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生追求民主與憲政,宣揚復興新儒家思想
新儒學代表——張君勱的人生哲學與熱誠
▍齊聲推薦
王汎森/中研院院士
呂芳上/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蔡長林/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廖彥博/《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共同作者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張君勱為中國近現代知名學者,因參與憲法起草,亦有憲法之父之美譽。他一生徘迴於學術與政治之間,五四時期揭開科玄論戰,與當時眾多學人視科學為權威的理念相悖,他論斷科學能力有限、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主張提振宋學,闡發中國思想的普世關懷,試圖扭轉當時全盤西化之熱潮。政治方面,他不懼權勢逼迫利誘,保有赤子之心及行動力,更積極參與憲草擬定及創制,致力於推行制憲行憲。
本書選錄二十餘篇張君勱的文章,期望讀者能透過主編楊照老師的選文、導讀與提要,展現他的與時俱進,縱然處於複雜扭曲的政治局勢下,他亦堅守民主立憲、平等自由的立場原則,在人生最終階段,他仍懷有對故國振起的盼望與設想。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叢書
「民國」無論是1949年在中國大陸時期,或是1949年搬遷來臺之後,都是變化與動盪的。混亂的時局打破了所有既定的秩序與答案,逼使人們沒有後路,只能往前去尋找、創造自己的道路,因此造就民國成為一個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
在時代劇變的千錘百鍊下,民國學者們在極端高壓的環境中冶煉出各式思想觀點,期望為人民、為國家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而這些思想觀點,至今仍存續於臺灣的文化脈絡中,「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便是希望重新發掘民國學思的精粹與價值,照亮現代社會蒙昧不明的暗處。
▍系列特色
★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精選十位民初重量級學者梁啟超、章太炎、陳垣、呂思勉、王國維、歐陽竟無、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熊十力的著作,內容涵蓋國學、史學、哲學等領域,使系列叢書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主編楊照撰寫「導讀」與「提要」
每冊前附有楊照老師撰寫的長篇「導讀」,說明作者的時代意義,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有助閱讀時能得到更深切的體會。每輯前則有「提要」,提供文章的出處背景,並連結「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具體的思想面貌。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作品
解讀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
解讀章太炎(國學大師)
解讀陳垣(「國寶」史學家)
解讀呂思勉(寫作第一本白話通史)
解讀王國維(國學大師)
解讀歐陽竟無(佛學研究的先鋒)
解讀蔣夢麟(代表作《西潮》)
解讀熊十力(新儒學的奠基者)
解讀張君勱(新儒學代表)
解讀馬一浮(一代儒宗)
作者簡介:
楊照|策劃.主編
本名李明駿,臺大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廣播節目主持人,並長期於誠品講堂、趨勢講堂、敏隆講堂、藝集講堂開設課程。2021年以「楊照談書」榮獲第56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楊照勤於筆耕,著述豐碩,有《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您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日本文學名家十講」(十冊)、「不一樣的中國史」(十三冊)、《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等數十種。
