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遼士自幼愛好文學,具有良好的文學趣味和修養。卡洛琳公主欣賞其歌劇才華,建議他將維吉爾歌頌羅馬人祖先的偉大史詩《艾涅亞斯記》改編為歌劇,而他亦十分喜愛維吉爾的詩歌,便以極大的熱情開始創作宏偉的史詩劇《特洛伊人》。
精心創作的五幕大歌劇完成後,最有條件上演的巴黎大歌劇院卻屬意華格納的《唐懷瑟》,白遼士不得已只好在規模小得多的抒情劇院上演經過壓縮的後三幕,劇名也改成《特洛伊人在迦太基》。而描寫特洛伊陷落的前二幕,則由作曲家改寫成一首〈序曲〉在幕前演奏,一直到他逝世後的1879年才以音樂會形式上演,名字也改成了《特洛伊的陷落》。而完整五幕形式的全劇,則一直等到1957年才由倫敦的柯芬園劇院上演,從而結束了《特洛伊人》近百年來備受冷落的傷心歷史──白遼士終於可以含笑九泉!
普賽爾寫過不少假面劇;但是,戲劇音樂貫穿始終、所謂歌劇形式的作品,卻只有《狄朵與艾涅亞斯》這一部。這是根據維吉爾的史詩《艾涅亞斯記》改編,為英國舞蹈大師喬賽亞斯‧普里斯特的女子寄宿學校所寫的作品。
《狄朵與艾涅亞斯》雖然簡短,有些角色尚缺完美,但普賽爾以其極具表現力的宣敘調、充滿靈感的固定低音、刻畫女巫的想像力等方面,充分顯示出他超時代的卓越才華。《狄朵與艾涅亞斯》不僅是普賽爾歌劇音樂的代表作,也是十七世紀歌劇史上最重要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