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胡安國於南宋紹興初期奉高宗詔令,纂修《春秋傳》一書,總計三十卷,十餘萬言。是書不僅對時人治經有具體影響,也關係元、明、清三代的科舉內容,在《春秋》學史上是一部重要論著。學界對此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是由「理學」角度解讀《胡傳》,將其觀點納入理學體系討論;而且許多主題的處理仍不夠仔細,未能點出《胡傳》的價值與意義,遑論連結至後人批評,從中商榷彼此得失。故本書以胡安國《春秋傳》作為研究論題,主要從三大方面切入:第一是《胡傳》解經方式,探析他建構「類例」的思路,條舉七項執例之弊與五項窮例之變,並扣緊歷代學者批評,總結《胡傳》「一字褒貶」的得失。第二是《胡傳》解經內容,包含他在序文中提出的聖王經世之志:尊君父、討亂賊、重復仇、存三綱、攘夷狄,以及謹微慎始、體元正心、惡盟譏會、去利從義、誅暴禁亂等時政寓託之說,進一步與三《傳》和宋儒比較,理解胡安國對朝廷內政與國防外交的態度,彰顯經世致用的時代精神。第三是關於《胡傳》在宋代的承襲、影響與批評,討論重點為胡安國與程頤及其弟子劉絢、謝湜、楊時的經說異同,以及文定家學胡寅、胡寧、胡宏、胡銓、范如圭紹承《胡傳》之主張,呈顯朱熹、蔡沆、黃仲炎、呂大圭、張洽、家鉉翁等質疑與關注,廓清反對意見的是非,藉此突顯《胡傳》解經的特色及缺失。本書研究取材不只限於《胡傳》抑或《春秋》學等經傳資料,而是大量參考史書、文集、筆記、方志等文獻,將胡安國置於兩宋政治、社會、文化與學術等時代背景,具體印證胡安國《春秋傳》是宋朝《春秋》學中最能發揮聖人經世致用之道,實踐六經之旨須推於行事的典範,為其他註疏所不及,而這也是此書最重要之價值與貢獻。當然也因為歷史局勢影響,《胡傳》犯有解經失誤嚴刻,衍生自相矛盾以及過崇復仇討賊,造成褒貶穿鑿的弊病,所以若要權衡歷代官方或私家之評論,必須得先掌握箇中正反兩面的問題,以避免空泛浮論、主觀臆測。而本書正可為後人有意探討《胡傳》與元、明、清三代《春秋》學的關係時,提供客觀據實、詳細清楚的研究視角,開啟相關課題之延伸和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