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教」與「學」的故事,透過創作創意、社會實踐、跨域實作或問題解決為核心,整合大學所學相關課程,體現學用合一,學生真正成為課程主角,創造未來無限的可能。
除了政治、經濟或軍事的硬實力之外,軟實力乃至文化力,正是國家影響力的重要面向,在追求微笑曲線兩端(研發技術/品牌服務)的轉型或升級過程中,文化、創意,正是作為核心的競爭優勢,但是在台灣培養此類人才的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經常被忽略與邊緣化,逐漸於社會中形成某種價值迷思與惡性循環,大學生無法從高等教育中找到自身的定位與價值,而形成「學」非所用、所學無「用」的困境。
本書所收錄的案例及教學故事,整合舊有與新開的3-5門課程,結合跨領域或實務界的師資,形成一個連結基礎素養、應用認知、工具學習、實務操作到展演推廣的課程模組,意在顯示大學的存在,應是創作、創意、創新跨域的發電機,提供教師與學生不可或缺的能量,當這些學生走出校園,有能力啟動自己及他人美好未來的可能。
他們是這麼說的:
在參與表演工作前,我希望可以藉此展演,增加自己上台的勇氣。但我發現,
在產生表演的期間,我學到的不只是勇氣,而是領導力和自己時間和情緒上的
調配。 《如果世界是一棵樹,而我是⋯⋯》的演員/ Susan
…雖然在別人休息愉快的時候,我們正努力辛苦地排演,但到現在我還是慶幸有加入戲劇的行列,常常回味這段艱辛但美好的回憶!交到了各式各樣的朋友、認識了許多不同產業的人們…
飾演《女巫》的三大女巫的女巫首領/ Darla
我其實覺得我是被這堂課帶回來的孩子,⋯⋯我自己的求學經驗,其實大部分是
花力氣在想怎麼抵制、怎麼對抗。
心理四曾信毅,「社會實踐專題實作課」成果發表會之發言
我相信藝術不止於技術與理論,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理想中的上課方式,實際到
達,實際的做,課堂之外的都不用多解釋了,這不是從書本上由「別人」告訴你
應該知道什麼,我第一次可以「選擇」我要吸收到什麼。…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二年級/鄭知闐
本書特色
1.除了基本學科素養,更有實務應用的討論。
2.收錄教案中餐與學生的感想與後續發展,設計良好的課程,不僅可以啟發學生的學習,更可以由此讓學生更加體會人生/生命的意義。
作者簡介:
蔡慶同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暨研究所博士,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應用能力與專長培育子計畫主持人,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副教授暨所長。專長領域包括社會運動、全球資本主義、文化產業、視覺社會學;研究興趣在於臺灣、中國與東亞的紀實音像。
作者群
吳岳霖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學系博士生
錢上云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所碩士生
林芳俐 私立南臺應用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助理教授
林佳靜 私立南臺應用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學生
魏家佑 私立南臺應用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學生
張慈宜 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王醒之 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社區及組織工作者
張惠貞 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江明親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執行秘書
楊舒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專案助理
董克景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柯耀宗 私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陳東升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教育部顧問室(現為資科司)顧問
作者序
導言摘錄
學用合一
教育部資科司(前身為顧問室)的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計畫,自100年度起,在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基礎應用人才培育總計畫的項下,推動了人文社會科學應用能力及專長培育子計畫,其目的即在於透過此一資源補助的機制,鼓勵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系所院,踴躍提出應用能力的系列課程。
也就是說,透過資源的挹注,我們希望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系所院,以特定的創作創意、社會實踐、跨域實作或問題解決作為核心,整合舊有與新開的三至五門課程,結合跨領域或實務界的專兼任師資,形成一個可以連結從基礎素養、應用認知、工具學習、實務操作到展演推廣等等內涵的課程模組。
而本書所收錄的案例及其教學故事,正是在前後三期的徵件過程中,或者是受到審委們特別關注的,或者是成效良好連續獲得補助的:
在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的「中文劇本創作人才培育計畫」,著眼於中文系原本就擁有的熟悉經典與善用文字之優勢,在詩、文與小說的文類之外,開發與戲曲暨戲劇的結合,包括了戲劇元素的基本認識、劇本閱讀、創作與思辨的發想、跨界、跨文化與跨文類的改編、畢業公演的劇場實務等等,進一步培育中文劇本的創作人才。
在南臺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的「英語戲劇」,同樣也是立基於英語系原本就擁有的語言能力,在教學、商務與翻譯的職涯之外,透過戲劇基礎課程(西洋戲劇史、戲劇理論、劇本翻譯與寫作)、實際展演製作(舞台訓練、劇場管理與多媒體特效)乃至非課室教學活動的表達,反過來提升學生之人文、藝術與社會的基礎素養。
