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諾這本眾所渴待,但他生前未能成書的《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1993年才在德國出版,距作者1969年世紀將近四分之一世紀。本書彙集的這批重要、發人深省的劄記,以及許多也以片斷形式存世的散篇,阿多諾形容是他「貝多芬經驗的日記」。
阿多諾自幼彈奏貝多芬作品,熟讀貝多芬總譜,1937年興起大規模研究貝多芬之念,有志據此研究寫成「音樂哲學」,此後三十年做成四十多本劄記,念茲在茲,亟欲成書,但一方面戰亂流亡,不暇整理,二方面他求全心切,總覺茲書體大,不宜率爾,因此直到辭世,猶未著手寫書。
阿多諾專家Rolf Tiedemann盡蒐阿多諾所遺劄記,依照劄記的內在邏輯與關係脈絡,加以組織,賦予結構,配合阿多諾生平所寫關於貝多芬的散篇文章、電台廣播,以及阿多諾諸本成書著作中討論貝多芬的章節段落,加上不厭詳盡的注解,統合成一本理路連貫,從哲學、社會學、美學、音樂學、文學等角度觀照貝多芬的既精且博之作。
阿多諾自己想寫的貝多芬書永不可得,但編者追摹他的原意,重建現場般建構阿多諾的「貝多芬書」圖像,這本《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堪稱可能未中,但應不遠,不但為阿多諾著作集增一瑰寶,在多芬研究裡也是一本扛鼎之作。
作者簡介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
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美學家、音樂學家、作曲家,「法蘭克福學派」主要成員,在上述各領域影響深遠,著有《啟蒙辯證法》、《現代音樂的哲學》、《多稜鏡:文化批判與社會》、《否定的辯證法》、《美學理論》。
譯者簡介
彭淮棟
1953年生。譯有《後殖民理論》(Bart Moore-Gilbert)、《意義》(博藍尼)、《俄國思想家》(以撒?柏林)、《自由主義之後》(華勒斯坦)、《西方政治思想史》(麥克里蘭)、《鄉關何處》(薩伊德)、《現實意義》(以薩?柏林)、《美的歷史》和《醜的歷史》(艾可)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