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從轉折點看漢傳佛教四千年:來自末法類經典的啟示
摘要
在漢傳佛教中,從南北朝末期就出現了「正法、像法、末法」三期直線論的歷史發展,到現在還有相當多的信眾認為我們正處於「魔強法弱」的末法時代,本文以歷史發展的角度探討正法住世的期限,發現早期佛教初創時所謂「正法住世一千年」是一句祝福的話,但這句話在佛教展超過一千年時,就成了詛咒或制約佛教發展的用語,若能破除這種三期直線論的心理,則我們現在並非處在末法時代,還有「見法的因緣」,對於佛教的未來發展並不悲觀。
關鍵詞:正法住世、雜阿含經906經、摩摩耶經、佛說法滅盡經
壹、 前言
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教在印度誕生,至西漢哀帝元壽元年(2 B.C.),博士弟子景盧,從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 佛教因此傳入中國,到今(2017)年已有2019年的歷史了。佛教傳入中國374年之後,在朝鮮半島之高句麗小獸林王2年(A.D. 372)6月,由前秦符堅,「遣使送浮圖順道及佛像佛經于高句麗。」 這是佛教傳入韓國的開始。其後在朝鮮半島之百濟聖王30年(552)
始以佛像經卷,贈於日本,且貽書曰:是法於諸法中,最為殊勝。周公孔子,尚不能知,能生無量福德,成就無上菩提,云云。
這是佛教經韓國傳入日本之始。另傳入時間不詳、傳入管道多元的越南佛教,到後來亦與韓國、日本佛教一樣,屬於漢傳佛教系統。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儒釋道三教是同時存在的不同宗教或團體,三者之間有競爭與衝突,也有對話與融合,成為特殊的文化現象。在諸多競爭與衝突的史實中,對佛教打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是「三武一宗法難」,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後周世宗的毀佛事件。北魏太武帝法難發生在太平真君7年(476),太武帝受崔浩、寇謙之等人影響,藉口長安寺院收藏武器與部分僧人生活不檢點,遂大舉滅佛,焚破佛像,坑殺沙門。 北周武帝法難發生在建德3年(574)及6年(577),武帝信仰道教,受張賓、衛元嵩的影響,為避免「黑人依次繼天位」圖讖之說,以「緇衣之眾,參半於貧民﹔黃服(僧侶)之徒,數過於正戶。所以國給為此不足,王用因茲取乏。」 為藉口,於建德3年(574)下敕:
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
又於建德6年(577)滅北齊後,下敕:
魏、齊東川,佛法崇盛﹔見成寺廟,出四十千,並賜王公充為第宅。五眾釋門,滅三百萬,皆復軍民,還歸編戶。融刮佛像,焚燒經教,三寶福財簿錄入官,即登賞賜,分散蕩盡。
在五至六世紀的中國北方,短短的一百年內發生兩次毀佛事件,加上《摩訶摩耶經》、《法滅盡經》等先後譯出,當時的人警覺到佛誕於周昭王24年(1027 B.C.) ,到北周武帝法難時,佛教已經歷五百年的正法時期,一千年的像法時期,接著下來的是一萬年的末法時期。末法時期「魔強法弱」、「眾生福薄難調制,去聖遠兮邪見生」,為了佛法永續,遂有房山石經的開雕,以及三階教的創立。
此後末法思想一直是佛教發展的緊箍咒,歷代許多的佛教僧俗不斷的自我暗示,成為佛教發展每況愈下時的最佳辯解。本文從佛教傳入中土後二千年的轉折點上,探討在末法思想影響下,以歷史學的角度看漢傳佛教在未來二千年的發展。研究方法是以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所揭示的「三法印」為主,特別是「諸行無常」之法印。
印順導師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認為:
所研究的佛法,不但是空有、理事、心性,應該是佛教所有的一切–教、理、行、果」。「所研究的佛法,是佛教的一切內容,作為能研究的方法的佛法,是佛法的根本法則,普遍法則──也可說是最高法則。
此即緣起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法的自覺自證,是超時空的,泯絕戲論的(一實相印)。但為了化度眾生,宣說而成為語句(法),成為制度(律),就是時空中的存在。呈現於一定時空中的一切法與律,是緣起的,沒有不契合於三法印的。
在「三法印」對佛法研究的運用方面,在「諸行無常」法則中,導師提到:一、諸行無常:佛法在不斷的演變中,世間無一成不變的制度與現象,如釋尊最初只度五比丘,一切簡單,後來出家信眾多,組織、戒律也就一天天嚴密起來。佛法初傳諸中國,起先還依根本戒律共住,後因政治、社會等因素干擾,遂有官寺、叢林、子孫廟等不如法的組合,與因時因地的清規、公約、祖訓、師說,佛法在世間,不能不受此無常法則的支配。二 、無常是生滅:生是緣起的生,不是因中有果而生,無果而生。我們應用諸行無常的無性緣生,去研究理解佛法中的某一宗派、思想、行法、制度、與事件發生。世間的自生、它生、共生、無因生邪見均不能說明佛法產生的本質,如無著的唯識學的成立,就須用此法則來看。此外,滅不是沒有、斷滅,是因緣和合中的一種現象,與生是同樣存在。故研究佛學,對學派、思想與制度的衰滅廢棄,都因一一研究它的因緣,及影響日後思想制度生滅的因緣。
貳、從《雜阿含經》906經看正法的沒落
在南、北傳佛教的律藏中,有許多關於「女性出家,正法少住五百年」或「正法唯住五百年」的記載,基於在家人立場,本文不討論此議題。《雜阿含經》有好幾篇關於正法沒落的分析如第640經、906經、1258經等。茲以906經探討佛陀對於正法沒落原因的教誨。本經開始由摩訶迦葉提問與佛陀回答:
世尊!何因何緣,世尊先為諸聲聞少制戒時,多有比丘心樂習學;今多為聲聞制戒,而諸比丘少樂習學?
