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道,源自營養;營養之道,重在均衡。
一個人的整個生命過程都離不開營養。道理很簡單,沒有營養攝入,生命就得停止。所謂營養,就是從外界攝取食物,經過人體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身體需要的物質,以維持生命活動的整個過程。「營」就是謀求的意思,「養」是養生的意思,合起來就是謀求養生。
美國著名營養學專家、心理醫生卡爾‧普非佛曾經30年不間斷地從事最佳營養學的研究,他以身體力行的經驗告誡世人:「我堅信如果我們攝入適量的微營養物質,即滋養我們所必需的基本物質,大多數的慢性疾病就會消失。未來的藥物將是良好的營養療法,為此我們已經等了太久。」
我們知道,「健康之道,師法自然」,卡爾醫生所說的營養物質,其實就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每日必需的水果、蔬菜、五穀雜糧以及肉禽水鮮等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我們的身體健康與否,我們的生活品質好壞,我們生命的延續狀況怎樣,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吃得健康與否。
兩屆諾貝爾獎得主、營養學大師納斯‧鮑林曾斷言:「最佳營養學將成為未來的醫學。」營養對許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如缺碘可患甲狀腺腫,缺鐵可患貧血,缺維生素D和鈣質可患佝僂病等等。營養不良,機體免疫力降低,增加傳染病的患病率,延長病程,影響康復。營養不平衡往往成為肥胖、心血管疾病及某些腫瘤的誘因,嚴重地影響人體健康,甚至威脅生命。
營養不良還可以影響內分泌功能包括性腺功能障礙。婦女可以出現閉經,男子可有性功能減退,從而影響生育率。研究證明,營養狀況好的母親,她們所生的嬰兒有94%健康狀況良好;而營養狀況不良的母親所生的嬰兒,有92%健康狀況不佳。
一般認為,人到60歲左右將進入老年期,應屬於正常的自然現象。如果在45歲左右就出現兩鬢斑白、耳聾眼花、眼角出現魚尾紋、眉毛外1/3變得粗長、記憶力減退、工作效率降低等老年性變化稱為「早衰」。如果不偏食,善泛食,並做到合理營養的平衡膳食,則推遲衰老是完全可能的。
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先天的遺傳因素,後天的食物營養、生活方式、衛生狀況、氣候環境、體育鍛煉、精神狀態、嗜好習慣等等。但在這些因素中最基礎、最主要、最根本、最經常在對生命品質、壽命長短起作用仍是膳食營養。
早在西元390年,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就曾說過:「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而藥物成為你的食物。」今天,怎樣合理制定一份既科學又實用的健康美食菜單還是讓人們費盡心思。科學的營養均衡的飲食方式,雖然很難在一夜之間實現,但本書編者力求在書中將最佳營養學知識用於實際生活之中,幫助讀者改進飲食結構並設計出適合自己的營養膳食進補方案。
你不能不知的營養常識
營養和營養素
營養就是人體不斷從外界攝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和利用食物中身體需要的物質來維持生命活動的全過程。
如我們吃早餐,饅頭和牛奶經胃和小腸消化,饅頭中的澱粉變成了葡萄糖, 牛奶中的蛋白質和鈣解離成小分子的?和鈣離子,小腸非常容易的吸收它們,並將其經血液運輸到全身,我們靠饅頭變成的葡萄糖思維、學習和勞動; 靠蛋白質增加肌肉、靠鈣強壯骨骼等。
這些維持身體正常生長發育新陳代謝所需的物質,叫做「營養素」。簡單的說,營養素就是「養分」,它們是許多種不同的化學成分,主要來源於日常我們所攝入體內的各種食物,但有些營養素也可由人工合成或從食物以外的來源制取。
食物中的營養素被攝入人體後,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生物轉化之後,可為人體提供能量、構成機體成分和修復組織以及調節生理功能。
食物中有千千萬萬的化學物質,但並不是所有的物質都是營養素。這些營養素在體內功能各不相同,概括起來可分為三方面:
(1)供給能量以滿足人體生理活動和體力活動對能量的需要。
(2)作為建築和修補身體組織的材料。
(3)在體內物質代謝中起調節作用。
我們每天都需要食物,更需要食物中的營養素。它們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沒有這些營養素,生命便無法維持。人體需要的營養素約有50種,歸納起來分六大類,即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維生素和水。近年來發現膳食纖維也是維持人體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質,可算是第七類營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