近年積極推廣民國人文思想與學術,期望喚起人們重視中學與西學對接的這一批學人,在承襲傳統中求新之嘗試,以及在學術思想上之重大意義。
推薦序
導 讀
1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特別為訂定憲法而在南京召開的國民大會三讀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也就是今天仍然在臺灣施行(經過多次重大修訂),作為中華民國國家存在理由基礎的根本大法。這部《憲法》是由張君勱起草,主要經王寵惠、吳經熊修改的。
這照理說應該給予張君勱崇高的歷史定位,然而事實卻非如此。在一九四九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張君勱創設這部《憲法》的事蹟,當然不被承認,更糟的是,因為他在國共內戰時期和國民黨合作,曾公開反對共產黨,毛澤東親自將他列入「頭等戰犯」的名單。
那在繼承中華民國,號稱實施《中華民國憲法》的國民黨這邊呢?張君勱得到的待遇也沒好到那裡去。早年他組織「國家社會黨」挑戰國民黨和蔣介石的權威,不只因而被軟禁,甚至還遭到暴力綁架。國民黨失去大陸江山之後,張君勱沒有來臺,輾轉去印度、印尼、澳洲,又在美國待了很長時間,並且積極參與在香港的「第三勢力」。他提倡民主就必然批判蔣介石和國民黨,別說得到「憲法之父」的隆崇尊敬,甚至被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視為仇敵。
從一個角度看,這樣的人生轉折實在是倒楣得沒有道理,不過如果仔細追索張君勱一生思想行事,會得到相反的結論:他如此投入於憲法的研究,衷心相信憲法法理,那麼在複雜扭曲的民國政治局勢中,幾乎就必然得到這樣悲劇性待遇。他的一生最清楚地映照出了什麼是民國政治,以及在民國歷史現實中,要思考政治道理、要設計政治體制、進而還要依照道理參與政治,是何等困難的事。即使聰明、認真、努力如張君勱者,都只能在困難中換得悲涼與遺憾的人生際遇。
2
張君勱起草的《中華民國憲法》在大陸只存在了短短的三年時間,然而甚至不用等到一九四九年這部《憲法》在大陸被取消,不用等到毛澤東宣布張君勱為戰犯,表面上張君勱的憲法學者生涯到達高峰頂點的一九四六年年底,他的處境其實就已經很艱難了。
一九四六年初,為了處理抗戰結束後的國政,尤其是解決國民黨和共產黨間的緊張,國民政府在重慶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張君勱接獲催告通知,從法國趕回參加。會議在一月十日開幕,十四日的第四次會議中,將張君勱選為「憲法草案組」的委員,而一直到十七日下午,張君勱才首次出席會議,「政協會議祕書長」雷震宣布張君勱到場,會上響起了熱烈掌聲。
「政協會議」的目的,是促成國共合作,於是在非國非共的「民主人士」扮演了重要角色,擴大歷史的視角看,這其實是之前「國民參政會」功能的延伸、轉型。
一九四〇年,蔣介石遭遇了空前的挫折與挑戰。汪精衛從重慶出走,經河內去到了南京,以國民黨的名義和日本人合作,成立了新的政權。抗戰進入艱苦的第四年,而歐洲也爆發了大戰,美國仍然置身事外,於是在重慶有了愈來愈高的呼聲,認為從現實上看,蘇聯幾乎是唯一還有可能提供奧援的力量。
三月五日,張君勱在《大公報》發表文章,明確主張中國、蘇聯兩國密切合作,「中國強盛之後,足以防阻帝國主義之聯合反蘇運動;蘇聯之強盛亦足以保障中國之自由,不致再受外力之侵凌。」期待在《蘇芬(芬蘭)合約》成立之後,蘇聯能增加對華援助,並支持中國之立憲運動。
此文的奧妙在於為什麼和蘇聯合作會扯到「中國之立憲運動」?那是因為國民政府要「聯蘇」,不能不通過中國共產黨,也就不能不解決過去從「清共」、「剿共」一直到「西安事變」的新仇舊恨,而「立憲」被視為是能夠終結國民黨一黨專政,容納共產黨的方式,「立憲」、「行憲」而能讓共產黨參加政府,再推而能引入蘇聯對中國戰局的援助。
這不是張君勱一人的空想,而是切中當時現實難局的必要辦法。「國民參政會」在一九三八年成立,張君勱從第一屆就被遴選為參政員,並被推定為「第一審查委員會召集人」,這個委員會是負責審查軍事、國防議案的。到一九三九年九月第一屆國民參政會第四次大會閉會式時,蔣介石以「議長」身分宣讀閉會詞,並宣布成立「憲政期成委員會」,委員名單中張君勱列名第一。
到一九四〇年三月,「憲政期成會」的第三屆會議中,就通過了一共一百三十八條的《憲法草案》,由張君勱撰寫草案說明書,接著在四月五日召開的「國民參政會」第五次大會中,正式討論「『憲政期成會』草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修正案與建議案」。
