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類的抽象思考快速發展於15 歲,隨著年齡的增長漸趨成熟,到了70 至80 歲,是觀念、理解力、判斷力、人生閱歷、處世經驗等智慧的巔峰。《聖經》提示我們:「在白髮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摩西80 歲開始蒙召,亞伯拉罕75 歲出哈蘭,迦勒85 歲還是強壯,歌德80 歲才完成《浮士德》的鉅著,大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在66 歲完成了大壁畫《最後的審判》,愛因斯坦、海明威、蕭伯納、邱吉爾、美國總統雷根(退休後患阿茲海默症)等,也都是晚年的時候才完成了他們偉大的事業。
然而,80 歲以上的老年人由於腦細胞逐漸退化、凋零、萎縮,以及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包括多巴胺、血清激素、正腎上腺素及乙醯膽鹼激素等)流失,氧化自由基增加,細胞發炎激素升高、腦血管硬化等因素,造成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計算力)、理解力(判斷力)等功能受損,若少出門、少動, 那更是雪上加霜。核子醫學正子掃描(PETScan) 實驗發現,當人在思考、看書、計算、溝通、彈琴、設計圖案時,腦部葡萄糖的代謝功能會較活化,顯示出的紅區較大、藍紫區較小,表示腦內血液循環流量增加,營養及氧氣的吸收量、葡萄糖能量的利用及腦細胞的活動量亦活絡起來;反之,若人類不思考、不活動、整天看天花板發呆,腦部活化的機會較少,則顯示的藍紫區較多、紅區較少,代表腦內細胞呈沉寂狀態,氧氣及營養吸收不良,腦內的毒素排泄受阻,葡萄糖能量之利用降低,使腦細胞逐漸萎縮、頹退,容易導致失智症。
也有研究指出:知識程度越高,越常思考和學習的人,越不容易罹患失智症。可能是因為思考或學習的過程,涉及近事記憶區的海馬迴與遠事記憶區(顳葉區與皮質層)之間的溝通,越溝通越活化腦神經細胞,其樹狀突纖維會代償性地增生,且微小膠質細胞的活力會更強,快速清除b 類澱粉蛋白(b Amyloid, Ab) 1 。另外,智商較高的人,也較勤於思考與學習,習慣動用頭腦,也許是他們天生微小膠質細胞活性就很強,或是b 類澱粉蛋白Ab42、Ab43 的產量先天就較少,而水溶性好、可被自由基清除的Ab40 較多,因此較少發生阿茲海默症。此外,越來越多文獻表示,刺激老年人感官的活動及讓老年人參與社會生活(社區大學、長青學苑、教會生活等),主動投入人際互動與溝通,也可以刺激大腦,活化腦神經細胞,只要有機會主動去參與任何活動(手工藝、彈琴、看書報、烹飪、溝通、運動等),口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一起互動,都可以增加正腎上腺素的分泌,促使星狀細胞產生較多神經生長因子, 使腦細胞樹狀突纖維(Dendrite) 增生,並活化微小膠質細胞(Microglia),清除腦內的廢物毒素及不良的b類澱粉蛋白,使大腦更有活力 。而多做義工、服務人群,也能夠預防老人失智,猶如聰明的人較勤於動腦筋,而常用頭腦的人也會更聰明之良性循環。
為了強調《失智了怎麼辦?理解問題行為,陪伴失智者邁向尊嚴又自在的晚年》這本書的重要性,我不得不提醒,許多人在年輕時興趣狹窄,不願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不懂得養成多元的娛樂、嗜好、藝術或各項生活調劑的習慣,到了晚年的時候,更沒興趣學習新的嗜好或各種技藝,整天待在家裡無所事事或沉思呆坐,社會生活孤立,不但容易憂鬱也會產生感覺剝奪,使認知功能減退,越來越失智。所以年輕時就應該趁早培養有益身心健康的信仰聚會,或各種藝術、運動等生活習慣,以備晚年時仍然可以繼續享受社交生活的樂趣,防止老年憂鬱症及失智症的發生及惡化。
最後,誠摯感謝三民書局對於出版此書的用心。本書分成三大章,第一章是讓讀者瞭解失智症;第二章述說失智症的預防,也是復健的要領;第三章特別談及失智症的照護原則,不僅讓讀者對於失智症有清晰的認識,也知道如何防患於未然,更讓失智者的照顧家屬有正確的照護方向,降低照顧失智者的困擾與壓力。
盼此書能成為失智症患者與照顧者的福音。
卓良珍
2024 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