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駐校藝術家 記錄文山四季
本書作者李賢文受邀於政大藝文中心藝術總監黃巧慧女士,以一位駐校藝術家的身分,水墨寫生創作、文字反省記錄2013年文山木柵一帶四序遷流的人間景象。如以早春時節,枝頭上的﹝窈窕杏花﹞,道盡了冬去春來的無限生機;以茶田休耕,做為綠肥的黃色﹝魯冰花田﹞,感恩其一開一謝的犧牲,不僅滋潤大地,成就了茶葉的生命與芳香,更見證天地萬物所擁有的尊貴與自信。
仲夏時期,貓空壺穴上那沁人心脾的隱瀑,讓畫家不禁有﹝泉自奔忙,月自遲﹞的感嘆,渴望在音浪的苦迫中,活出如月的寬柔。﹝指南山下﹞一作,畫家以層疊式高遠的宏偉氣勢,又帶點深遠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豐富構圖,從視覺焦點的紅磚色政大藝文中心為起點,垂直往上逐步畫出盤旋的山路,雲霧繚繞的山巒,還有遠景極目之處的指南宮。下方前景中,景美溪畔那三三兩兩即將畢業的莘莘學子,畫家對他們的期許是,不在於未來的壯志、金錢與遠方,而是在於眼前的創造、想像與實踐。整幅畫作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深意。
思維變與不變 繪下時空交集
本書不僅僅是記錄時序表面的殊相變化,更追求永恆不變的堅固內在,藉由思維「變」與「不變」的界限,並以畫作探討「時間」與「空間」的交集。如﹝貓空百年茶事﹞一畫中,畫家以貓空為腹地,畫出了「過去」與「現在」,「美好」交織著「善意」的半寫生、半記憶的﹝貓空百年茶事﹞一畫。畫面中,觀畫者可隨著空中飛翔的大冠鷲,俯視現今採茶的茶婦,還有茶事方歇後,種植耕穫魯冰花束的農友;山間小徑以傘代杖的遊山行人;樟樹步道邊的「張迺妙茶師紀念館」的茶亭處;山深之處金頂輝煌的指南宮。而畫面遠望的左側,煙塵益重,101大樓浮城般隆起。
就在一片田疇茶事紅綠交雜中,畫心正中突兀地出現黑白筆墨的田畝。田中央有犁田的水牛及農人,彎身插秧及挑肥的農人。這黑白畫面正是半世紀前,政大美籍教授朗豪華鏡頭下的「木柵」。黑白間隔了彩色,畫中的人事與山水,幾乎可以無障礙地融為一體,然而,木柵文山的美好,就這樣藉由畫筆打破時空的隔閡,瞬間凝固在這畫面的永恆中。
在走入文山的四季中,畫家意外走出了固定執著的視野,還給水墨一次詮釋當代都會城鄉的契機。
作者簡介:
李賢文
• 1947 生於臺北市。
• 1964 師大附中寫生會創始會員,並擔任首任會長。
• 1971 創辦《雄獅美術》月刊。
• 1973 遊學法國,期間與海外學人廣泛交流。
• 1975 自法返臺,主持《雄獅美術》編務。
• 1996 《雄獅美術》停刊,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 2004 與盧廷清、鄭治桂在臺北福華沙龍聯合舉行「群玉山頭」畫展,並出版《群玉山頭》一書。
• 2011 應臺北藝境畫廊之邀,與張光賓老師舉行「蒼樸‧清曠‧筆墨情」雙人展。
• 2012 應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之邀,舉行「人間清曠」水墨個展,並出版《人間清曠》一書。
