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20年申請休假,毫不猶豫地計畫著要利用休假期間,寫一本如何操作Q方法論的「手冊」。結果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我自取得博士學位之後的心願。但是是否需要寫序,卻讓我猶豫了好一陣子,最後決定坦白從寬,剖白我學習Q方法論的歷程。
1992年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就曾經思考未來學術發展的自我定位,Q方法論是主要選項之一。初任教職展開研究,運用Q方法論探討政治與行政議題曾是我學術研究的重點。隨著各項研究議題的陸續開展,Q方法論卻逐漸移到書桌角落,被各式各樣的其他文獻淹沒。雖然偶爾翻出,但是運用Q方法論的研究未能持之以恆,更別說能夠靜下心來,深入探索Q方法論的堂奧。多年來,我充其量只能算約略熟悉如何操作Q方法的使用者罷了。
從2000年開始指導碩士學生運用Q方法論撰寫論文;2003年起,我斷斷續續地在碩、博士班開設「Q方法論專題」的課程,直到這幾年才於每學年常態性開設。這些年指導Q方法論碩士論文和Q方法論的教學經驗,我發現初學者往往受限一些操作層面議題而裹足不前,甚至將分析軟體如何操作視為畏途。因此本書初始想法,只是要寫一份Q方法論初學者可以按圖索驥的操作手冊。然隨著寫作的開展,閱讀更多原始文獻,原先一些方法論不清楚的疑點逐漸開朗,獲得學習的滿足感;另一方面也感受到若沒有探討Q方法論的原理,充其量不過是Q方法或是Q技術而已,對於引介Q方法論的助益不夠全面。
簡單來說,Q方法論是研究「主體性」的科學,也就是如何「發現」個人主觀性意見、態度和觀點的一套方法論。為了兼顧方法論、研究方法和操作實例,本書分成三篇十章,分別介紹Q方法論的發展與理論、Q方法的操作,以及運用Q方法論的特殊研究案例,希望能夠較完整地呈現Q方法論的內涵。必須說明的是,本書偏重在Q方法論的操作(第二篇、第三篇),關於方法論層次議題的探討(第一篇)相對簡略。一方面是仍然不敢自稱是Q方法論學者,關於方法論層次議題,閱讀愈深入,愈覺得心虛;另一方面是希望引發讀者使用Q方法論的興趣,又不希望讀者困於方法論層次而裹足不前,因此將討論重心放在Q方法論研究方法的操作。
Q方法論號稱「主體性科學」,長期以來仍然是被學術界邊緣化的方法論。
0A書名頁+序.indd 11 2023/3/16 下午 01:46:30本書嘗試較完整地介紹Q方法論,目的從來不是認為Q方法論可以(或是應該)取代以「理論-操作化-測驗」的演繹途徑為核心的主流方法論。實際上,兩者推理途徑不同,適用不同的研究議題。本書目的是希望引發讀者對於Q方法論的認識和興趣,進而可以有更多學者願意嘗試運用Q方法論在實際的研究議題上。
這本Q方法論的書總算完成了,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引領我進入Q方法論的Steven R. Brown教授,他的包容和指導,讓學生們如沐春風;他的長期耕耘,更使Q方法論得以日益茁壯、成長。特別感謝Brown教授願意親自為本書寫序,彌足珍貴。猶記得在我獲得博士學位前的最後一個學期,Brown教授讓兩、三位同學到他家,在戶外陽台上,配著紅酒和起司,娓娓道來Q方法論的林林總總,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學習經驗;後來有兩次參加Q方法論研討會的機會,他帶著我一路散步聊天,記憶猶新。
感謝目前在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就讀博士班的陳揚中同學,他是我指導的碩士生,論文運用Q方法論探討「官僚病態行為」,是國內目前為止唯一一篇「單一個案」研究。揚中正在專心撰寫博士論文的繁忙階段,能夠抽空幫我看過初稿,而且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期許他在Q方法論方面能夠青出於藍。另外,感謝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陳文學老師,他是我回國任教的第一屆大學部學生,現在是我的同事。我們的研究室在同一樓層,每當我寫作遭遇障礙,遲遲無法下筆之際,他三不五時陪我放空,並且交換研究心得,總能讓我重新回到電腦前面,敲下突破障礙的幾句話。另外,還要感謝歷年修讀「Q方法論專題」的同學,為了回答他們在課堂上提出的疑問,是督促我更全面探索Q方法論的動機。
一年半沒有例假日、朝九晚五的寫作期間,感謝妻子裘莉全心全力的支持與督促。從博士班到現在,她一直無怨無悔的付出,讓我毫無後顧之憂,專心於教學、服務和學術研究。謹以此書獻給我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