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漢紀九
光赤奮若,盡強圉協洽,凡七年。(辛丑至丁未,西元前一四○年至西元前一三四年)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諱徹,景帝中子。
建元 元年(西元前一四○年)
冬,十月,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上親策問 以古今治道,對者百餘人。廣川 董仲舒對曰:「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 ;仁義禮樂,皆其具也 。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 也。夫周道衰於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思昔先王之德 ,興滯補敝 ,明文武 之功業,周道粲然 復興,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故治亂廢興在於已,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誖謬 ,失其統 也。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 有邪氣奸 其間者。是以陰陽調 而風雨時 , 生和 而萬民殖 ;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得致也 。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 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 ,行 高而恩厚,知 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 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致者,何也?凡 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 下,不以教化隄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於此,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 以化 於邑,漸 民以仁,摩 民以誼,節 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 而悉去之,復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 ,行五六百歲,尚未敗 也。秦滅先聖之道,為苟且 之治,故立十四年 而亡,其遺 餘烈 ,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嚚頑 ,抵冒 殊扞 ,孰爛 如此之甚者也。竊譬之琴瑟不調 ,甚者必解而更張之 乃可鼓 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 乃可理 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
臣聞聖王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學 ,長則材諸位 ,爵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曉於禮誼而恥犯其上 。武王行大誼,平殘賊,周公作禮樂以文之;至於成康之隆,囹圄 空虛四十餘年。此亦教化之漸,而仁誼之流,非獨傷肌膚之 也 。至秦則不然,師申商 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 為俗,誅名而不察實 ,為善者不必免 ,而犯惡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飾虛辭而不顧實,外有事君之禮,內有背上之心,造偽飾詐,趨利無恥。是以刑者甚眾,死者相望,而姦不息,俗化使然也。今陛下 有天下,莫不率服 ,而功不加於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 曰:『尊 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於他,在乎加之意而已 。』願陛下因用所聞,設誠於內,而致行之,則三王何異哉?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養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 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國之眾對,亡應書者 ,是王道往往而絕也。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 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 ,所使承流 而宣化 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今吏既亡教訓於下,或不承用主上之 ,暴虐百姓,與姦為市 ,貧窮孤弱,冤苦失職 ,甚不稱陛下之意。是以陰陽錯繆 ,氛氣 充塞, 生寡遂 ,黎民未濟 ,皆長吏不明,使至於此也。夫長吏多出於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 。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 ,非謂積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於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 為輔佐。是以有司竭力盡知 ,務治其業 而以赴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 ,賢不肖渾殽 ,未得其真。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 ,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夫如是,諸吏二千石皆盡心於求賢,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 也。 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為,而堯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為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殊路,賢不肖異處矣 。
臣聞眾少成多,積小致鉅,故聖人莫不以晻 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於諸侯 ,舜興乎深山 ,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於已,不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所以動天地也。故盡小者大 ,慎微者著 。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 ,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銷膏 ,而人不見也。此唐虞 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紂之可為悼懼者也。夫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 ,謂之道。道者,萬世亡敝,敝者,道之失也 。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政有眊 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敝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友,將以捄 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故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乎 !』改正朔,易服色,以順天命而已,其餘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變道之實。然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者,所繼之捄 當用此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此言百王之用 ,以此三者矣!夏因於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一而所上 同也。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受而守一道,亡捄敝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繇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 ,用夏之忠 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共是天下,以古準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安 所繆盭 而陵夷 若是?意者有所失於古之道與 ?有所詭 於天之理與?夫天亦有所分予 ,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 ,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祿者,不食於力,不動於末 ,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虖 ?此民之所以囂囂 苦不足也。身寵而載 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民安能如 之哉?民日削月脧 ,寖 以大窮。富者奢侈羨 溢,貧者窮急愁苦,民不樂生,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 ,而姦邪不可勝 者也。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 ,遠方之所四面 而內望也。近者視而放 之,遠者望而 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 求財利,常恐乏匱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負且乘,致寇至 。』乘車者,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為庶人之行者,患禍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無可為者矣 。春秋大一統 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 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 進。邪辟 之說滅息,然後統紀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天子善其對,以仲舒為江都相。
會稽莊助 亦以賢良對策,天子擢為中大夫。【考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