佛言:「如是,迦葉!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眾生善法退減故,大師為諸聲聞多制禁戒,少樂習學。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滅。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
從佛陀的回答中可以分析正法沒落的原因有:一、五濁惡世眾生因時代變遷,逐漸失去對善法的信心; 二、聲聞比丘不願持守戒律;三、相似佛法出現,正法被取代;四、如來正法不為地、水、火、風界所壞,而是被惡眾生出世,胡作非為所壞。五、惡眾生混淆視聽,顛倒黑白,將正法、律說成邪法、律,將邪法、律說成正法、律。佛陀接著說:
迦葉!有五因緣能令如來正法沈沒。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已,然復依猗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歎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而依止住。是名,迦葉!五因緣故,如來正法於此沈沒。
從上經文分析正法沒落的原因有:一、不尊重佛,也不虛心的供養佛;二、不尊重佛,也不虛心的供養佛,卻依靠佛的德行而過舒適的生活;三、不尊重正法,也不虛心的供養,卻打著正法的口號而過舒適的生活;四、不尊重戒(學處),也不虛心的供養,卻打著戒律的口號而過舒適的生活;五、對於佛陀所稱讚的各種善法的教導,不尊重,也不虛心的供養,卻打著善法的口號而過舒適的生活。 與此段經文相對應的,為南傳《相應部‧因緣篇》第五「像法」,其經文如下:
迦葉!於此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不尊重師、住不隨順,不尊重法、住不隨順,不尊重僧伽、住不隨順,不尊重學、住不隨順,不尊重定、住不隨順。迦葉!此等之五退法,為正法之混亂與滅。
南傳《相應部》分析正法沒落的原因為:不尊重大師(佛)、法、僧、學(戒)、定(禪定),《雜阿含經》906經的差異僅在不尊重定(禪定)上。
906經謂:「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漢傳佛教所謂「正法、像法、末法」三期直線論中的「像法」,指的就是「相似佛法」,相似佛法的出現是正法將毀滅的徵兆,當相似佛法出世間完全取代正法時,(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才消滅,正法的消滅並非像超載的船隻直接沈沒大海,而是逐漸消滅的。(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滅)。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則明言,唯有依能行正法的有情相續,正法才能住世:
行法者亦有二種:一持教法,二持正法。持教法者謂讀誦解說素怛纜等,持正法者謂能修證無漏聖道。若持教者相續不滅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證者相續不滅能令勝義正法久住,彼若滅時正法則滅。故契經說我之正法不依牆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續而住。
有兩種方法屬於行正法的有情相續,一是通達經義且為人宣說的持教法者,二是能修證無漏聖道者,並未說明正法五百年或千前的期限,所以南傳佛教以教法、修行、證果三角度,認為「正法住世五千年」。在第一個千年可以證悟「四無礙解智」,第二個千年可以證得「六(神)通阿拉漢(阿羅漢)」,第三個千年可以證得「三明阿拉漢」,可得宿世隨念明(宿命明)、死生智證明(天眼明)、漏盡明。第四個千年可以證得「純觀阿拉漢」,此時若精進修行,只能斷除煩惱,不能得到神通。第四個千年可以證得「三果阿拉漢」,此時若精進修行,已不能斷除煩惱,只能證得初果、二果或三果的果位。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同時亦記載:
佛涅槃時以法付囑二部弟子: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勿謂今由在家弟子,不能給施諸出家人,令乏短故正法滅沒,但由仁等出家弟子無正行,故令正法滅。
