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序
我在大學教授「佛教概論」與「中國宗教」等課程已超過四十年,但這麼多年來一直很難找到合適的教材來介紹漢傳佛教。關於佛教和中國宗教,當然有一些很好的教科書。然而,大多數的佛教概述中,漢傳佛教只占很小一部分。同樣地,有關中國宗教的教科書分配給漢傳佛教的討論篇幅也很有限。此外,這些教科書專門探討漢傳佛教的章節往往著重其哲學和教義方面,這種偏好自然導致闡述的內容僅限於一些漢傳佛教傳統,其中禪宗占了大部分。這有兩個原因,其一與大眾文化有關,自1950年代以來,許多美國人已經熟悉日本禪。第二個原因是二手文獻較為豐富,二十世紀禪學研究居學術界首要之位長達數十年,因此出版了許多禪學的相關書籍。
要想全面了解漢傳佛教,必須了解這個宗教的其他方面。例如,有哪些佛經教導中國人認識這個宗教?人們信奉哪些佛教神祇?有哪些節日和儀式?在漢傳佛教大約兩千年的悠久歷史中,中外僧人都曾經在佛教的創造與發展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了解其中一些僧人的故事將會很有幫助。佛教原是外來宗教,和中國本土思想與宗教傳統之間如何相互影響?與皇權關係如何?對於家庭結構和性別角色有何影響?這些是最近學術研究處理的一些問題,這也是我的興趣。這些問題促使我動筆撰寫這本書。
我說找不到漢傳佛教的教科書,並不是指沒有這方面的著作。事實上,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有兩本書一直是學者的標準參考資料:許理和(Eric Z?rcher)的《佛教征服中國:佛教在中國中古早期的傳播和適應》(The Buddhist Conquest of China: The Spread and Adaptation of Buddhism in Early Medieval China)(1959),以及陳觀勝(Kenneth Chen)的《中國佛教通史》(Buddhism in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1964)。但是許理和的著作只關注佛教傳入中土最初五個世紀的發展,並未論及隋(581-618)、唐(618-907)時代這個新宗教的真正全盛期。陳觀勝雖然按年代先後順序介紹佛教歷史,上自佛教初傳,下至二十世紀,但是內容篇幅分配不均,對於宋代(960-1279)以後的佛教著墨較少。更嚴重的不足在於他和同時代的其他學者一樣,認為唐代之後佛教衰微,但這種觀點已經站不住腳了。由於這些原因,需要一本關於漢傳佛教的新教科書。此外,這兩本書皆已出版數十年,現在該是時候出一本適合大學生和一般讀者,而且包含更多新近研究資料的書了。
本書無意按照朝代順序編寫漢傳佛教的歷史,而是著重佛教在中國社會的鮮明特色與要點。教科書反映出編寫者對內容的取捨,所以不可能無所不包。本書兼用共時與歷時的研究方法,有幾章的論述採取歷時法,例如佛教傳入中國、現代漢傳佛教等章節,但是諸如主要經典、諸佛菩薩信仰、節日和儀式等其他章節,不涉及任何特定的歷史時期,因此使用共時論述法。這是一部專題史,每章處理一個主題及其相關問題。
導論介紹佛教基本教義,以及漢代佛教初傳時,中國的本土宗教信仰,以利後續章節的論述。最初五世紀最引人注目的或許是中國人如何試圖了解佛教,以及在這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但這些問題在隨後的朝代仍然繼續存在。由於中國人認識佛教是透過漢譯佛典與傳教僧的教導,因此有必要大致了解翻譯如何進行。本章也論述幾位知名的異國僧人、其翻譯方法與中國弟子,在佛教漢化的漫長過程中,這些中國弟子貢獻良多。
第一章討論幾部最著名的大乘經典的主要思想,這些佛經成為漢傳佛教的經典依據。本章另一個討論主題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教義:佛性與本覺,這個思想對於六世紀及其後佛教諸宗的創立極為重要。由於印度沒有這些宗派,因此這是漢傳佛教成熟的表現。
第二章探討諸佛菩薩信仰,闡述歷史上的佛陀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藥師佛、西方淨土教主阿彌陀佛等信仰,以及觀音菩薩信仰-這是漢傳佛教最重要的菩薩。本章論及佛像的鑄造和這些聖者的造像,也描述以壁畫和塑像裝飾的巨大佛教石窟的開鑿,以及安奉佛菩薩聖像的寺廟之建造。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兩者皆是漢傳佛教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每年的節日和重要儀式是中國平民百姓認識佛教的主要途徑。傳統中國是農業社會,一年一度的節慶順應農耕週期而定,而佛教節日密切配合既有的四時節慶。佛教儀式讓已故的家親眷屬得到救度,因此鞏固佛教傳入之前的祖先崇拜信仰,同時也讓這種信仰產生轉變。這些是第三章論述的主題。
第四章的主題是僧團,闡述寺院的建築布局與不同的類型。出家成為僧尼的條件,以及寺院和僧尼的社會經濟功能,也是這一章涵蓋的主題。
第五章探討漢傳佛教兩大教宗:天台與華嚴,這是中國對佛教的獨特貢獻。以修行為主的禪宗與淨土宗向來有許多漢傳佛教信徒,也受到較多西方學術界的關注。我分兩章論述:第六章以禪宗為主題,第七章討論淨土宗。
第八章的主題是佛教與性別,追溯中、印兩地佛教各種不同的女性觀。佛教是世界宗教,讓人人皆得解脫,不分性別。然而,如同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也反映它所在之處的社會和歷史條件。正因為佛教並非大一統的宗教傳統,所以佛教的女性觀也是多元的。
現代漢傳佛教的新發展是第九章的討論主題,重點在於佛教與科學和民族主義的交接。本章描述自1980年代佛教在中國復興以來的一些當前趨勢,並以臺灣尼眾的個案研究結束這章的論述。比丘尼僧團早在五世紀即已建立於中國,而當今在臺灣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復興。
我在每章結尾列出一些討論問題與延伸閱讀的建議書單。這些問題聚焦於每一章提出的若干要點,延伸閱讀的建議書單有助於更深入了解主題。
我將這本書命名為《漢傳佛教專題史》,因為本書關注的是漢人信奉的佛教。藏傳佛教、密教或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各種佛教傳統,不在本書討論範圍之內,這有兩個原因。雖然元、明、清等朝代有些統治者在位時,朝廷護持藏傳佛教,但是國人信仰的卻是漢傳佛教。同時雖然如第三章探討的一些最盛行的漢傳佛教儀式中,也有密教的要素,但是它們並不代表漢傳佛教所有的儀軌。不過,我會指出密教經典如何影響聖像的製作和超度儀式,也會提到藏傳佛教近來在中國和臺灣大受歡迎。
我要感謝往昔受教的所有師長,以及撰述參考文獻的所有學者,尤其想感謝我教過的所有學生,因為正是他們經常提出的問題,迫使我擴大閱讀範圍,並且更深入的思考。這本書是我為了報答上述所有人而努力的結果。本書的寫作得到聖嚴教育基金會的資助,我也要感謝原稿的兩位匿名審閱者提出極有幫助的評論和建議。希望這本書將漢傳佛教的一些根本層面介紹給讀者,這是我多年前開始執教時非常渴望而找不到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