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 序
從民國五十六年開始,臺灣地區的非農業人口即已超過農業人口。此後十多年來,非農業人口所佔的比率節節上升,到了最近兩三年,已高達百分之七十多。也就是說,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臺灣社會已經進入了初期的工業社會。我們的社會發展至今,政治已漸民主化,經濟已漸均富化,社會已漸分殊化,文化已漸精緻化,思想已漸活潑化,可說具備了現代多元開放社會的雛型。這種社會在本質上根本不同於傳統的農業社會。
自有史以來,這種社會還是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土地上。對於我們中國人而言,這種社會是陌生的,是新奇的。甚至,此時此地的大多數臺灣民眾,還未能體認這種社會變遷的意義,也不了解新社會的特徵,更不知道新生活的取向。在這些方面缺乏體認與了解,會使社會與個人在適應上遭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困難。筆者注意及此,所以在過去幾年來,於教學及研究之餘,或在報章雜誌撰寫論說文字,或在座談演講發表個人意見,總是著重現代社會與生活的闡述,以期增進國人對現代事物與行為的了解。有關這一方面的通俗文章,有些已經收集在「中國人的現代化」(眾成出版社)與「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巨流出版社)兩書之中,現在這本「開放的多元社會」,則是包含了最近兩年多來的有關文章。
當年(民國六十年至六十二年)作者擔任「大學雜誌」總編輯的階段,我們即已開始使用「多元社會」與「均富社會」等名詞,時隔十年,現在則已成為輿論界的常用概念,甚至一般販夫走卒,也能朗朗上口。近年以來,此間的經濟學家已對「均富」的觀念多所闡發,但對「多元社會」的概念,卻至今缺乏有系統的討論。有鑑及此,筆者特在民國六十九年建議中國論壇社,以「多元社會與多元價值」為主題,舉辦了一次科際合作性的座談會。主辦者邀請了哲學、社會學及心理學三方面的學者,共同探討「多元社會」的有關問題。會中筆者對「多元社會」的特徵提出了系統性的說明,同時也對這種社會的功能及有關問題,從事多方面的分析。本書所收「多元社會與多元價值」一文,即是由筆者在座談會中的先後發言集綴而成。後來,又將發言要點加以補充,寫成「開放的多元社會」一文,以專論的形式在聯合報發表。以上兩文是直接分析多元社會本身的特徵與功能,時至今曰,仍屬少見。
開放的多元社會,實即平常所說的現代化社會。書中所收的其他文章中,有數篇是與現代化、現代行為及現代市民性格有關,可說直接有助於多元社會的了解。在開放的多元社會中,應有如何的觀念、性格及行為,才能順利適應現代生活?「培養現代的觀念與行為」與「現代社會中的市民性格」兩文,對這個問題提供了部份的答索。特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拙著「現代社會的心理適應」一書。現代多元社會的重要問題之一是民族主義,書中有兩篇文章從事了有關的討論,即「現代化與民族主義」及「從心理學看民族主義」。
臺灣地區正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成現代的多元社會。在此過程中,我們會遭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大自中國統一的遠景與臺灣發展的模式,中如民主憲政的運作與政治革新的促進,小至青年問題的輔導與人際關係的蛻變,甚而至於個人工作的選擇、教師地位的轉變及迷信行為的作用。這些形形色色的問題,有的與國家社會的進步有關,有的與個人生活的適應有關。不管所屬的層次如何,這些問題都是很重要的,因為都與社會的現代化與個人的現代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對於這些人人都會碰到的問題,本書皆有不同的文章加以討論,以供努力適應多元社會的現代中國人參考。
在繼續邁向中國的多元社會的路途上,我們每一位此時此地的中國人,都是一個身歷其境的先驅者。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我們都會遇到前所未有的情況,都需要從事創造性的適應。在嘗試與創新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因應與調適的成敗,不僅關係個人生活的幸福,而且決定社會發展的前途。筆者誠懇地希望,本書的各篇文章能在觀念與做法上有所啟發,以對此時此地的中國同胞有所助益,使大家在開放多元社會的生活適應上順利而愉快。
楊國樞序於臺大心理學研究所
民國七十一年一月二十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