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愛是這世界最重要的事情
吾思傳媒/女人迷創辦人、作家 張瑋軒
我是一個實踐幸福的女性主義者。是一個追求關於愛的一切的女性主義者。
對我來說:女性主義者是快樂的,因為他能看清楚這個世界的運作法則,並且還有宏大的企圖心,試圖鬆動既定幾千年的權力結構,知道也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女性主義者是幽默的,是有愛的,而且,女性主義者是會照顧好自己的,至少我師承的西蒙.波娃與貝爾.胡克斯是這樣指引我的。
我總是覺得幸運,我能跟隨的女性主義導師是波娃與胡克斯。胡克斯的經典名言:“I came to theory because I was hurting—the pain within me was so intense that I could not go on living. I came to theory desperate, wanting to comprehend—to grasp what was happening around and within me. Most importantly, I wanted to make the hurt go away. I saw in theory then a location for healing."這句話,道盡她成為一個女性主義者的原因,也替我說出我創辦女人迷的所有原因。
我還記得女人迷第一次討論「愛」的議題時,多少「知識分子」與「意見領袖」驚訝地紛紛責罵「愛」是個「偽命題」,紛紛嘲弄著或激動著說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業這麼認真在談「愛」、談「關係」、談「自己」。我幾乎是震驚於大家的震驚,然後看見胡克斯也在書中提到「文化對愛充滿懷疑與嘲弄」,並擔心眾人終將「戴上憤世嫉俗的巨大面具」。
究竟是什麼讓世人如此對愛陌生,甚至對愛懼怕?究竟是什麼讓世人如此對愛其實心生嚮往,卻又假裝自己對愛不屑一顧?是因為愛太抽象?還是因為愛實在太重要?也或是關於愛的一切——確實太少人像胡克斯一樣,這樣坐下來坦坦承承地談。談自己受的傷,談自己的期盼,談自己其實從未在原生家庭感受到愛,談自己其實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試圖否認壞事曾經發生過。因為愛太重要,但愛又太少被人說過該怎麼愛,所以太多人寧可否認愛的重要性,也不肯停下來思索與面對關於愛的一切。
思索關於愛的一切,首先必須對愛有清楚的定義。虐待與愛絕對不可能同時存在,光是要承認這句話,你知道這有多難?光要承認你的家人、你的愛人並不愛你,可能就會讓人對自己的生活有必須重來的眼光。我必須附和胡克斯,愛不是與生俱來的人類「感覺」。愛是「行動」,愛是「能力」,人與生俱來可能會渴望接觸與親密,但不代表人類與生俱來就知道如何「去愛」以及如何「被愛」。愛不只是「感受」,更必須是「行為」。
當我們都看清楚關於愛的定義,會有很多人重新看見在原生家庭、人際關係與親密關係裡,自己作為「被害者」甚至「加害者」的角色。是的,如果我們對愛不夠清晰,不夠誠實,過於貪婪,無論你是什麼性別的人,即使你是女性也一樣,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愛裡成為那個「加害者」。即使,那個加害者以為他正在極力示愛。
關於愛的一切,從來不是一本書就可以教會大家的,但是胡克斯這本書會是一個重要且必要的起點。因為你會看到一個女性主義者如何坦率面對自己的生命經驗,如何理直氣和地論述有關愛的理論與學派,你也會看見一個女性主義者如何快樂地成為一個幸福又有愛的女性主義者,包括「在有愛的環境中工作」。
我永遠記得在我創業的時候,當我堅定地說出我要創造一個「有愛」的企業時,好多人嗤之以鼻。當我引述紀伯倫說出「工作是愛的具體化」時,好多人無法理解。但當我重新讀著胡克斯《關於愛的一切》,我很感激我能一直活在愛裡,也能為更多人創造和傳遞關於愛的一切。
愛是這世界最重要的事情。這是我的信念,是我的精神導師波娃與胡克斯教我的。
從這本書開始,願你也能體驗感受被愛充滿的生活,幸福快樂且無所畏懼。
少了公平正義,就不可能有愛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游美惠
年輕的時候,仍在摸索與嘗試著建構自己的女性主義身分認同時,曾經聽過一句廣告名言:「女性主義,就是敗在愛情和衣服上」。當時,身為一名經濟能力有限的研究生,對我來說,服裝不是問題,畢竟百貨公司中的專櫃服飾離我相當遙遠,自己也不太會去計較身上服飾的價值或是時尚感。但是,提到愛情,那就很不一樣了,年輕時為了追求愛情,似乎真的就是憑著一股熱情勇往直前,飛蛾撲火也在所不惜。但是,無奈啊!在親密關係之中,不平等的性別權力關係彷彿就是最擾人的第三者,總是橫亙其中,破壞著兩個人之間親密感的維繫。我總是疑惑著:女性主義者該如何擁抱愛情啊?