• 2013 《人間清曠》榮獲第37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
• 2013 出版《美的軌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夢∣雄獅美術四十二年記》
• 2014應政大藝文中心之邀,舉行「文山春秋/李賢文水墨浮世流光展」,並出版《文山春秋──水墨浮世流光》一書。
章節試閱
泉自奔忙月自遲
文‧圖/李賢文
在喧囂世聲中,如何聆聽寂靜?不只考驗一顆焦燥的心,更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偶然走進午後的咖啡館,人群坐落隨意,卻不聞半聲人語;只見人人手中滑動手機、平板電腦,彼此相對,卻默然無語的留白空間,已是人間尋常風景。
當人們狂熱在網上,尋求虛擬的對應與熱情,卻對身旁事物,視而不察時,我們就逐漸失去能聽的耳,能看的眼和能感受的心。
在排山倒海的資訊海裡,頭出頭沒,幾無喘息。在戰鼓喧天的議題擂台上,人人化身為不能投票的選民,只能按「讚」,無力涉入,遑論作主。
行走在街頭,宅居在深巷,日夜不息的潮聲奔騰,群情激湍。我們知道世界時刻分秒的動態情勢,卻對自己內心世界一無所知。看見全世界,看不見自己;聽到全世界,聽不見內心。
五六月之交,雨水尚足,木柵文山區綠意蔥蘢,在友人指引下,從壺穴上溯到溪瀑之上。文山,俗稱「貓空」,意指壺穴地區,有岩石深穴,因溪流日夕浸蝕,形成凹凸不平之勢,故如閩南語中的「貓貓空空」而得名。貓空壺穴有隱泉蔽於深山林木間,小心攀爬,可以溯及泉水盡處的源頭。當日順溪而下,泉聲淙淙,鳥鳴參差,雖值溽暑,卻清涼不減。瀑布高點,站著一位外籍男子,俯身察看。不論居高臨下,或由下仰視,這小小的山壁,因泉水飛瀑,而益發清涼。
行走貓空隱泉,忽有感:二年前在臺北故宮書法展中,看到一句「泉自奔忙月自遲」之草書條幅,當時讀來就覺心怡。今日觀泉聽瀑,更是別有會意。泉水日夜流逝,宛若奔忙不歇,而樹杪高懸的弦月,卻狀似寂寂,無競無爭。
畫面上,以青綠為底,橫斜歧出的雜樹枝幹,左右穿越畫心中的奔泉。流動泉水滑過猙獰岩壁,間雜飛白墨線,狀其聲勢。大片岩面上,浮萍似綴點落葉成趣。在飛瀑、雜葉、枝椏反覆跳躍的顏色與線條中,忽見一彎弦月,緩慢升起,反襯出另一種寧靜之美。
聆聽寂靜,不是漠然無感;
聆聽天地,才能有感有覺。
人世荒涼,眾聲喧嘩。如何在音浪的苦迫中,活出如月的寬柔;如何以耳代口,以手代心,真實懇切地努力體會生活中,每一件或大或小的經驗與甘苦。城郊文山貓空隱瀑,或許說出了答案。
泉自奔忙月自遲
文‧圖/李賢文
在喧囂世聲中,如何聆聽寂靜?不只考驗一顆焦燥的心,更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偶然走進午後的咖啡館,人群坐落隨意,卻不聞半聲人語;只見人人手中滑動手機、平板電腦,彼此相對,卻默然無語的留白空間,已是人間尋常風景。
當人們狂熱在網上,尋求虛擬的對應與熱情,卻對身旁事物,視而不察時,我們就逐漸失去能聽的耳,能看的眼和能感受的心。
在排山倒海的資訊海裡,頭出頭沒,幾無喘息。在戰鼓喧天的議題擂台上,人人化身為不能投票的選民,只能按「讚」,無力涉入,遑論作主。
行走在街頭,宅居...