在家弟子相續佛法並不能使正法滅盡,令正法滅盡的是出家弟子無正行,故在家弟子不應妄自菲薄,出家弟子亦應自我警惕。
參、印順導師對於古代印度法難的分析
印順導師在《印度之佛教》與《佛教史地考論》中,對於古代北印度及中印度的法難,有很詳細的研究。
印順導師在《印度之佛教》中,分析印度熏迦王朝發生在中印的法難,其內在原因是:
然自迦王御世,佛教勃興而淳源漸失;彼婆羅門以之而衰蔽者,佛徒則蹈其覆轍矣!部執競興,失和樂一味之風,動輒爭持數年而不決。是非雜以感情,如說一切有者以大天為三逆極惡,大眾者亦於持律耶舍有微詞,此皆自誣自輕以自害也。化外之要求亟而「論藏」興,論興而空談盛。其極也,務深玄不務實際,哲理之思辨日深,化世之實效日尠。至若「雜藏」興而情偽起,「咒藏」興而神秘熾,每異佛世之舊。
在迦膩色迦王去世後,佛教部上婆羅門教衰弱的後塵,部派之間的競爭與法諍,攻擊或不滿其他部派的主張或做法,論師流於空談而不務實,失去教化世俗的功能,「雜藏」興而偽法起,「咒藏」興而神祕盛行,這些都是不同於佛陀在世時的。另外則是廣泛的供養,造下的惡果:
而廣致利養,僧流浮雜,則其致命之傷也。……朝野之信施既盛,必有為衣食而出家者,賊住比丘,濫入佛門,事應有之。無淡泊篤實之行,以廣致利養為能,有唱「由福故得聖道」者,有尊「福德上座」者。僧物充積而國敝民艱;淨人為之役,僧侶則空談而享其成。處國難之運,敵教者又播弄其間,毀寺戮僧以掠其金寶府蓄,蓋亦難以倖免矣。昔釋尊垂訓,以廣致利養為正法衰頹之緣,而後世佛徒,卒以此召禍也。
印順導師在《佛教史地考論》中,認為佛教後出的經典,經常保存著許多重要史實:
經典中還保存許多史實,一般認經典為出於佛口親說,所以許多事實都成為預言。如從史的觀點去考察,即能明白看出經典的時代性。不但佛教的思想演進,可以明了他的源流遞演。而許多事實,即編集者與當時當地的佛教情況,社會環境,種種制度、傳說,常會或多或少,或正或反,有意無意的編集進去。
印順導師透過《阿育王經》、《佛使比丘迦旃延說法沒盡偈經》及同本異譯的《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等,分析三王「破壞塔寺,殺害眾僧」、「三惡王毀滅佛法,殺害一切;欲向東方」等事,認為這是先後入侵印度的希臘人、塞族人、波羅婆人毀滅佛法之事,這是古代印度法難外在原因。 後代經典的編輯者,在有意無意間,將這些史實編入,並以佛陀親口所說的預言方式呈現。
印順導師對於中印之法難影響的論點,很值得現代人深思:
釋尊制戒攝僧,和合則集群力,清淨則除邪雜,以是正法住千年,不以人去而法滅。經、律舊傳此說,遙指千年之長時,本以稱譽聖教也。自教難勃興,古人即興千年法滅之感,可謂「言同心異」矣。或說五百,或說千年,法滅之時、地、因緣,一一預記以相警。如《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等,其思想彌漫於教界。法滅有期,一若命定而無可移易。雄健之風,蕩焉無存,易之以頹喪;哀莫大於心死…。佛弟子自視甚高,淡泊自足,隨方遊化,無需乎政力之助,亦不忍政力之縛。……教難而後,佛弟子感自力之不足,而佛法乃轉以付囑王公大臣。僧團之清淨,佛法之流布,一一渴望外力為之助,一若非如此不足以倖存者。……教難而後,護法之思想日盛,而出於卑顏之求。其極也,聖教之住世,生死之解脫,悉有賴於天神或聖賢之助力。他力思想之發展,一反於佛教之舊。
「正法住千年」本來是稱譽佛教能傳播久遠的用語,對於初創的宗教團體而言,這是句祝福的話,如同世人祝福年長者「長命百歲」樣。未料後來因法難發生,佛教遭受到嚴重的破壞,而正法興千年而法滅之說,使得「正法住千年」反而變成一語成讖的詛咒,被編輯到相關的經典中。
印順導師歸納《蓮華面經》、《大悲經》、《大威德陀羅尼經》、《大毗婆沙論》等末法前經典,對於比丘的墮落的情形略舉於下:一、捨經法而樂受雜說:這造成了彼此相諍,師弟相謗的惡現象。二、厭靜默而樂憒鬧:雖然在憒鬧中建立許多寺院,而寺院家庭化。三、飽食終日,言不及義。四、廣蓄眷屬。五、窮逼出家。六、鬥諍怨恨。七、邪命自活:出家眾量多而質劣,漸漸的失去信眾的信仰。八、瞋惡持戒者。 若僧團在正法或像法時期就已亂象叢生,與今日所見並不遑多讓,依此觀點則「正法、像法、末法」三期論是可以斟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