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的文化与民众,并加以善意的解读。中国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那些曾经的属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历经人事变迁和社会转折的巨变后,使今天的普通中国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书的主题“风雅之心”,指的是超凡脱俗的风雅意趣,是中国人“悠然面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关注的是其“无尽的意蕴”。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3 項符合
蟋蟀葫蘆和夜明珠:中國人的風雅之心 (電子書)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594 |
![]() |
首頁 |
電子書 |
$ 594 |
![]() |
人類學/民族學 |
$ 594 |
![]() |
大眾文學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该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的文化与民众,并加以善意的解读。中国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那些曾经的属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历经人事变迁和社会转折的巨变后,使今天的普通中国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书的主题“风雅之心”,指的是超凡脱俗的风雅意趣,是中国人“悠然面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关注的是其“无尽的意蕴”。
导读
增补版序
引子 中国人的风流心
第一章 艺术之韵
中国的书法与艺术
诗书画全能:中国的文人墨客
中国戏曲中蕴藏的中国意趣
雕刻与建筑
用现代眼光去感受中国美术
第二章 收藏之癖
中国的文房用具
其味如芝兰:中国名器博山炉清赏
蟋蟀葫芦和夜明珠
中国文人的石趣
第三章 象形之意
“馘”字
“囚”字
“”字
“乾”字
“卑”字
“丙”字
“具”字
“嗣”字
“”字
“嘉”字
“”字
“函”字
“黹”字
“希”字
“带”字
“”字
第四章 景致之盛
远眺山东的灯塔
中国风景之美
薰风沐京城
访历史遗迹,涌怀古之情
第五章 生活之趣
中国文化中的长寿思想
超越快乐生活的雅趣社会
中国的家庭生活
跨国婚姻的状况
中国的上流家庭
中国的玩具
第六章 国民之志
风土人情研究在先,文化事业援助在后
民国人的优点
张宗昌将军的人情味儿
中国的乡间住宿
巧于社交术的中国青年
增补版序
该增补版比之前的旧版增加了大约260页的内容,可以看作已经出版的《中国风俗逸话》的姊妹篇。中国的动乱已久。关于动乱的消息听得多了,人们也就渐渐地感到烦了,就连今年蒋介石和戴季陶再次来日,也很难再引起大家的兴趣,无非是幽幽地来一句“啊,又来了啊”而已。所以,我们要跳出中国的动乱,平心静气地去研究中国的意趣和风俗,这样才符合当前时代的要求。在本书的上一版本出版后,我又多次到中国华南、华北、四川和南洋等地游历,对中国人的风雅之心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恰巧大阪屋号书店又建议我对之前的版本进行增补,所以我就将后来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些小品文补充进去,一来可以扩大对中国意趣研究的广度,二来也可以增加其研究深度。
中国是一个曾经辉煌过,但现在正在逐渐老去的大国。中国的风物、山水、人物以及美术工艺、金石等都有着无尽的意趣。我增补的页数毕竟有限,无法穷尽所有的中国意趣。而且,在日本人心中还有一个误区,觉得如果不是汉学家或者诗人、文人,就很难理解中国人的风雅之心,这也导致很多年轻人压根儿就不对中国人的风雅之心感兴趣。从眼下的时局来看,中华民国已经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英、美、日、法这些大国与其徒然对中华民国悲观,还不如抛弃掉那些理论层面的东西,从柔性的传统意趣入手,挖掘这个大国所蕴藏的深切内涵,进而帮助中华民国的年轻人找到事关其民族前途命运的闪光点。本书既然说的是“中国人的风雅之心”,那就必然不会拘泥于那些艰涩深奥的理论。我在书中谈的是风俗嗜好、风土人情和历史地理等,而且也会涉及一些国民性的研究。
我认为,中国眼下之动乱并不能简单地视作一场单纯的战争,而是由扎根于民族性中的野心得不到满足所导致的。中国的问题非常复杂,如果不进行深刻研究,很难得出正确结论。我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意趣为中心,力求简单易懂,希望它不仅能成为一本帮助日本人了解中国的小册子,同时也希望它能给那些专门研究中国的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如果大家觉得本书对中国的意趣、风俗和人情的研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那就不妨坐下来,叫一桌中国菜,大家边吃边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身为作者,我对此也会倍感欣慰。
昭和二年(1927)十一月二十六日,我在早稻田大学中国协会大会上发表演讲,事后返回日本东京小日向台的中国室并写下此文。
后藤朝太郎(石农)
编辑注:
本书原名为《中国人的意趣》,共分四十章。
中文版重新整理了目录,以便于读者理解。后藤朝太郎,日本语言学家。191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中文专业。日本大学教授、东京帝国大学讲师。昭和初期被称为“中国通”“中国研究者第一人”。擅长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的文化与民众,并加以善意的解读。著作超过100册,主要方向为文字研究、中国风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