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吳鐵城先生自幼聰慧敏捷,早年追隨革命,創建民國,先後歷任黨政要職。縱觀其一生,乃以「捨我其誰」之精神,忠黨愛國,戮力從公,為國奉獻,如建設上海、倡導航空事業、改革政府公文、宣撫海外僑胞等,成績斐然。
本書原收錄於「三民文庫」,內容詳細記錄吳鐵城先生一生的經歷。經過歲月的沉澱,以今視昔,更能體會「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的意義與真諦。此外,眾多關鍵事物的描述,亦如實反映出我國早年政經社會的發展脈絡,實乃中國現代史的珍貴史料,從中亦可窺見吳鐵城先生的處世思想與態度。《論語》曰:「見賢思齊。」我們在緬懷吳鐵城先生的過往事跡之餘,亦當學習那股奮發向上的精神,矢為國家富強而努力。是以為序。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吳鐵城先生回憶錄序
國民革命,奄蓋近代中國半世紀之歷史,其波瀾之壯闊,一空前轍。吳鐵城先生,自弱冠委身國家,始受知於國父,繼見重於今總統蔣公,於國民革命各重要階段,幾無一不預,其弱冠以後之歷史,實與中國國民革命共其脈絡。本書為先生到臺灣後之手筆,始於民國前二十四年,輟於民國十五年,以下僅有自定之目錄,而未能竟篇。然中國國民革命事業之艱危曲折,民國十六年以後,實有過於前,而先生在此時期之所靖獻,自亦非其少壯時所能比擬,如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華北旋告底定,統一之局粗成,而政令猶不能出關,先生於此時僕僕奔走關內外,遂以促成東北之易幟。十九年北方之變,國本為之震撼,先生受命再度出關,雍容談笑而導致東北之內嚮。二十一年受命上海市長,不及一月,日軍搆釁淞滬,戰爭突起,先生策勵市民,支持軍事,更發動宣傳,運用國際力量,卒使日軍自戢其凶鋒。滬戰甫終,即著手大上海市之計畫,三年之間,主要建設,大體完成,其規模之閎遠,使中外觀感為之一新。二十六年調主粵政,時中日戰爭已迫眉睫,先生革新省政,興辦實業,督冬耕以救荒歉,延公路以通北江,凡其措施,不獨為根本之圖,亦以應非常之變,蒞任四月餘,對日之全面戰爭爆發,二十七年十月日軍迫廣州,先生與駐軍守至最後,甫離省垣,敵已入城,幾不得免,戰時省治遷至粵北,艱苦支拄,處變如夷,粵省夙稱難治,且在戰時,而政軍相輔,群情翕然。二十八年春由粵至重慶,奉命主持港澳黨務,兼指揮閩粵兩省之戰時宣傳,其影響所布,深入敵後,遍及窮鄉,二十九年任中國國民黨海外部長,受命代表政府,宣慰南洋華僑,閱時五月,行程三萬里,經歷一百三十城市,所至之地,僑情振奮,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外華僑均能與當地政府合作,參加戰守。三十年春自南洋回國,任中央黨部祕書長,闡揚抗戰建國之大義,力謀各方意志之團結,並號召華僑,發動國民外交,同時輔助菲律賓韓國越南之復國建國運動,以實踐國父扶植弱小民族之遺教,發皇中國國民黨之國際聲光,而在日軍南進時期,緬甸星加坡馬來亞各地之敵後工作,盟邦政府亦願獲得先生之協力。對日之戰既了,先生戮力奔走,謀戰後國家之和平建設,憲政開始,曾以副揆,兼外長入閣,是時局勢已甚險惡,但國際共黨在中國之陰謀,尚未為友邦與國內人士所洞燭,先生瘁其心力,而終無救於橫流。在臺數年,雖不預實際政治,然對於國民外交與僑務致力仍勤,先後有日韓印尼菲律賓之行,在大陸創立之華僑協會總會,中國國民外交協會,及中韓文化協會,亦均於此時恢復,並進而籌組中菲協會,中越協會,以為爭取僑胞,加強東南亞民族聯繫之基礎,惜以頻年憂患,神形俱損,志事未竟,已奪天年,此書亦終為斷簡矣。余與先生相識於民國之初年,北伐成功,先後與先生為東北內嚮奔走,嗣此甘苦共嘗,形跡無間,來臺以後,往還愈密,所知於先生者甚深,嘗論先生之為人,豁達大度,而邪正之辨仍嚴,機智過人,而誠信之心無替,用能融會歧異,汎應群倫。溯其生平經歷,遍涉黨務政治軍事外交與警政各部門,其足跡遍歷中國南北及東南亞各地,接觸之人士以千萬計,值動盪之時代,應反側之人情,而艱阻化於潛移,事功成於默運,人皆驚嘆其效果,而莫測其因緣,蓋其成就,由於人格與襟度使然,非以權謀致,亦難以跡象求也。本書文筆生動,於重大經歷之外,並道及生活瑣事,於當時之政治與社會情況,敘述尤詳,實為珍貴之史料,讀者於此,亦可以窺見先生之風格,詩大雅之篇有言,「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是先生之所加被於國家與後世者,又豈獨匆匆數十年之事功而已乎。
張羣
中華民國四十六年三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