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從邊境到樂土,從起居往來的「地方」到以網路為媒介的線上社群,空間─不論是身邊日常活動的範圍,或想像的不可觸及的虛擬家園─在在都是詩人投射情感,觀覽世相的所在。
本期收錄的文章有:
李癸雲的〈以父之言,溯母之源:論彤雅立詩作的邊境書寫〉詮釋了女詩人彤雅立認同的邊地位置,並以此溯向母親本源的生命意識。
楊瀅靜的〈黑與白的愈混愈對──從《這隻/那隻斑馬》看夏宇歌詞與詩之間的關係〉,分析夏宇從詩與歌詞涇渭分明,到後來發展成詩歌混淆,新型變種成「靡靡之音詩」的觀念轉變歷程。
廖堅均的〈周夢蝶近期詩歌中的「日常意象」與「地方」建構〉則援引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的「地方」概念,從周夢蝶較晚期的詩作,比諸早期棲居在文學想像、沉浸於宗教冥想世界的《孤獨國》等作品,發現了更多的日常生活意象,以及顯露了更多的地方認同與地方感受,而詩人生活了30年以上的台北,成為他心中眷戀的所在。
許舜傑的〈李金髮事跡編年重定──續補《死神唇邊的笑:李金髮傳﹙修訂本﹚二十條》則以民國初年的報刊史料,重新補正中國第一位現代主義詩人李金髮的生平事跡,試圖探討其在中國的際遇如何形塑詩人本身,乃至對中國現代詩歌史的影響。
鄭智仁的〈寧靜致和──論楊牧詩中的樂土意識〉則分析了屢屢浮現在楊牧詩作中的樂土意象的不同層面,從抒情詩學與政治關懷所蘊含的文化關涉,到時間的永恆寧靜與宇宙的虛無冥默、靜止的欲念,而這些情懷和理想如何構築了一種和諧的生命秩序。
楊小濱的〈盡是魅影的歷史:陳大為詩中文化他者的匱乏與絕爽〉,以拉岡關於符號與他者的論述,辨析馬華詩人陳大為詩中的歷史書寫,如何面對宏大的文化他者符號,狹義地看是中華傳統他者,並解構其宏大敘事,重新書寫華文文學的現代性。
李翠瑛的〈落差、矛盾與通俗──論鯨向海大眾化詩歌之表現風貌與網路寫作現象〉則試圖從鯨向海創作與網路的關係,來分析其詩作的種種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