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暢銷作家、IG百萬粉絲追蹤的諮商師
再度帶來撫慰人心的真誠力量
最複雜的人際關係,
就是我們與家人的關係。
★《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
★ Amazon4.7顆星
★ Amazon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類作品
即使我們長大了,那些年缺席的父母、被迫負擔照顧弟妹的責任、被忽略的情緒……造成的傷害依舊存在。
我們被教導要「顧全大局」、「家醜不可外揚」,只為維護表面的家庭和樂,卻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打破家庭惡性循環不是逃避,受夠了一再上演的家庭劇本,我們可以選擇改變自己,重獲身心自由。
不重複舊有的家庭模式,稱為「生存」;能夠創造新的傳承和人生軌跡,稱為「茁壯」。打破循環,我們有權利選擇想要的生活。
│不健康家庭關係模式│
被過度干涉的生活、背負他人的情緒
(生理或情緒上的)虐待與忽視
過於獨立、否認自身需求的反依賴心態
不願改變的家人,一再容忍退讓的關係
沒有處置的物質濫用與心理健康問題
偏心的父母和不平等的手足關係
(公婆姑嫂等)姻親相處距離拿捏
繼暢銷書《設限,才有好關係》後,療癒系心理師再度出擊,以真實案例深入剖析家庭關係的複雜樣貌,透過專業又溫柔的筆觸,教導讀者覺察不健康的親子、手足、家族及姻親的關係,藉由練習釐清自我內心感受,處理心底深處的創傷,找到具體的行動策略,勇敢劃下保護自己那道界限,重建自己與他人的健康連結。
誠摯推薦
諮商心理師│李家雯
親職、繪本專家│張美蘭(小熊媽)
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劉仲彬
作家│德州媽媽沒有崩潰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以上依首字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內達拉・格洛弗・塔瓦布(Nedra Glover Tawwab)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擁有逾百萬粉絲追蹤的IG人氣職業諮商師與人際關係專家,深耕關係治療領域超過15年。她擁有多項專業認證,涵蓋家庭與伴侶諮商、產前產後情緒調適、焦慮症處理,以及專為曾經歷家庭創傷者設計的諮商療程。
塔瓦布創立了自己的心理診所,致力於教導人們「如何設下健康界限」,並在人際關係中找回自主與安全感。多年臨床經驗讓她看見,缺乏界限與自我價值感,是多數人際與情緒困擾的根源。她的使命,就是幫助人們重建與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連結,活出更自在、真實的樣貌。
譯者簡介:
何修瑜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碩士,現專職翻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若我們不能換個角度看事情,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打破舊有循環,就容易困在原生家庭的模式中,無法活出完整的自我。作者以溫柔與清晰兼具的筆觸,為我們帶來一份不可或缺的指南——理解我們的成長背景,成為自己人生的改變推手。」
—— 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紐約時報》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播客《親愛的心理師》(Dear Therapists)共同主持人
「在本書中,作者我們提供了理解家庭關係,並以更健康方式應對的實用工具——同時不失自我,正視自己的需求。這本書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強大而清晰的前行之路。」
—— 查理曼大神(Charlamagne Tha God),《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早餐聚樂部》(The Breakfast Club)節目共同主持人
「許多人接受心理治療時,專注於內在思緒的問題,卻忽略了最大的挑戰往往來自家庭關係。在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實用的智慧,幫助你處理來自父母、手足、孩子,甚至是姻親之間的難題。心理健康終於獲得應有關注的現在,這本書正是我們建立健康家庭關係的重要指南。」