作者序
自序:水墨浮世流光
文/李賢文
一年伊始,又是一年新的啟端。我們儀式性的添置新的行事曆,在一年的計畫欄裡,滿滿地勾畫出一條通向看不到的豐盛大道。曾幾何時,深居世塵中的人,不再從日出的早晚、星辰的明滅、花葉的開落、氣溫的高低、晴雨的變化……等一切大自然的心跳與鳴奏,去感受季節的更迭。
於是,光陰制式化為不間斷的計畫與日程,成功屬於世間可以換算的尺度與籌碼,當春天開始於跨年晚會之後的疲憊裡,春天已遺忘在一枝細草的初綠中。
二○一三年,因緣際會,承政大藝文中心總監黃巧慧女士建議,有了為期一年、以政大及周邊文山木柵區為水墨寫生創作的企劃。我遂以水墨記錄了文山春夏秋冬四季的光陰畫帖。此一構想,直接衝擊了我對時間的感受,也間接地轉換了某些固定的觀察觀點。換言之,過往視而不見的都會經驗,此時必須從繪畫的構圖、取鏡、思考、重組中,再突顯。透過這樣一個視覺的揀選,忽然,一瞬之間,風塵僕僕的大街小巷,不斷出現有趣的角落,車水馬龍的雜亂市集,偶然雨後,也有朦朧詩意的精彩。登臨臺北市郊的一些高不過百多公尺的山頭,居然就有小天下的微妙享受;捷運各線的每個終站,幾乎都是活潑明亮的市郊小桃源。無須刻意計畫、特別安排,只要一雙好走的鞋、簡單的畫具、一罐水,我幾乎可以竟日流連在古詩的畫境裡。
並非世界改變,而是看世界的角度改變。
為了一年的四季全局全景,觀測描寫文山木柵區,幸運的我,才意外地飽賞了文山杏花開滿的明媚春光。在春茶採收過後,大批作為綠肥的魯冰花田陸續上場。之後盛大狂熱的仲夏,貓空壺穴上的隱瀑,沁人心脾,一洗鬱結。驪歌聲中,莘莘學子在政大校園裡的身影,又是光陰筆記中一頁輝煌。暑往寒來,時序入秋,對文山的觀繪,也漸次沉澱安靜下來,在表面的殊相變化中,是否有永恆不變的堅固內在?於是思維「變」與「不變」的界限,探索「時間」與「空間」的交集。
值此之時,一張年幼時期,家族出遊指南宮的黑白老照片,觸動了時空劇場的創作思考。當相同空間裡有不同時間因素,穿插交集,是否更接近感知中的存在與真實?佇立在指南宮前的我,眼前青綠山水是真,而腦海中幼時倚立在父母身畔的我也是真,二者間,並無矛盾,甚至,充滿對映的心情。往日記憶與眼前之景,密合無隙,恍如重複曝光的底片,層層影像,交疊著時間流過的痕跡,美好而深刻。
老照片興發了光陰的對話,而登貓空、搭纜車,又展現了覓尋視點的契機。不同的高度,帶來不同的視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全新的視界。從小出生成長迄今的臺北之城,此時竟昂然清新,一天一頁,翻出美麗的新畫面。
在歲末,我以政大校內地標建築,作為收尾之作,包括四維堂、社科院、水岸電梯、濟賢橋、楓香步道與景美溪,適時為政大在臺復校六十週年慶繪製政大六景。
感謝天地有情,感恩四時有序。在走入文山的四季中,也意外地走出了固定執著的視野,還給水墨一次詮釋當代都會城鄉的契機。
世界並沒有改變,而是觀看世界的角度改變了。
自序:水墨浮世流光
文/李賢文
一年伊始,又是一年新的啟端。我們儀式性的添置新的行事曆,在一年的計畫欄裡,滿滿地勾畫出一條通向看不到的豐盛大道。曾幾何時,深居世塵中的人,不再從日出的早晚、星辰的明滅、花葉的開落、氣溫的高低、晴雨的變化……等一切大自然的心跳與鳴奏,去感受季節的更迭。
於是,光陰制式化為不間斷的計畫與日程,成功屬於世間可以換算的尺度與籌碼,當春天開始於跨年晚會之後的疲憊裡,春天已遺忘在一枝細草的初綠中。
二○一三年,因緣際會,承政大藝文中心總監黃巧慧女士建議,有了為期一年、以政大及周...
目錄
自序 水墨浮世流光/李賢文
一 文山早春
二 山外步花
三 一開一謝間──魯冰花田
四 泉自奔忙月自遲
五 驪歌響起
六 貓空百年茶事
七 看見臺北——由貓纜俯瞰臺北城
八 近觀中的靜觀——政大六景
九 浮生──走過一甲子
自序 水墨浮世流光/李賢文
一 文山早春
二 山外步花
三 一開一謝間──魯冰花田
四 泉自奔忙月自遲
五 驪歌響起
六 貓空百年茶事
七 看見臺北——由貓纜俯瞰臺北城
八 近觀中的靜觀——政大六景
九 浮生──走過一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