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到各重社會活動和歷史運動,都顯示出明確無誤的文化內涵。在某種意義上,一部人類歷史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滲透或各種文化生生滅滅的歷史,用斯賓格勒的話說,是“一群偉大文化組成的戲劇”。離開活生生的文化,無論“人類”還是“歷史”都會成為空洞的字眼。關於作者: 衣俊卿:1958年生,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7年獲貝爾格萊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黑龍江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文化哲學研究,先後發表了《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等學術著作10餘部及學術論文150多篇。先後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授獎,金岳霖學術獎,連續3屆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 次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並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入選國家“百萬人才工程”。
作者簡介:
衣俊卿1958年1月生,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7年獲貝爾格萊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黑龍江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任黑龍江省省委候補委員、黑龍江省青聯副主席、黑龍江省科協副主席、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兼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黑龍江省哲學學會會長、黑龍江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從事文化哲學研究,具體方向為:(1)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2)現代化進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其中,關於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在我國學術界處於領先地位,關於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論探討,即關於人自身的現代化的文化哲學探討,在我國哲學界具有填補空白的性質。先後發表了《實踐派的探索和實踐哲學的述評》、《東歐的新馬克思主義》、《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歷史與烏托邦》、《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20世紀的文化批判》等學術著作10餘部,發表譯著《日常生活》和《宗教與當代西方文化》,並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
目錄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總序 本書系編審委員會 第一講多維視野中的文化 一熟視無睹的“文化" 二中外學者視野中的文化 三文化:歷史地凝結成的生存方式 第二講文化的生成與功能 一植根於人的超越性和創造性的文化 二作為人的類本質活動對象化的文化 三作為人的價值與行為規範體系的文化 四作為社會運行內在機理和圖式的文化 第三講文化的構成與形態 一透視文化形態的多重視角 二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 三自在的文化與自覺的文化 第四講文化模式 一共時態視野中的文化模式 二歷時態視野中的文化模式 第五講文化危機 一文化失範與文化衝突 二文化反省與文化批判 第六講文化轉型 一文化轉型的內在機制 二文化轉型的途徑和方式 三文化轉型與歷史進步 第七講20世紀的文化焦慮 一“軸心期”的歷史精神和西方理性主義 二“軸心期”的歷史精神在世紀的命運 三文化的焦慮:對文化危機的自發反抗 四文化的批判:對文化危機的自覺反思 第八講理性文化批判的視界 一存在主義的悲劇意識 二現代歷史哲學的文化批判意識 三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 四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批判思潮 第九講理性文化批判的主題 一意識形態批判 二技術理性批判 三大眾文化批判 四性格結構與心理機制批判 第十講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重建 一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 二許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論 三赫勒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論 四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理論 第十一講中西視野中的傳統中國文化 一西方學者視野中的東西方文化 二中國學者視野中的東西方文化 第十二講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特徵 一成熟的農本社會與發達的日常生活世界 二中國傳統日常生活結構和圖式的特徵 第十三講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文化衝突 一社會轉型期的文化狀況 二“文化熱”與文化激進主義 三社會轉型期的文化衝突 第十四講中國傳統文化轉型的機制 一表層文化啟蒙與深層文化啟蒙 二日常生活的批判與重建 三中國傳統日常生活批判與重建的基本思路 第十五講全球化時代的新文化精神 ─全球化與文化整合 二中國的新文化精神
《名家通識講座書系》總序 本書系編審委員會 第一講多維視野中的文化 一熟視無睹的“文化" 二中外學者視野中的文化 三文化:歷史地凝結成的生存方式 第二講文化的生成與功能 一植根於人的超越性和創造性的文化 二作為人的類本質活動對象化的文化 三作為人的價值與行為規範體系的文化 四作為社會運行內在機理和圖式的文化 第三講文化的構成與形態 一透視文化形態的多重視角 二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 三自在的文化與自覺的文化 第四講文化模式 一共時態視野中的文化模式 二歷時態視野中的文化模式 第五講文化危機 一文化失範與文化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