在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的「多層次反思所建構的社會生活」,乃是跨科際地結合社會學(集體的)與心理學(個人的)的差異與對話,第一階段先透過課堂傳授基礎知識,包括學科的基本理念與方法原則,第二階段再引入田野的實作與實務的對話,以建構對應於基礎知識的反思知識,尤其是如何跳脫慣性框架的自我反思、知識本身的時間性與建構性、解決個體生命與社會生活問題的能力。
在臺北藝術大學傳藝中心的「傳統工藝vs.當代創意」,則是針對已經具備當代藝術媒材創作能力的學生,設計從課堂授課、田野互動到實踐創作的系列課程,形成學習—觀察—思考—創意—行動的迴圈,不僅提供師生與傳統工藝交流與對話的管道與場域,同時在技藝培訓之外,更著重於進入傳統工藝的有機社會文化環境,進一步思考人、藝術與社會之間密不可分的脈絡關係。
在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的「歌仔戲劇本編寫應用課程」,透過與在地的歌仔戲劇團的產學合作,學生逐步地去學習歌仔戲的概論、唱腔、曲調、身段、表演、劇本、編寫,甚至是閩南語的拼音、用字與唱詞,不僅對於臺灣本土的歌仔戲劇種及其每個環節都有所認識,得以提升歌仔戲的傳播推廣,同時也從語言文字的基礎素養出發,進一步培育著歌仔戲劇本的寫作與鑑賞能力。
在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的「傳播原創力:原住民族媒體培力計畫」,則是立基於傳播的理論與實務的技能,跨越進入在地的現實及其族群議題,希冀透過紀實報導(文字)、廣播製作(聲音)與電影敘事(影像)的不同媒介,開展師生與原民社區的連結與對話,進而培育為族群發聲、為文化留下紀錄、具有多元族群視野的傳播人。
在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的「永續生活綠色設計人才培育計畫」,跨界整合了社會科學的永續生活、人文藝術的美學感知與設計工程的實作技法等等領域,帶領師生從理解自身與在地的生活環境開始(食、行、遊),透過參與—體驗—問題探索—提案對策—環境回饋的參與式田野研究之設計方法與流程,以培育綠色設計的人才。
學以致用
上述各具特色的應用能力系列課程,不僅改變了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無用印象,他們透過課程的整合、師資的連結、實作的引進與教學的革新,彌補了原本存在的學用落差,同時也展示了如何將學科的基礎素養應用到實務操作的場域之可能性,他們所培育的應用能力,已非只是對應於從事單一或特定職業或工作需求的就業力,而是能夠因應職場轉換、生涯變動可能存在的不同挑戰,包括對自我的認同、與他人的溝通、創造性的提案、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
如果粗略作個區分的話,第一個類型,我們可以說是「素養為體、『創作』」為用」的能力,也就是將原來學科的基礎素養,轉化為不同文類的創作應用,例如無論是中文或外語科系的學生,基於他們既有的語言素養,透過從閱讀、寫作到展演的學習歷程,從被動的接受者,轉換為主動的生產者,開啟了戲劇領域的創作視野。
第二個類型,我們可以說是「從微視到鉅觀的社會『創新』」的能力,同樣地,也是將原來學科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日常個人與社會生活的實踐應用,例如對於社會科學的學生而言,基於他們既有的智識觀點,透過從講授、田野到提案的操作過程,他們得以進一步培育反思、洞察與創造的能力,乃至找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
第三個類型,我們可以說是「傳統的發明及其『創意』的能力,他們與「素養為體、『創作』」為用」有所類似,也是以學生的語言素養或創作能力作為基礎,但卻更強調與在地、傳統的連結與對話,例如歌仔戲劇種或原住民傳統工藝,他們將寬廣立體的社會空間(戲台或部落)當作課堂教室,為重要的傳統文化發明了無限的文化創意。
第四個類型,我們可以說是「技術密集的『跨域』升級」的能力,尤其是針對已經具備傳播能力與設計技術的學生,或者透過與社區、部落、族群議題的連結,在不同媒介的製作過程中,養成他們多元族群的視野,或者透過生態、環境、永續觀點的認識,在不同器物的設計過程中,深化他們綠色設計的觀念。
在接下來的章節裡,上述作為典範性的課程模組,將會一一地呈現他們各自的「教」與「學」的故事,當然這只是代表臺灣高等教育,尤其是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一隅,我們相信在內外交攻的困境中,仍有眾多大學師生正在努力地嘗試著多元教學的可能性,而本書的編輯與出版,更意在提示大學的存在,如何作為創作、創意、創新與跨域的發動機。
導言摘錄
學用合一
教育部資科司(前身為顧問室)的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計畫,自100年度起,在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基礎應用人才培育總計畫的項下,推動了人文社會科學應用能力及專長培育子計畫,其目的即在於透過此一資源補助的機制,鼓勵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系所院,踴躍提出應用能力的系列課程。
也就是說,透過資源的挹注,我們希望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系所院,以特定的創作創意、社會實踐、跨域實作或問題解決作為核心,整合舊有與新開的三至五門課程,結合跨領域或實務界的專兼任師資,形成一個可以連結從基礎素養、應用認知、...
目錄
目錄內容
導言: 學用之辨 蔡慶同
素養為體、「創作」為用
你們的青春記事與戲人鴻爪 吳岳霖、錢上云
「緣」英語戲劇•一個大海夢 林芳俐、林佳靜、魏家佑
從微視到鉅觀的社會「創新」
越界以後—改變才要開始 張慈宜、王醒之
傳統的發明及其「創意」
傳統藝術,是有機的生命 江明親、楊舒雅
歌仔花錦簇紅樓 張惠貞
技術密集的「跨域」升級
一次原住民族傳播教育實踐的小嘗試 董克景
追求永續生活,看見綠色設計的力量 柯耀宗
結語:翻轉大學 陳東升
目錄內容
導言: 學用之辨 蔡慶同
素養為體、「創作」為用
你們的青春記事與戲人鴻爪 吳岳霖、錢上云
「緣」英語戲劇•一個大海夢 林芳俐、林佳靜、魏家佑
從微視到鉅觀的社會「創新」
越界以後—改變才要開始 張慈宜、王醒之
傳統的發明及其「創意」
傳統藝術,是有機的生命 江明親、楊舒雅
歌仔花錦簇紅樓 張惠貞
技術密集的「跨域」升級
一次原住民族傳播教育實踐的小嘗試 董克景
追求永續生活,看見綠色設計的力量 柯耀宗
結語:翻轉大學 陳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