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最近五十年,學者對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有意無意地投下許多心力。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學者而言,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有資產階級革命而後有無產階級革命,故需對此第一階段的革命加以研究。對臺灣地區的學者而言,辛亥革命創建了中華民國,辛亥革命也是中國現代史的起點,研究中國現代史,了解中華民國的由來,自然從研究辛亥革命史開始。對外國學者而言,被中共逐出中國大陸的中國國民黨,其前身是辛亥革命的主導者,而辛亥革命又被大陸學者指為不徹底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性質與內涵如何,必然引起廣泛的關注。在這種情形下,關於辛亥革命的專書、論文、和史料的大量出版,以及學術會議的不斷舉行,一直是史學界的盛事。
個人在此學術熱潮中,自一九五四年進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做研究工作,即以辛亥革命為主要研究範圍,先後完成《清季的立憲團體》、《清季的革命團體》和《民國初年的政黨》三本專書。在三書撰寫的過程中及其以後,陸續發表有關辛亥革命的論文約三十篇,除改寫成專書者外,尚有獨立發表價值之論文二十餘篇,本書選編十八篇,題名〈辛亥革命史論〉,以方便讀者閱讀。
十八篇論文,彼此連貫,可以窺知辛亥革命的梗概。如能進一步閱讀前述三書,當不難對辛亥革命的性質和意義獲得更深入的了解。十八篇論文分為六篇,第一篇「總論」,選載論文兩篇,一篇是總結學者對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論述辛亥革命的性質與意義;一篇是評介章開沅、林增平主編的〈辛亥革命史〉,藉以了解大陸學者研究辛亥革命的基本觀點。第二篇「革命領袖」,選載論文三篇,一篇探討孫中山在夏威夷,一篇探討孫中山的歐美經驗,一篇探討黃興與孫中山的關係。第四篇「革命理論」,選載論文三篇,分別論述興中會、同盟會時期的革命理論與宣傳,以及革命與立憲的論戰。第三篇「革命參與」,選載論文四篇,一篇有關立憲派,一篇有關光復會,一篇有關會黨,一篇有關外國人;革命參與尚有其他勢力,請參考《清季的革命團體》一書。第五篇「革命目標」,選載論文三篇,一篇有關民主主義,一篇有關自由主義,一篇有關社會主義,第四篇之「革命理論」論文三篇,可與此三篇論文相參證。第六篇「二次革命」,選載論文三篇,分別論述辛亥革命時期的南北問題、二次革命的根源,以及二次革命的經過。二次革命實為辛亥革命的餘波,故美國學者研究辛亥革命,如瑪麗.萊特(Mary C.Wright)、路康樂(Edward J. M. Rhoads) 等,均以一九一三年為辛亥革命的終點。
十八篇論文中,八篇為會議論文,六篇為期刊論文,四篇已收入他人主編之專書。〈辛亥革命的性質與意義〉,原為會議論文,用英文撰寫,茲譯成中文。書籍編印期間,承韓靜蘭小姐協助,特致謝意。
一九九二年十月十日
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再版序
《辛亥革命史論》出版已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來,臺海兩岸及世界各國的學者,對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領袖、革命理論,以及參與革命的各區域、各階層,已作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本書所集,為個人在學術界研究辛亥革命的洪流中,對辛亥革命的一些探討,雖為單篇論文的結集,實涵蓋辛亥革命的全面。
近代中國的革命有兩大主流,一為被中國大陸史家定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辛亥革命,該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一為標榜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該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將在中華民國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逼退到臺澎金馬地區。臺海兩岸及世界各國的學者,每以辛亥革命是失敗的革命,而中共的革命則是成功的革命,這是就形式上言。
事實上,所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或「無產階級革命」,都是自我標榜或別人論定,每種革命都在歷史演變中發生變化。以國民黨的革命而論,除經過軍政、訓政時期外,在進入憲政時期數十年以後,始真正實行民主政治。就共產黨的革命而論,於一九四九年建立政權以後,初時把擁有財富視為罪惡,打倒地主、打倒走資派;後來在「建立小康社會」的旗幟下,發展資本主義,並有很大成就,雖然仍然稱為社會主義國家。
從階級的立場研究近代中國歷史有其局限。就辛亥革命而論,無論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同盟會,還是章炳麟領導的光復會,都是為革命製造氣氛,真正推倒清朝的是清朝所練的新軍。甲午戰後,清廷委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新軍,先後練了六個鎮(師),因為袁世凱做了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所以叫北洋軍。北洋軍之練,目的在增強國力,保衛國家,不意竟成為袁世凱的私人軍隊。武昌革命爆發,各省響應,孫中山被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為促使革命早日成功,以禮讓總統之位為條件,使袁世凱傾心革命,袁所練的北洋軍即逼使清帝退位,孫中山亦將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袁任總統後,師心自用,漸走上恢復帝制之路,孫中山不得不再起革命。
本書以若干論文,分論辛亥革命的原委,幸為讀者愛好,因出版已久,坊間已少見此書。儘管近年網路流行,紙本書的出版大為減少,一卷在手,仍有讀書之樂。三民書局有鑒於此,乃將本書重新排版精校,以報答讀者的厚愛,本人特致最大的謝意。
二〇二四年四月
於翠湖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