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緒論
第一章 19世紀后半期國人中西文化觀的演進
第一節 甲午戰前的艱難認知歷程
一、“師夷長技”說與“夷夏大防”說的較量
二、“西學中源”說與“中體西用”論的二重奏
第二節 甲午戰后的文化反省思潮
一、“天下”勢已殊,“夷”“夏”無定名
二、“泯界限”與“立門戶”:中西會通乍暖還寒
小結
第二章 貌襲西學以舊化新
第一節 中體西用論與“新政”變法觀
一、“不易者”與“可變者”
二、“嚴禁新舊之名,渾融中外之跡”
第二節 中體西用論與“新政”教育改革
一、學堂包科舉:吐故納新之漸徑
二、經學與西學:學堂功課之次第
三、“存國粹而息亂源”
小結
第三章 輸入文明順應時勢
第一節 中西文化地位的重估
一、從“創造文明”到“因襲文明”
二、以“民權”之西學,破“偽新”之西學
第二節 文明進化的內在理路
一、從法“公器”到習“公理”
二、以西方新價值觀為標準,敦促中國政教之進步
第三節 文明進化的頓漸之爭
一、“人事進化”壓倒“天然進化”的理據
二、文明的直線上升:進化論中的極端傾向
小結
第四章 保存國粹國有與立
第一節 國學保存的微旨
一、從“中學”到“國學”
二、國學含義的內界和外界
第二節 國學復興之路
一、以西方學理為燭,照亮傳統文化之精義
二、力抗社會潮流,以存國學之特性
第三節 國魂熔鑄之運思
一、“道德革命”抑或“道德保存”
二、傳統道德之古為今用
小結
第五章 新舊調和 以求會通
第一節 文化調和的探索與局限
一、即新即舊:文化調和的曖昧取向
二、“統新故而觀其通,苞中外而計其全”
三、陳義過高的尷尬處境
第二節 中西會通的新典型
一、無用之大用: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
二、文化無畛域學術惟求真
三、“取今復古,別立新宗”
小結
結語
附錄
從曾國藩新理學到梁啟超崇心學——清末儒家倫理思想演變的內在理路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