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中國是世界古文明國家之一,悠久的歷史、遼闊的土地和豐饒的物產,以及不同民族多樣的文人景觀,交織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也留下了無數的珍貴資產。其中最令人目眩神馳的各種古文物,不但早已在人類藝術史上大放異彩,它們所蘊涵的先民智慧,更是令人贊歎不已;睹之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歷史情懷?
然而隨著社會型態與生活方式的急遽變遷,國人卻已逐漸忘卻先民締造的優雅文化。是由於時空的阻隔?還是由於無從認識、了解而產生的漠視與輕視呢?經過不斷的思索,我們終於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從沒有人配合著現代人的環境與生活,以淺明易解的方式,正確而完整地把中華文化的精髓傳達給廣大的群眾。也鮮有人告訴我們只要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藝術,任何人都具有感受美的天賦,都能培養出品賞藝術的能力,就像先民一樣,以平凡素樸的心,自然就能渾然天成的創造出精巧無比的藝術品,也能無礙的享受藝術所帶來的喜悅。雖說藝術並非生存所必須,然而,少了它,整個歷史文化將呈現一片死寂與空白,個人生活也將因之單調無趣。基於此,身為炎黃子孫且從事文化工作的我們,自應責無旁貸的負起這傳承歷史與美化人生的文化使命。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從時代洪爐中所淬鍊出的人,要有建設時代、開創新局的抱負;從社會的賜與中成長茁壯的人,當具關懷文化、回饋人群的心願。因此,我們精心策畫了「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結合了海內外古文物方面最權威的專家共同撰寫,除了幫助讀者培養品賞古文物的素養,增加精緻生活的素質外,也提供文物收藏者作為鑑別參考之用,當然,這更是展現中國人高深智慧與追求真、善、美的一大創舉。
做為一個文化機構,幼獅公司的一貫目標即是「以服務散播書香,以書香美化社會」。我們衷心希望這套「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能為現代人開啟一扇認識歷史的大門,引領讀者步入泱泱華夏的文化殿堂。
【序】
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史前至五代階段的陶瓷有重要意義。一萬多年前,我們的祖先發明了製陶術,結束了漫長的舊石器時代生活,翻開了新石器時代的歷史篇章。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各個新石器文化氏族的人們,製作了大量陶器生活用具。不斷地改善著生活方式,豐富著生活內容。陶刀、陶鐮、鋾紡輪、陶網墜等生產工具,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加速了歷史的發展進程。陶器發明到進入金屬時代的幾千年,超過舊石器時代上百萬年的發展歷程。各類精美的陶器表現出中華民族祖先高度的智慧、藝術愛好和精神境界。進入金屬時代以後,陶器製作仍然在繼續發展。戰國時代發明了釉陶,美麗的低溫釉使陶器絢麗多彩。到唐代,著名的三彩釉陶,形象地再現了大唐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中外交流等各個方面的欣欣向榮的景象。時至今日,陶器仍然在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發揮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被稱為瓷器的祖國。在商朝後期發明了原始青瓷,戰國後期開始出現黑瓷。漢代,浙江、江蘇等南方地區陸續出現水準高低不齊的製瓷作坊。大約在東漢後期,瓷器擺脫原始狀態,進入早期瓷器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工藝取得了許多新成就,南方的青瓷和黑瓷不但生產地域擴大,而且藝術水準很高。北方建立了自己的瓷窯體系,發明了白瓷。中國瓷器生產布局更加合理,高溫釉上彩、高溫釉下彩開始出現。瓷器在造型、胎釉和裝飾上體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工藝風格。隋唐五代,瓷器生產進入繁榮時期,以州命名的各大瓷窯體系競展風姿。南方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北方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體現了製瓷工藝的高度成就。瓷器已進入於以皇室為首的最高統治集團的生活圈子,和金銀珠寶一樣成為人們追求的高級奢侈品。越窯青瓷的精品被皇室稱為「祕色瓷」,邢窯白次上刻上皇帝御庫「大盈庫」的名字。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中國瓷器廣泛輸出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對世界瓷器工藝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史前至五代陶瓷是中國陶瓷史的前半部,其意義不同凡響。
本書是幼獅文化公司「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中的一本。《陶瓷 --宋、元、明、清》一本已由劉良佑教授完成並於一九九二年出版。我是在劉教授和幼獅文化公司的鼓勵下,按照上述系統完成的,寫作中吸收考古學的成果,對這個階段陶瓷鑑別也作了初步分析。由於本書篇幅限制極嚴,很多問題闡述不到,加上本人學識淺薄,錯誤之處一定很多,望各位專家學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