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計篇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
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昔,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注釋
1兵:本義為兵械。《說文》:「兵,械也。」後逐漸引申為兵士、軍隊、戰爭等。這裡作「戰爭」解。
2國之大事:意為國家的重大事務。
3不可不察:察,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不可不仔細審察,謹慎對待。
4經之以五事:經,度量、衡量。五事,指下文的「道、天、地、將、法」。此句意為要從五個方面分析、預測。
5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校,衡量、比較。計,指籌劃。索,探索。情,情勢;這裡指敵我雙方的實情,戰爭勝負的情勢。全句意思為:通過比較雙方的謀劃,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
6道:本義為道路、途徑,引申為政治主張。
7將:將領。
8法:法制。
9令民與上同意也:令,使、讓的意思。民,普通民眾。上,君主、國君。意,意願、意志。令民與上同意,意為使民眾與國君統一意志,擁護君主的意願。
10不畏危:不害怕危險。意為民眾樂於為君主出生入死,絲毫不畏懼危險。
11陰陽:指晝夜、晴雨等不同的氣象變化。
12寒暑:指寒冷、炎熱等氣溫的差異。
13時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時令的更替。
14遠近、險易:遠近,指作戰區域的距離遠近。險易,指地勢的險要或平坦。
15廣狹:指作戰地域的廣闊或狹窄。
16死生:指地形條件是否利於攻守進退。死,即死地,進退兩難的地域;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
17智、信、仁、勇、嚴:智,智謀、才能;信,賞罰有信;仁,愛撫士卒;勇,勇敢果斷;嚴,軍紀嚴明。孫子提出此句,視之為優秀將帥所必須具備的五德。
18曲制:有關軍隊的組織、編制、通訊聯絡等具體制度。
19官道:指各級將吏的管理制度。
20主用:指各類軍需物資的後勤保障制度。主,掌管;用,物資費用。
21聞:知道、了解。
22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知,知曉;這裡含有深刻了解、確實掌握的意思。此句是說:對五事(道、天、地、將、法)有深刻地了解並掌握運用得好,就能勝;掌握得不好,則不勝。
23主孰有道:指哪一方國君政治清明,擁有民眾的支持。孰,誰;這裡指哪一方。有道,政治清明。
24將孰有能:哪一方的將領更有才能。
25天地孰得: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
26兵眾孰強:哪一方的兵械鋒利,士卒眾多。兵,此處指兵械。
27士卒孰練:哪一方的軍隊訓練有素。練,嫻熟。
28吾以此知勝負矣:我根據這些情況來分析,即可預知勝負之歸屬。
29將聽吾計:將,作助動詞用,表示假設,意為設若、如果。此句意為:如果能聽從、採納我的計謀。
30用之必勝:之,語氣助詞,無義。用,實行,即用兵。
31去之:去,離開。
32計利以聽:計利,計謀有利。聽,聽從、採納。
33乃為之勢:乃,於是、就的意思。為,創造、造就。之,虛詞。勢,態勢。此句意思是:造成一種積極的軍事態勢。
34以佐其外:用來輔佐他對外的軍事活動。佐,輔佐、輔助。
35因利而制權:因,根據、憑依。制,決定、採取之意。權,權變、靈活處置之意。意為根據利害關係,採取靈活的對策。
36兵:用兵打仗。
37詭道也:詭詐之術。詭,欺詐、詭詐。道,學說。
38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能夠。示,顯示。即能戰卻裝作不能戰的樣子。此句至「親而離之」等十二條作戰原則,即著名的「詭道十二法」。
39用而示之不用:用,用兵。實際要打,卻裝作不想打。
40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實際要進攻近處,卻裝作要進攻遠處;實際要進攻遠處,卻裝作要進攻近處。意在使敵人無法防備。
41利而誘之:利,此處作動詞用,貪利的意思。誘,引誘。意為敵人貪利,則以利引誘,伺機打擊之。
42亂而取之:亂,混亂。意為:對處於混亂狀態的敵人,要抓住時機進攻他。
43實而備之:實,實力雄厚。指對待實力雄厚之敵,需嚴加防備。
44強而避之:面對強大的敵人,當避其鋒芒,不可硬拼。
45怒而撓之:怒,易怒而脾氣暴躁。撓,挑逗、擾亂。言敵人易怒,就設法激怒他,使他喪失理智,臨陣指揮時做出錯誤的抉擇,導致失敗。
46卑而驕之:卑,小、怯。言敵人卑怯謹慎,應設法使其驕傲自大,然後伺機破之。另一種解釋為:己方主動卑辭示弱,使對方產生錯覺,令其驕傲。
47佚而勞之:佚,同「逸」,安逸、自在。勞,作動詞用,意為使之疲勞。此句說:敵方安逸,就設法使他疲勞。
48親而離之:親,親近。離,離間、分化。此句意為:如果敵人內部團結,則設計離間、分化他們。
49兵家之勝:兵家,軍事家。勝,奧妙。這句指上述「詭道十二法」乃軍事家指揮若定的奥妙之所在。
50不可先傳也:先,預先、事先。傳,傳授、規定。此句意即:在戰爭中,應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決斷,不能事先呆板地做出規定。
51廟算:古代興師作戰之前,通常要在廟堂裡商議、謀劃,分析戰爭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戰方略。這一作戰準備程序就叫作「廟算」。
