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貴湖(Guelph)入耶穌會,在聖路易大學(St. Louis University)取得英國文學碩士後,曾教書並主持堂區工作。目前在貴湖的依納爵靈修中心(Loyola House),指導避靜與依納爵神操。他也擅於繪畫與寫作,著有Entering Christ's Prayer(Ave Maria Press)。
文藝復興全盛期也產生了人文主義的文學文化(literary culture of humanism)。在1500 年代,鹿特丹的伊拉斯謨(Erasmus of Rotterdam)、多默•摩爾(ThomasMore)、若望•科利特(John Colet)、維夫斯(Juan Luis Vives)等人文主義學者將焦點從哲學和神學轉向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及語言。希臘和拉丁文學成為正統教育的基礎,因此能為年輕人日後在法律、醫學以及在教會內的生涯做好準備。然而我們應注意的是,有許多—雖然不是大多數—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像是多默•摩爾,都是平信徒,如:律師、商人、政府官員、大臣、公證人、醫生、教師。這現象本身就很新鮮:這是平信徒文化的開始,與聖職人員文化有了區別,而後者仍居主導地位。日後耶穌會大學以人文主義為教育的核心,著重研讀希臘文及拉丁文。
在依納爵的時代,最新最先進的大學就是1499 年由托利多(Toledo) 總主教希梅內斯(Francisco Jiménez de Cisneros, 1436-1517)創辦的亞卡拉大學(La Universidad Computense of Alcalá de Henares),著名的「多語聖經」(Polyglot Bible)就是在其後二十年內由這所大學產生,而希梅內斯總主教親自監督此書的出版。此書的舊約包括加勒底語(Chaldean)、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新約部分有希臘文和拉丁文,因此從這一部偉大的出版品中,可以看到將人文主義的研究方法應用在聖經的研究中,並回歸最初的根源。在稍早時,大約是1450 年代,著名的古騰堡聖經的拉丁聖經通俗本(Latin Vulgate)在德國的美茵茲(Mainz)出版。印刷機徹底改變了西方文明,從手抄文化轉為印刷文化,因此書籍不再那麼昂貴,也推廣了人們的閱讀能力,並改變了教育。
有些得天獨厚的婦女也從私人教育中受益。她們的角色開始轉化,會在亞卡拉(Alcalá)和沙拉曼卡(Salamanca)的大學擔任教職。伊莎貝拉一世(Isabella of Léon-Castile)就是一位極聰明且有管理長才的女性,她於1469 年與亞拉岡王儲菲迪南(Ferdinand of Aragon)結婚,使兩個分裂的王國最終得以聯合,而創造了現代國家西班牙。驅逐摩爾人(Moors)的幕後力量是伊莎貝拉而不是菲迪南。回教徒在711 年初次入侵西班牙,回教徒、猶太人和基督徒雖然有許多紛爭,仍然一起生活、工作了將近八百年,創造出一個富有、堅強的社會。
依納爵與亞卡拉和巴黎的宗教裁判所都有過不止一次衝突。1494 年,教宗歷山六世(Pope Alexander VI)賜給國王和王后「天主教君王」(Reyes Católicos)的頭銜,承認他們對宗教改革之功,並賜給他們特權和權力,改革西班牙各個天主教修會。這項改革任務交給了希梅內斯總主教,他於1506 年被任命為樞機和宗教裁判所長,因此他早在馬丁•路德在德國提出宗教改革的要求之前,就開始進行宗教改革。
佛羅倫斯共和國(Republic of Florence)的道明會修士吉羅拉莫•薩佛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 1452-1498)曾抨擊教廷的腐敗,並聲稱他預視到一個新天新地。1517年, 馬丁• 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在威登堡(Wittenberg)發表了具有挑戰性的神學論文。而在此時,另一位佛羅倫斯人,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 1469-1527)於1513 年左右正在寫作一本經世治國的顛覆性作品《君主論》(Del Principe)。另一位人文主義者、也一度做過方濟會修士的方濟各•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 1483-1553),在法國許多地方求學,包括兩年在巴黎大學,就在依納爵去法國之前不久。拉伯雷因寫作粗俗的諷刺文學《巨人傳》(Pantagruel and Gargantua)而著名,此書於1543 年遭教會列為禁書。
1485 年,也就是依納爵出生前六年,亞拉岡的凱薩琳(Katharine of Aragon)在埃納雷斯堡(Alcalá de Henares)希梅內斯總主教的宮庭出生。她是菲迪南和伊莎貝拉五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實際上是卡斯提公主而不是亞拉岡公主。1499 年她14 歲時,航行去英國,抵達英國三年後,她與威爾斯親王亞瑟結婚。兩人的結合是為了加強西班牙和英國的關係,這兩國並肩對抗逐漸強大的法國勢力。但兩人結婚才四個月,亞瑟親王就去世了。後來她又成為亞瑟王子弟弟的首任妻子,亞瑟王子於1509-1547 年為英國國王亨利八世。
凱薩琳也是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即日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她生了女兒瑪麗(Mary,她在1553-1558 年為英國第一位英國女王),但沒能生男孩來繼承王位。於是亨利想藉此解除他們的婚姻關係,但她不願合作。亨利聲稱他與凱薩琳的婚姻無效,因為教會法律要求,若是要娶兄弟的遺孀,必須得到教會的寬免,而他並未要求也未獲得寬免。凱薩琳認為她與亞瑟並未圓房,因為亞瑟有疾病且性無能(impotent)。如果並未圓房,雖然這婚姻曾在教堂舉行且獲得承認,技術上仍然並未完成(ratum sed non consummaum),可謂合法,但是無效,因此亨利並未要求寬免,好與凱薩琳有一個有效的婚姻。凱薩琳不願接受勸說,改變她的說法來配合亨利,好讓亨
依納爵的第一個轉化是在宮廷擔任侍臣,因此他接觸到談宮廷愛情的浪漫文學,這轉化了他的想像力。接下來就是擔任納瓦爾總督(Viceroy of Navarre)的侍衛,這對於一個有世俗野心的人,是很正常的事;這時他轉化為一位騎士。騎士的榮譽和忠誠,使他有一股愚勇,去悍衛納瓦爾首府邦布羅納(Pamplona)。一次在受了幾乎致命的重傷後,他逐漸經歷了信仰上的皈依,最後使他的人生軌道和方向大大改變。在這轉化過程中,他在茫萊撒成為一位悔改者,然後成為前往耶路撒冷的朝聖者,然後在多所大學讀書,最後他創立了一所修會:耶穌會。
既然本書不是以學術研究為目標,那麼不加註解似乎更好。因此我以附有評註的參考書目代替,好讓讀者能更深入、廣泛地探索依納爵生活過的世界。我的目標是強調他生命中的歷史和文化情境,以及大家在討論依納爵時往往忽略的一些事情,並糾正大家對依納爵常見的誤解。我也盡可能呈現依納爵的生活與他的《神操》的關聯(引用《神操》的部分是來自依納爵西班文自傳的英文譯本,為喬治• 剛斯所著〔George Ganss S.J., Institute of Jesuit Sources, St. Louis, 1992〕)。在《神操》中,依納爵讓他自己最深刻的皈依經驗得以適用於各種對象,邀請我們跟隨這個道路進入基督的心意。凡是有興趣了解,《神操》中有多少成分是出自依納爵自己的生活經驗的,或許會發現本書對他們很有助益。在每一章的最後,我也加上一些問題,可讓人反思自己的經驗(依納爵在《神操》中就經常鼓勵人這樣做),因此,讀者在研讀天主如何塑造並轉化依納爵時,或許會看清天主聖神在自己生命中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