和「立憲」同時推動、進行的,是國民政府的開放政策,於是在一九四〇年年底,就在重慶新村張君勱家的一場聚會中,有了成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構想。
與此關聯並進的,是勸說、拉攏中國共產黨派代表參加「國民參政會」。這步驟與架構很清楚:以「憲政」結束國民黨專政的「訓政」,擴大戰時政治參與;由「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扮演折衷緩衝角色,讓共產黨也能加入;再透過共產黨去尋求中國當前迫切需要的蘇聯援助。
然而要再造國共合作基礎,不是那麼容易。雖然周恩來特別到重慶負責協商,但一九四一年初,中共中央還是否決了加入「國民參政會」的提議。幾經折衝,到三月一日第二屆「國民參政會」正式開會,共產黨仍然確定缺席。不過另一方面,受到相對開放局勢的鼓舞,「民主政團同盟」持續推進,三月十三日仍然在張君勱家中,開了第一次籌備會,具體通過了十二條《同盟綱領》。
三月十九日,代表「國家社會黨」、「中國青年黨」、「第三黨」、「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派」的十三人進行祕密會議,確定以「民主政團同盟」來統合國民黨、共產黨以外的「第三勢力」。而且還決定,因為在國統區不方便立即公開活動,所以派梁漱溟到香港辦報,建立言論陣地,宣傳「民盟」的政治主張,造成既成事實,逼蔣介石承認。
【未完,完整內容請見本書內文】
導 讀
1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特別為訂定憲法而在南京召開的國民大會三讀通過了《中華民國憲法》,也就是今天仍然在臺灣施行(經過多次重大修訂),作為中華民國國家存在理由基礎的根本大法。這部《憲法》是由張君勱起草,主要經王寵惠、吳經熊修改的。
這照理說應該給予張君勱崇高的歷史定位,然而事實卻非如此。在一九四九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張君勱創設這部《憲法》的事蹟,當然不被承認,更糟的是,因為他在國共內戰時期和國民黨合作,曾公開反對共產黨,毛澤東親自將他列入「頭等戰犯」的名單。
那在繼承中華...
作者序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文/楊照
三民書局的「展讀民國人文」出版計畫特別著重「民國」作為清楚的時代標記,「民國」的前半場域是中國大陸,時間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九年;「民國」還有後半,那是一九四九年之後搬遷到臺灣來所經歷的關鍵變化。
在大陸的前半與在臺灣的後半,共同的特色是快速的變化與動盪,時局混亂打破了所有的現成答案,以至於逼迫人人困思問題解決方案,同時卻也打開可以進行破壞性或建設性種種實驗設計的大空間。
因而「民國」是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並不是因為那些人都吃了神藥大力丸,不是因為他們遺傳了天賦異稟,而是時代的動盪與糾結,逼出了他們的智慧與活力。他們沒有固定的位子,沒有往後看、往前看能夠有把握的軌道或方向,他們只能去找出、創造出自己的道路,往往是前人沒走過,甚至是前人認定絕對不可能走的道路。
作為「民國人物」的陳寅恪,可以自由地在歐美遊學,不顧念、不追求學位,立志要培養自己研究「西北史」的所有學術配備;然後回到中國,受到變化時局的衝激,竟然也就快速轉型,將學術重心移轉到中古史上,成為中古史的大家。而這只是陳寅恪生命中大約二、三十年間發生的事。
又例如胡適,他到上海進了學堂才開始學英文,沒多久就去了美國留學,在康乃爾念農學,才第一年,他就開始用英文寫日記,還用英文對美國人宣講、解釋「中國是什麼」。他很快放棄了農學,轉到哥倫比亞大學念哲學,沒等到完全辦好博士學位手續,就又回到中國,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已成為北京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那麼短的時間內,他的生命走出那麼多不同的風景。
這絕對不單純是陳寅恪、胡適了不起,而是他們活在「民國」,得到了如此了不起、能夠成為「人物」的機會。「民國」是考驗、是挑戰,現實的條件使得在這個動盪空間中生活的人,沒有辦法做長期計畫,沒有資源完成具體社會建設,卻也因此鼓舞、刺激了豐富的人文思想。那不是關在象牙塔裡的哲思,也不是閑靜漫步的沉穩產物,而是從再切身不過的存在困窘中逼擠出來的看法與論點。國家可能被瓜分,故鄉可能被強占,家庭可能徹底拆解,生活的最後據點明天可能就要消失……每一項都是真實的威脅,無從逃躲,非面對、非提出對自己、對群體的解釋不可。
