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在本書即將完成之際,電視新聞傳來了又有民眾因整脊不當而導致下半身癱瘓的消息,令人回想起幾個月前有人因為薰臍而燙傷肚皮、有人因為推拿而中風,甚至連刮痧,都有人刮到頸動脈剝離……等事件。在新聞的尾端,記者不忘下個結論:「接受民俗療法卻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實在得不償失!」
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報導,聽在大眾耳裡就像是一句句的恐嚇詞般,讓人對這些所謂的民俗療法或傳統療法望之卻步,好像從事民俗療法者都是「騙子」,接受民俗療法者都是「傻子」。
然而如果民俗療法真的只會帶來負面效應,為何它能流傳於民間,甚至在中醫診所及學院中廣被研究及討論?
更廣義的「不吃藥療法」
這些疑問同時也是製作本書的初衷。中國五千年來累積的醫學智慧不容忽視,我們就是要讓帶有神祕色彩的民俗療法,清楚地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讓大家了解它、接受它、並因它而受益。
現今流傳於民間的民俗療法,多由中醫「外治療法」演變而來,也就是不經過口服藥,直接於體表的穴位、經絡或身體筋骨施以動作,使病痛緩解、增強機體抵抗力的療法。這些療法經過長時間的演進,有的曾經一度失傳卻因緣際會重現世人眼前,有的則在現代醫學的搭配下有了新的生命。有鑑於此,「民俗療法」這個名詞似乎已不能完全代表我們所要傳達的概念,在幾經思量之後,我們決定將其稱為「不吃藥療法」。
不吃藥,代表不造成肝腎的代謝負擔,也不會傷害腸胃,副作用少。不吃藥療法中有些藥物是透過敷貼及滲透方式進入血液中,不經過腸胃的消化破壞,人體吸收效果更好。當然啦,對於一些不敢吃藥或不能自行服藥的人(尤其是老人及小孩),更是簡易方便的治療方式。
不可撼動的地位
事實上,無論是民俗療法或本書中提出的不吃藥療法,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及其不可撼動的地位,尤其在咸認醫學發達的今日,這些療法更顯出其重要性。聽起來很矛盾是不是?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有非常多的人,甚至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在主流醫學無法妥善治癒他們的病痛而感到苦不堪言時,卻在民俗療法的世界中重新尋得生機。
這可以從民俗療法執業者的口中得知。因為當被問到前來尋求治療的都是哪些人時,有不少受訪者都表示,有一大部分是得了查不出原因的「怪病」,或是久治不癒的患者。當然這些執業者的意思不是指任何人、任何病接受民俗療法都能「起死回生」,他們只是在傳達一個概念:主流醫學(西醫)也有其瓶頸。
所以當然民俗療法也有其力有未逮的時候。
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生病了一定要看醫生(無論是中醫或西醫),而民俗療法可以是很好的輔助療法。如果我們將這些療法奉為圭涅,有時反會誤了治病的時機。
衛生署的規範須注意
這些不吃藥治癒疾病的療法雖然有其效果,但因曾經有人因此受傷,讓人「不太放心」。
但如果您仔細回想,報章雜誌、電視新聞上不也常常報導醫療糾紛?因為醫生是人,而人非萬能,無法保證每一次的診斷都百分之百無誤。從事民俗療法的人,當然也是同樣的狀況。不過因為民俗療法無法來管,造成了很大的「灰色地帶」,衛生署不得不跳出來講講話。
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安全,衛生署明令規定整脊、薰臍、針灸等皆屬於醫療行為,只有合格的中醫師方能為之,否則將依密醫罪論處。至於其他不涉及接骨、內服藥,以及不用儀器、不具侵入性的療法,包括刮痧、拔罐、推拿等,則不列入醫療行為管理範圍內。這是各位在嘗試不吃藥療法之前,必須先知道的事。
給從業者的忠告及建議
這麼看來,「施術者」就成了民俗療法中最重要的關鍵。有些從業者覺得從事民俗療法好像不受尊重、不被重視,但沒有反省,有時候這些負面印象是自己造成的。因為民俗療法並沒有證照制度,多是依靠師徒相承,所以從業人員的素質也就顯得良莠不齊。
因為師徒相承或子傳父業,所以前人怎麼做自己就跟著這麼做,沒有好好去思考這麼做的道理為何,以致於有時候用了錯誤的手法仍不自知。有時因為治好了求診者困擾已久的問題,而感到驕傲自滿,以為自己什麼都能做到。
當一個人抱著病痛前來尋求協助時,等於是將所有希望都放在從業者身上。從業者最大的任務,就是無論患者患了什麼病,都要能幫他們解決。因此,一個好的從業人員必須:
不斷精進自己在該項領域的知識,累積豐富的技術及經驗,以便提供給病患最合適、最安全的服務,減輕患者的痛苦,讓患者重拾健康,而不是以自己過去的成就而自滿。
在全盤了解病人身體狀況前,不應貿然為病患施以治療。
了解自己的能力,不做沒有把握的事,不治療自己不了解的病症。
誠實對待病患,不應為了招攬生意,而誇大療效。
重視自身的形象,一個衣衫不整、不修邊幅者,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及尊敬。
重視診療環境的舒適,診間雜亂、通風不良或有異味,不會讓人想再去第二趟。
重視自己的健康,自己身心健康,才能為病患提供最好的服務。
給病患的忠告及建議
至於想嘗試不吃藥療法的民眾,我們則有以下幾點忠告:
平時就該注意自己的健康,若稍有不適,可以尋求民間的療法,但若本身病得較重,則應及早就醫。
不要聽信誇大的宣傳,接受不吃藥療法前應多打聽店家的聲譽。
先了解各種療法的禁忌症,勿勉強接受這些療法。
切勿以為「貴就是好」,花了大錢沒把病治好,卻傷了身也傷了心。
最後,仍要提醒各位,各種療法雖然有其廣泛的適應症,但「治療」仍是因為身體有了不適需要處理,終究不是最佳的境界。最好的狀況是在未發病之前,就能從「預防」的角度注意、保養自己的身體,才能真正稱得上擁有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