52得算多也:意為取得勝利的條件充分、眾多。算,計數用的籌碼;此處引申為取得勝利的條件。
53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勝利的條件具備多者可以獲勝;反之,則無法取勝。更何況未曾具備任何取勝的條件?而況,何況。於,至於。
54勝負見矣:見,同「現」,顯現。言勝負之結果即可發現。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軍民生死安危的主宰,國家存亡的關鍵,不可以不認真考察研究。
因此,必須審度敵我五個方面的情況,比較雙方的謀劃,以取得對戰爭情勢的認識。這五個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領,五是法制。所謂政治,就是要讓民眾認同、擁護君主的意願,做到為君而死,為君而生,不害怕危險。所謂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酷熱、四時節候的變化。所謂地利,就是指征戰路途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坦、作戰區域的寬廣或狹窄、地形對於攻守的益處或弊端。所謂將領,就是說,將帥要足智多謀,賞罰有信,愛護部屬,勇敢堅毅,樹立威嚴。所謂法制,就是指軍隊組織體制的建設,各級將吏的管理,軍需物資的掌管。以上五個方面,身為將帥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這些情況,就能打勝仗。不了解這些情況,就不能打勝仗。所以,要通過對雙方七種情況的比較,以求得對戰爭情勢的認識: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令能夠貫徹執行?哪一方的武器堅利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公正嚴明?我們根據這一切,就可以判斷出最後誰勝誰負。
若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打仗就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假如不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打仗就必敗無疑,我就離去。
籌劃有利的方略已被採納,就會造成一種態勢,以輔助對外的軍事行動。所謂態勢,即是依憑有利於自己的原則,靈活機變,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能打,卻裝作不能打;要打,卻裝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處進攻,卻裝作要打遠處;即將進攻遠處,卻裝作要攻近處;敵人貪利,就用利引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備他;敵人兵勢強盛,就暫時避其鋒芒;敵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損他的銳氣;敵人卑怯,就設法使之驕橫;敵人休整得好,就設法使之疲勞;敵人內部團結,就設法離間他。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發起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採取行動。所有這些,是軍事家指揮藝術的奧妙,不可事先呆板規定。
開戰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勝,是因為籌劃周密,獲得勝利的條件充分;開戰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是因為籌劃不周,獲得勝利的條件缺乏。籌劃周密、條件具備,就能取勝,籌劃不周、條件缺乏,就不能取勝,更何況不作籌劃、毫無條件呢?我們依據這些觀察,勝負的結果就可顯現出來了。
講解
「原計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僅三百餘字,先概括,後層層論述,條理清晰,言簡意咳。開篇即以「國之大事,不可不察」評價戰爭,突出,戰爭的重要性,為後來的精彩分析和闡述打下基礎。
首先,孫子提出了他著名的「五事」、「七計」。通過它們,判斷戰爭勝負的情勢。這部分的論述十分具體。同時,提出了運作「五事」、「七計」的「將者」;即這「五事」、「七計」,戰爭的領導者都應該充分掌握,通過敵我情況的比較,做到「知己知彼」而「百戰百勝」。
繼而,孫子又提出:「兵者,詭道也。」從戰略的高度,肯定了「詭詐用兵」的重要性,闡明了戰爭的藝術就是詭詐之術。「詭」,具體來講,就是後面提到的十二條「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克敵制勝」。
最後,孫子提出了「未戰先算」、「多算多勝」的觀點,又一次強調了「慎戰」、「重戰」的態度,要求決策者在進行戰爭之前,必須進行周密的計劃,對於「五事」、「七計」等進行估計和安排,以創造有利的條件,去贏得勝利。
這幾項謀略,在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今天的人把古代戰爭的理論廣泛運用到現代政治、經濟、軍事、為人處事幾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經濟方面,「不勝即亡」,商戰與戰爭有極大的相似性,因此,企業經營者越來越重視《孫子兵法》的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