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3 項符合
文山春秋:水墨浮世流光的圖書 |
文山春秋──水墨浮世流光 作者:李賢文 出版社: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3-13 語言:繁體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二手書 |
$ 80 |
TAAZE 讀冊生活 |
二手中文書 |
$ 158 |
TAAZE 讀冊生活 |
中文書 |
$ 158 |
iRead灰熊愛讀書 |
美術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作者簡介
李賢文
• 1947 生於臺北市。
• 1964 師大附中寫生會創始會員,並擔任首任會長。
• 1971 創辦《雄獅美術》月刊。
• 1973 遊學法國,期間與海外學人廣泛交流。
• 1975 自法返臺,主持《雄獅美術》編務。
• 1996 《雄獅美術》停刊,遷居中壢,以書畫自修。
• 2004 與盧廷清、鄭治桂在臺北福華沙龍聯合舉行「群玉山頭」畫展,並出版《群玉山頭》一書。
• 2011 應臺北藝境畫廊之邀,與張光賓老師舉行「蒼樸‧清曠‧筆墨情」雙人展。
• 2012 應中央大學藝文中心之邀,舉行「人間清曠」水墨個展,並出版《人間清曠》一書。
• 2013 《人間清曠》榮獲第37屆金鼎獎──最佳非文學圖書獎。
• 2013 出版《美的軌跡──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夢∣雄獅美術四十二年記》
• 2014應政大藝文中心之邀,舉行「文山春秋/李賢文水墨浮世流光展」,並出版《文山春秋──水墨浮世流光》一書。
自序 水墨浮世流光/李賢文
一 文山早春
二 山外步花
三 一開一謝間──魯冰花田
四 泉自奔忙月自遲
五 驪歌響起
六 貓空百年茶事
七 看見臺北——由貓纜俯瞰臺北城
八 近觀中的靜觀——政大六景
九 浮生──走過一甲子
自序
水墨浮世流光 李賢文
一年伊始,又是一年新的啟端。我們儀式性的添置新的行事曆,在一年的計畫欄裡,滿滿地勾畫出一條通向看不到的豐盛大道。曾幾何時,深居世塵中的人,不再從日出的早晚、星辰的明滅、花葉的開落、氣溫的高低、晴雨的變化……等一切大自然的心跳與鳴奏,去感受季節的更迭。
於是,光陰制式化為不間斷的計畫與日程,成功屬於世間可以換算的尺度與籌碼,當春天開始於跨年晚會之後的疲憊裡,春天已遺忘在一枝細草的初綠中。
二○一三年,因緣際會,承政大藝文中心總監黃巧慧女士建議,有了為期一年、以政大及周邊文山木柵區為水墨寫生創作的企劃。我遂以水墨記錄了文山春夏秋冬四季的光陰畫帖。此一構想,直接衝擊了我對時間的感受,也間接地轉換了某些固定的觀察觀點。換言之,過往視而不見的都會經驗,此時必須從繪畫的構圖、取鏡、思考、重組中,再突顯。透過這樣一個視覺的揀選,忽然,一瞬之間,風塵僕僕的大街小巷,不斷出現有趣的角落,車水馬龍的雜亂市集,偶然雨後,也有朦朧詩意的精彩。登臨臺北市郊的一些高不過百多公尺的山頭,居然就有小天下的微妙享受;捷運各線的每個終站,幾乎都是活潑明亮的市郊小桃源。無須刻意計畫、特別安排,只要一雙好走的鞋、簡單的畫具、一罐水,我幾乎可以竟日流連在古詩的畫境裡。
並非世界改變,而是看世界的角度改變。
為了一年的四季全局全景,觀測描寫文山木柵區,幸運的我,才意外地飽賞了文山杏花開滿的明媚春光。在春茶採收過後,大批作為綠肥的魯冰花田陸續上場。之後盛大狂熱的仲夏,貓空壺穴上的隱瀑,沁人心脾,一洗鬱結。驪歌聲中,莘莘學子在政大校園裡的身影,又是光陰筆記中一頁輝煌。暑往寒來,時序入秋,對文山的觀繪,也漸次沉澱安靜下來,在表面的殊相變化中,是否有永恆不變的堅固內在?於是思維「變」與「不變」的界限,探索「時間」與「空間」的交集。
值此之時,一張年幼時期,家族出遊指南宮的黑白老照片,觸動了時空劇場的創作思考。當相同空間裡有不同時間因素,穿插交集,是否更接近感知中的存在與真實?佇立在指南宮前的我,眼前青綠山水是真,而腦海中幼時倚立在父母身畔的我也是真,二者間,並無矛盾,甚至,充滿對映的心情。往日記憶與眼前之景,密合無隙,恍如重複曝光的底片,層層影像,交疊著時間流過的痕跡,美好而深刻。
老照片興發了光陰的對話,而登貓空、搭纜車,又展現了覓尋視點的契機。不同的高度,帶來不同的視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全新的視界。從小出生成長迄今的臺北之城,此時竟昂然清新,一天一頁,翻出美麗的新畫面。
在歲末,我以政大校內地標建築,作為收尾之作,包括四維堂、社科院、水岸電梯、濟賢橋、楓香步道與景美溪,適時為政大在臺復校六十週年慶繪製政大六景。
感謝天地有情,感恩四時有序。在走入文山的四季中,也意外地走出了固定執著的視野,還給水墨一次詮釋當代都會城鄉的契機。
世界並沒有改變,而是觀看世界的角度改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