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台灣情.香港意
《兩岸三地情》這本書是一個台灣人,生活在香港,面向中國大陸,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懷,這是我第二本的《兩岸三地情》文集,前一本是記者生活的總結,以記者身份發表之報導評論的結集,而這本卻是脫離了記者生涯,另創天地,在港從事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歷程與心得。
從事新聞工作者常說,新聞工作是條不歸路,但轉換跑道,從事文化工作的我,也有新的認知,那就是文化工作也是條不歸路,從投入到喜愛,以至到深入的探究,中華文化是如此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所涵蓋的竟是如此的寬與廣,遊走其間,乃不分晝夜,不知時光之易逝,一幌眼已有七個年頭,如今邁入了另一個世紀,文化傳承跨越新世紀成了努力的目標。
這 7 年是從 93 年到 2000 年,在港建立了二萬呎大規模的文化中心,使台灣駐港機構得以開放、活潑的形象,突破政治敏感的禁忌,積極地活躍於香港社會。以發揚中華文化為宗旨,結合兩岸三地的文化藝術愛好者,加強溝通交流為推動工作的中心動力。在各方的支持與鼓勵之下,我們克服了種種困難,這 7 年來的工作,從籌設、成立、以至正式運作,到香港政權轉移,進入歷史的轉捩點,政治環境有了相當大的變化,位居太古廣場四十層高樓的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慶幸的是沒有受風風雨雨所波及,仍如常運作,光華致力推廣文化交流的工作,更獲得了一定的認同與肯定!
2000 年台灣政黨政權的輪替,政權和平轉移是民主政治的表徵,但許多人擔憂,未知新政府對立足香港,推動兩岸三地文化工作的光華,有何看法,是否讓其繼續存留下來,但事實證明新政府仍然支持文化交流的工作,肯定光華經營多年的工作成果,因而奠定了光華以傳承與創新的工作目標,為邁向新世紀的基礎。
香港是一個充滿了吸引力與魅力的地方,有越來越多的台商在此立足,面向新世紀及兩岸環境的改變,不變的是我們對香港的喜愛與對台灣的深情。我曾在台灣工商協會的周年慶餐會中致辭,認為台商們是立足香港、根留台灣、放眼大陸,追求企業的永續發展,開創輝煌的新紀元,這是在港台商心境抱負的寫照,更何嘗不是一個文化工作者的理想與抱負。
這本書所集結的,除了 97 後,政治評論文章外,更有抒懷的短文,從中不難感受九七以來兩岸互動的艱困,由前總統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到民進黨執政,兩岸的心結似乎難以開解,在港從事兩岸三地文化交流工作,責任更加艱鉅。
在光華的展覽廳,常有感人的場面,更有藝術工作者因作品能在光華展出,而激動淚下;藝術就是一種最好的言語,能化解隔閡,消除分歧,兩岸三地的中國人,在這找到了文化的共鳴,透過光華這扇窗,開啟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心扉。我們將台灣的訊息快速準確地傳遞給香港各界人士,同時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呈現兩岸三地藝術文化的豐富面貌,創造了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特質。這樣的工作應是長遠而不間歇的,不同時代背景,肩負不同的時代任務,但最終目標僅有一個,便是浸染在中華文化的芬芳園地中!
兩岸承繼共同的文化背景,但睽違這些年來,各自有不同的發展,成就出不同的風貌;台灣鄉土文化的發掘發展,找到了自我的定位,尤以新政權以來,更希望努力傳遞這份台灣人情感歸屬的文化,這可稱是台灣文化心靈的演變。從 70 年代後,鄉土文學尋根,探求自我認同,成為這近 20 年來台灣文學與文化的主軸;而在中國大陸,有中華文化的傳承但亦有莫大變化,甚而脫離了傳統中華文化的本質,其中以文化大革命的肆虐傷害最大;在這兩岸文化背景的蛻變下,唯有溝通交流,才能促進雙方彼此了解,文化交流工作就是希望達到這個目的,追求一個祥和溫馨的文化統合園地。
我一向對中華文化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港也近 20 年,願為兩岸三地的交流,貢獻一份心力已是我的畢生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