我長期以來不斷呼籲:「民國」不該被遺忘,忽略「民國」我們就無從弄清楚臺灣歷史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拋棄「民國」也就拋棄了這由眾多人存在苦痛換來的豐富人文思想資源。
二○二一年史家余英時先生去世後,我受「趨勢教育基金會」之邀,錄製了一系列共十五講的課程,完整講述余英時主要的史學論著;次年,又受北京「看理想」機構之託,製播了共九十集的「溫情與敬意:錢穆學思總覽」節目,在過程中廣泛涉獵與錢穆、余英時同代的相關學者論著,產生了對於「民國人文學術」更深刻的珍視。在臺灣,三民書局是錢穆和余英時著作出版的關鍵交集機構,於是出於對時代與自身歷史背景負責的考量,對劉仲傑總經理提出了編選這套系列叢書的想法。很幸運地,我的構想獲得劉總經理的大力支持,配備了充分的編輯專業人才協助參與,得以在一年多的準備之後,到二○二三年中實現為和讀者相見的精編選集。
「民國」的歷史狀況使得這段時期的思想,很明顯地以原創性與多樣性見長,相對地缺乏大規模系統建構的成就,因此最適合以選文的方式來呈現。系列中每一本選集基本上都是在通覽目前能找到的作者著作全集後編定的,盡量保留個別篇章的完整面貌,避免割裂斷章取義。體例上,每本選集前面附有長篇「導讀」,向讀者充分說明這位作者的時代意義,以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減少閱讀隔閡,幫助大家得到更切身的體會。另外按照文章性質分若干輯,每輯之前備有「提要」,既提供文章出處背景,也連繫「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的具體思想面貌。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第一批共十本,提供了從一八六九年出生的章太炎,到一八八五年出生的熊十力,包括梁啟超、陳垣、呂思勉、歐陽竟無、王國維、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等民國學術人文思想人物的作品精華,希望能讓讀者興發對這段歷史的好奇,如果得到足夠的支持,我們將會在未來擴大人物系列,期望能開創出一片「毋忘民國」的繁華勝景來。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文/楊照
三民書局的「展讀民國人文」出版計畫特別著重「民國」作為清楚的時代標記,「民國」的前半場域是中國大陸,時間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九年;「民國」還有後半,那是一九四九年之後搬遷到臺灣來所經歷的關鍵變化。
在大陸的前半與在臺灣的後半,共同的特色是快速的變化與動盪,時局混亂打破了所有的現成答案,以至於逼迫人人困思問題解決方案,同時卻也打開可以進行破壞性或建設性種種實驗設計的大空間。
因而「民國」是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並不是因為那些人都吃了神藥大力丸,不...
目錄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文/楊照
導 讀
第一輯 科學與人生觀
提 要
人生觀
科學之評價
再論人生觀與科學並答丁在君
生平.思趣.人格.境界
第二輯 憲政之道
提 要
我與憲法
法治與獨裁
國家為什麼要憲法?
人權為憲政基本
行政權(總統與行政院)
第三輯 明日之中國文化
提 要
明日之中國文化(上)
明日之中國文化(下)
立國之道——文化政策
第四輯 新儒家思想史
提 要
宋儒哲學之理性基礎(一)——程顥
宋儒哲學之理性基礎(二)——程頤
朱子與陳亮
明清交替與徐光啟
朱舜水
曾滌生之復興宋學運動
儒家倫理學之復興
「展讀民國人文」總序 文/楊照
導 讀
第一輯 科學與人生觀
提 要
人生觀
科學之評價
再論人生觀與科學並答丁在君
生平.思趣.人格.境界
第二輯 憲政之道
提 要
我與憲法
法治與獨裁
國家為什麼要憲法?
人權為憲政基本
行政權(總統與行政院)
第三輯 明日之中國文化
提 要
明日之中國文化(上)
明日之中國文化(下)
立國之道——文化政策
第四輯 新儒家思想史
提 要
宋儒哲學之理性基礎(一)——程顥
宋儒哲學之理性基礎(二)——程頤
朱子與陳亮
明清交替與徐光啟
朱舜水
曾滌生之復興宋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