——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約時報》冠軍暢銷書《逆思維》作者、TED 播客《重新思考》(Re:Thinking)主持人
「我們從小習得的家庭互動模式,往往被視為生命中不可動搖的事實——一套深植內心的行為準則,不論好壞,長久地伴隨著我們。在這本充滿力量的書中,內德拉・塔瓦布顛覆了這樣的假設,深入剖析複雜的家庭關係,並提供實用工具,協助我們創造正向的改變。」
—— 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紐約時報》暢銷書《鬆綁你的焦慮習慣》作者
名人推薦:「若我們不能換個角度看事情,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打破舊有循環,就容易困在原生家庭的模式中,無法活出完整的自我。作者以溫柔與清晰兼具的筆觸,為我們帶來一份不可或缺的指南——理解我們的成長背景,成為自己人生的改變推手。」
—— 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紐約時報》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播客《親愛的心理師》(Dear Therapists)共同主持人
「在本書中,作者我們提供了理解家庭關係,並以更健康方式應對的實用工具——同時不失自我,正視自己的需求。這本書為我們指出了一條強大而清晰的前行之路。」...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何謂不健康的家庭
卡門生長在雙親家庭。她的爸爸布魯斯每天辛苦工作,回到家後喝得醉醺醺,接著大發雷霆——這是家常便飯。卡門的媽媽愛波則大多待在房間裡,對卡門和兩弟妹漠不關心卡。愛波也「貪杯」,但沒有布魯斯嚴重。愛波和布魯斯爭吵時,卡門和弟妹會把電視音量調大,隔絕他們的吵架聲。為了逃離家裡的混亂,卡門經常和朋友待在一起。她待在朋友家中才發現,父母酗酒、老是在吵架,或忽略孩子的情緒,不是一般家 庭的常態。
卡門年紀較大後,學會依靠親戚。當她需要和朋友出去玩,她會打電話給祖母,因為她不想冒險讓喝醉的父母接送她。當她需要買上學穿的衣服時,她就打電話給阿姨,阿姨很樂意帶她去購物。然而卡門唯一缺少的,是傾吐家庭狀況的對象。她的朋友和父母相處沒問題,親戚們只是接手照顧他們的工作,對他們家的問題避而不談。
卡門感到孤獨又困窘。多年來,好像沒有人在意她父母的行為,因此她以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她的弟妹早已習慣父母的行為,其他親戚則會說,「妳爸媽就是這樣。妳還是要愛他們。」她確實愛著父母,但他們的行為對她而言是種折磨,這些問題一直延續到她長大成人。
多數時候,卡門只是默默忍受,但當她採取堅定立場時,家人又指控她莫名其妙、心胸狹小,使她有罪惡感。她渴望有人能看見問題,認同她的感受,並讓她知道,想要一種不同於原生家庭的生活,並沒有錯。
對卡門來說,不健康的家庭就是父母酗酒、孩子受到情緒忽略,有時也遭到言語暴力。在功能失調的家庭中,虐待、混亂與忽視是可被接受的常態。在這樣的環境裡,不健康的行為不是被忽略、被掩蓋,或被家人迎合。正如卡門的例子,她很難辨明自己的家庭失衡,直到她接觸到其他家庭的健康狀態,才意識到其中問題。然而即便知道了更好的選擇,她還是很難脫離不健全的模式。
人們往往採取防衛心,拒絕改變,而不是承認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在卡門的例子中,只要她試圖和父母談到他們不健康的行為時,父母不是採取防備就是責怪她想要有所改變。家裡沒有人願意傾聽卡門的疑慮,很可能因為他們還沒有準備好要處理問題。
卡門不是唯一有這種感受的人,卻沒有人願意與她並肩。她的經驗和其他家人一樣,但只有她勇敢指出問題的存在。她想學會如何面對問題,而不是像其他人選擇容忍或忽視。
童年逆境經驗(ACE)量表常被用來測量兒童創傷的嚴重程度。這份量表涵蓋範圍如下:
目睹暴力
性虐待
在家中目睹藥物濫用
肢體虐待
言語虐待
情感忽視
父母有精神疾病
父母入獄
童年創傷影響我們處理與表達情緒的能力,並增加採用不 良情緒調節策略(例如壓抑情緒)的可能性。特別要注意的是,暴露在暴力環境中的孩子,往往難以分辨威脅與安全的訊號。
暴力與忽視是不健全家庭的常見因素,然而家庭關係也受其他因素影響。創傷的評估級別從0到10,但即使童年創傷分數低至2分,也有可能產生極大的影響。ACE沒有納入財務不穩定、頻繁搬遷或隔代創傷,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心理健康。不過我相信,ACE量表分數(我的是7分)或童年創傷經驗不會決定一個人的未來。我們有力量做出當下困難但長遠而言有益的決定。
