
大改造的時代:臺北車站與周遭地景變遷|馮佳福
消逝的製糖風景: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