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史是歐洲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換言之,欲瞭解歐洲史,也得要多少認識波蘭史的梗概。波蘭留給世人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
其一,史家筆下稱波蘭係「悲劇性國家」,十八世紀末短短二十三年內遭三度瓜分,二次大戰期間,再度遭德、蘇入侵與占領,曾先後亡國一百餘年之久。波蘭之所以能夠復國,重新站起來,正顯示波蘭文化有其自強不息的生命力。
其二,波蘭人民絕大多數信仰天主教,儘管共黨極權統治近半個世紀,但宗教信仰的自主性並未因共產主義所揭櫫的無神論而受到動搖。1978年10月,克拉科夫(Kraków)教區的伍伊蒂瓦(Karol Wojtyła,即若望保祿二世Jan Paweł II,1920~2005)樞機主教獲選為天主教教宗,成為四百零三年以來,第一位波蘭籍入主梵蒂岡的精神領袖,不僅鼓舞了波蘭人民的自信心,也為爾後「團結工會」(Solidarność)崛起,帶動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一股銳不可擋的力量。
其三,1980年格但斯克(Gdańsk)列寧造船廠離職電工瓦文薩(Lech Wałęsa, 1943~ ),原本是一位平凡工人,但憑藉其勇敢不屈服的個性,利用工人大罷工之際,掌握時機,登高一呼組織「團結工會」,立即得到全國性的響應,不但很快匯集工農龐大力量,敢向握有絕對資源的波共挑戰;而且堅定不移,逼迫波共當局讓步,允許「團結工會」向法院合法登記為獨立工會,成為戰後社會主義國家中第一個合法的自由工會。其後,「團結工會」因發展迅速,會員劇增,威脅到波共政權的統治,乃被勒令禁止一切活動。「團結工會」雖在《軍管法》嚴厲箝制下,仍不屈不撓轉入地下活動,依舊形成來勢洶洶的反共力量。直到1989年6月,「團結工會」贏得波蘭戰後首次自由選舉,得以組織東歐第一個「非共化」政府,隨後引發骨牌效應,造成東歐劃時代的劇變。一位平凡的工人竟能寫下極不平凡的歷史,誠是共黨世界所罕見。
從上述歷史事件不難令人想到,一來波蘭的歷史發展與歐洲的演變緊密相連,若要瞭解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的崛起,就得認識波蘭如何在強鄰壓境下,絕地逢生,展現活力;二來波蘭籍天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位二十六年(1978~2005),是近代梵蒂岡教廷任期最長的一位宗教領袖,他打破歷屆教宗鮮少遠行的慣例,走遍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宣揚基督精神,積極倡導和平人權普世價值,備受世人肯定;其中最扣人心弦的是他撼動共產主義牢不可破的神話,使蘇聯集團分崩離析;三來在東歐鐵幕築起四十年後,儘管共產黨控制森嚴,波蘭工人能勇敢站出來組織「團結工會」,向共黨極權挑戰,最終促成社會主義國家第一個「非共化」政府的誕生,改寫當代東歐歷史新頁。由此可見,波蘭史很值得一讀。
當1960、1970年代改革之風吹進捷克和匈牙利之際,作者旅德求學期間,為觀察鐵幕國家的真面貌,曾隨德國學生旅行團一窺究竟,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其間,也很想前往波蘭去體會這個算是中東歐大國所面臨的經濟窘境,惟因得不到簽證而作罷。直到1989年波蘭走向民主化之後,作者才有機會於1991、1993、1998、2000、2001和2004年先後赴波蘭探訪,每次搭火車旅遊時皆有不同的感受,深覺得這個天主教國家自由化以來,雖政局的穩定性不甚理想,但總體看來進步神速,贏得歐洲友邦的嘉許,致使1999年和2004年獲准加入北大西洋約組織(NATO)和歐洲聯盟(EU)。本書的寫作,算是數次波蘭行的激勵,適逢波蘭和平演變二十週年,希望留下值得回味的見證。
本書共分十章,內容包括自然地理與民族起源、波蘭建國及瓜分的經過、十九世紀波蘭的革命運動、復國、兩次大戰期間命運的掙扎、共黨政權的建立及其統治困境、團結工會的崛起和共黨政權的崩潰、後共產主義時期波蘭的新貌等。由於本書係三民書局規劃出版的通俗國別史讀本之一,因此撰寫本書時,未考慮學術著作所要求的嚴謹規範,而力求簡明流暢,盡量做到符合可讀性。在此,必須指出,作者長年來蒙受眼疾之苦,即使閱讀相關資料極為不便,但從不怠慢而放棄寫作機會。波蘭史縱橫面向涵蓋範圍甚廣,千頭萬緒要整理出脈絡可循,深入淺出,頗費周章。幸好,政治大學臺文所李佳螢和世新大學中文系高鈺雯利用課餘擔任助理,協助閱讀、整理、修改、補充、校正,一而再、再而三,務求精確,避免疏漏,李、高兩位同學好學多問,積極進取的精神可嘉,對本書的寫作過程幫助不少,功不可沒。另外,正在華沙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陳音卉、涂政男兩位年輕學者,在功課繁忙時,受作者之託,藉旅居波蘭之便,代為蒐集一些重要人物資料,使本書撰寫素材增色有加。
而這本《波蘭史》得以在國內出版問世,歸功於三民書局劉振強董事長重視文化事業,獨具慧眼編印多冊的國別史,使國人開拓視野,增廣見聞,謹申表誠摯的謝忱。
此外,有必要一提者,本書內文中的地名和人名,波、英文混合使用,其用意乃保留波蘭語文的特色,而中文譯名則力求統一,特此附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