創傷一旦被觸發,往往會永無止境地循環,因此童年的經歷會延續到成年。曾經歷無家可歸的孩子,ACE量表分數通常很高,也更有可能在成年後面臨無家可歸的問題。
其他影響童年創傷的因素
● 父母以自我為中心
● 父母情緒不成熟
● 父母跋扈
● 家庭中界限混淆
● 家庭中有競爭關係
● 孩子養育父母
《巴拉卡男孩》(The Boys of Baraka)是一部非常值得關注的紀錄片。片中講述20名住在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非裔男孩,處於高風險環境的他們前往肯亞寄宿學校就讀。他們在那裡能接觸自己文化的根源、體驗社群支持、學業與生活規律。在海外求學期間,許多男孩在學業、情緒與社交上都有所改善,但後來該計畫因資金短缺而終止,因此男孩們回到巴爾的摩──仍然是沒有改變的環境,最終許多男孩難以擺脫成長於高風險社區的結果,包括藥物濫用、坐牢,或與其他惡性循環。他們生活的環境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幾乎毫無希望的男孩們,只好回到了熟悉的模式中。
然而,擁有適當的資源與方法,我們依然能從童年與家庭創傷中痊癒。
你成長的地方、陪伴你長大的人,以及在家中經歷的一切,終其一生都影響著你。創傷會長期影響你的身體、心智、人際關係、財務狀況、情緒與心理健康。人生最初的18年,深深的塑造了你的一生。在歐普拉與醫學博士布魯斯・D・培理(Bruce D. Perry)合著的《你發生過什麼事?》這本書中,歐普拉訴說自己的童年創傷,以及這些經驗如何形成今日的她。她回憶,自己曾因為一點小錯就遭到母親毒打,這樣的虐待行為使她成為一個過度取悅他人的人。她花了好多年才明白,自己成年人後的行為,其實根植於童年經驗。
可能從原生家庭中承襲的事項,包括:
● 理財技巧
● 溝通技巧
● 對他人的情感依附方式
● 核心價值觀
● 使用成癮物質的模式
● 對待孩子的方式
● 面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態度
童年經歷如同心理師手中的地圖,能藉此了解你成年後所面對的困境,是如何逐步形成的。我會問來訪者:「你第一次有那種感覺,是什麼時候?」或「第一個讓你有那種感覺的人是誰?」──答案往往會帶我們回到童年。那些年的我們最脆弱無力,卻背負著加諸在我們身上的重量,似乎不得不以那種方式繼續活下去,但成年,讓我們有機會改寫自己人生的敘事。
對於發生的事情欣然接受的能力,便是「韌性」。當生命中有足夠的保護因子,我們就有力量克服成長環境的陰影。這些保護因子包括:
● 與安全的成人建立穩固的連結
● 正向教養的影響
● 堅定的價值觀或目的感
● 自我調節的能力、樂觀的心態,以及靈活的資源運用
● 健康的社會連結
● 同儕與導師的支持
● 穩定且持續的計畫,以便增加處於健康關係中的機會
常言道,人是環境的產物,但我們也可能來自家庭以外的健康關係。卡門對於原生家庭環境的理解,正是透過她在其他地方看見的健康關係的對照。
第一章 何謂不健康的家庭
卡門生長在雙親家庭。她的爸爸布魯斯每天辛苦工作,回到家後喝得醉醺醺,接著大發雷霆——這是家常便飯。卡門的媽媽愛波則大多待在房間裡,對卡門和兩弟妹漠不關心卡。愛波也「貪杯」,但沒有布魯斯嚴重。愛波和布魯斯爭吵時,卡門和弟妹會把電視音量調大,隔絕他們的吵架聲。為了逃離家裡的混亂,卡門經常和朋友待在一起。她待在朋友家中才發現,父母酗酒、老是在吵架,或忽略孩子的情緒,不是一般家 庭的常態。
卡門年紀較大後,學會依靠親戚。當她需要和朋友出去玩,她會打電話給祖母,因為她不想冒險...
目錄
前言
PART 1 看清
第一章 何謂不健康的家庭
第二章 共依附與界限混淆
第三章 成癮、忽略與虐待
第四章 惡性循環
第五章 跨代創傷
PART 2 療癒
第六章 擺脫混亂模式
第七章 倖存或茁壯
第八章 與不改變的人之關係
第九章 結束關係
第十章 來自家庭外的支持
PART 3 成長
第十一章 與父母的關係
第十二章 與手足的關係
第十三章 與子女的關係
第十四章 與家族的關係
第十五章 與姻親的關係
第十六章 重組家庭關係
第十七章 全新的你
回應常見問題
謝辭
延伸閱讀
索引
前言
PART 1 看清
第一章 何謂不健康的家庭
第二章 共依附與界限混淆
第三章 成癮、忽略與虐待
第四章 惡性循環
第五章 跨代創傷
PART 2 療癒
第六章 擺脫混亂模式
第七章 倖存或茁壯
第八章 與不改變的人之關係
第九章 結束關係
第十章 來自家庭外的支持
PART 3 成長
第十一章 與父母的關係
第十二章 與手足的關係
第十三章 與子女的關係
第十四章 與家族的關係
第十五章 與姻親的關係
第十六章 重組家庭關係
第十七章 全新的你
回應常見問題
謝辭
延伸閱讀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