當時,我不認識貝爾.胡克斯及其著作,是直到我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才開始讀到她的好多本書,大受啟發,也從此開始關注她的作品,之後學成歸國在大學任教,也常將其著作納為課程的教材,而《關於愛的一切》這一本書就是我在高師大開授「愛情社會學」課程一定會指定要學生研讀的專書。我自己也因為準備課程而反複多次研讀這一本書,透過她的文章,似乎也就漸漸明白女性主義者該如何擁抱愛情。
胡克斯仔細思索愛的日常實踐,從不同面向探討愛情,化為流暢的行文,書中探討的主題包含愛的追求、維繫與失去,愛的理念、價值與行動,也包含社會文化如何形塑我們愛的經驗,以及愛如何可能成為轉變的力量。在這一本書之中,胡克斯不斷強調:「要真正去愛,我們必須學著調和各種要素:關心、喜愛、認可、尊重、承諾、信任,以及坦誠的溝通」、「當我們本著明確的意圖與意願去付出愛,展現關懷、尊重、了解與責任,我們的愛就帶來滿足」。書中不斷重複出現的關心、尊重、承諾、信任與責任等,讓我們得以隨著她的思辨明瞭愛到底意味著什麼,而又該如何轉化抽象的愛為具體的行動。我個人很喜歡胡克斯在〈清晰:愛的定義〉一章中所提出的一個精闢看法:
試著將愛想成行動而不是感覺。任何人只要保持這種想法,自然而然就願意承擔起全部責任,負責到底。我們都明白,人無從控制自身的「感覺」。不過,大多數人都同意,人是在做出選擇後採取行動,亦即我們所做的事是取決於意圖和意願。我們也相信自身的行為會造成後果。「行動形塑了感覺」的想法可幫助我們擺脫種種約定俗成的看法……。如果我們能夠經常記住一句話:愛是看一個人怎麼做(love is as love does),我們就不會再濫用這個字,讓它喪失意義,甚至變得缺乏價值。
胡克斯指出:「墜入愛河」的想法與論述其實充滿著浪漫愛的迷思,是要積極去澄清與解構的。如果我們認為選擇伴侶是因為兩人之間有某種吸引的火花,一觸即發,就那樣發生了,我們就會無從招架,因為愛掌控了一切。但是用這種方式思考愛是有問題的!人們不是「墜入愛河」;我們不應該眷戀著愛的感覺。一個人願意且能夠採取行動,並為行動負責,這才是愛的根本要素。舉例來說,胡克斯認為「真愛的動力來自於一個人願意反思自己的作為,並與所愛的人釐清和溝通這種反思」。這是相當珍貴的!一個人要負責任,有勇氣與智慧進行溝通、反思與改進,才能讓愛永不止息。
胡克斯也積極批判父權文化對於愛的影響,這是本書很重要的論點之一。她堅定主張要了解愛,我們得先拋棄向來深信不疑的男性至上思想。她指出許多暢銷的心靈自助書籍將男性至上視為常規,這是很有問題的!這些書多半說:男人不能或不願誠實表達感受是代表陽剛的正面特質,女人應該要學著接受;但事實上,這是後天習得的行為習慣,而且會造成情感上的孤立和疏離。所以,陽剛氣概的建構使男人不敢對愛坦承,成為親密關係的阻礙。或許我們在積極推動情感教育時,便可以在這一點多使力、多多發揮。
我非常喜歡這一本書的〈誠實〉、〈承諾〉、〈互惠〉、〈戀愛〉等幾個章節,誠摯推薦此書給所有想要探索愛與關切情感教育的人。這一本書和愛一樣,值得我們全心投入。
自序
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就知道要是我們不了解愛,人生就不值得活。我真希望可以說自己之所以意識到這個道理,是因為感受到愛。但正是因為那時愛不存在,我才知道愛有多重要。我是父親的第一個女兒。我剛出生時,得到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珍惜,讓我覺得這世界和家人都喜歡我。時至今日,我已經記不得從何時開始,被愛的感覺離我而去。我只知道從某天開始,我不再可愛珍貴,當初很愛我的人轉過身去不理我。沒了他們的認可和關切使我非常傷心,像是被魔咒定住般無法思考。
我幾乎被悲痛與哀傷壓垮。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而且我嘗試過的事沒一件是對的。和其他人培養感情也無法治癒被拋棄的傷痛,那是人生第一次被逐出愛的樂園。多年來,我的人生彷彿暫時停止了,被困在過去,沒辦法邁向未來,展開新人生。就像其他受傷的孩子一樣,我只想讓時光倒轉,重返樂園,回到記憶中那個無比快樂的時刻,在那裡我覺得被愛,有種歸屬感。
我現在明白,我們永遠也回不去。我們可以往前走,找到一心想要的那份愛,但前提是要放下悲痛,不再糾結於兒時失去的愛,那時我們還很小,沒有發言權,無法說出心中的渴望。回顧過往,我有好些年一直以為自己尋找到愛,卻發現我只是在設法重拾失去的愛,試圖回到最初的家,找回第一份愛的快樂。那時我尚未真正準備好去愛或者被愛。我仍在哀悼,緊抓住當年那個小女孩破碎的心、充滿裂痕的親情不放。當我停止哀悼,就能重新去愛。
我從恍惚狀態中清醒後,驚訝地發現目前這個世界已經不再樂意接受愛,我還注意到周遭的人都說「無愛」(lovelessness)早已是流行的常態。我覺得人們正奮力在逃離愛,如同我在孩提時期覺得被愛拋棄。我們一旦轉身逃離,就得冒著逃到靈性荒野的風險,那麼我們很可能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我書寫愛的主題,是為了證明無愛是危險的,也為了召喚大家回到愛裡面。我們在愛裡獲得救贖與恢復,重新得到永生的保證。當我們去愛,就可以讓自己的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