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ook presents a collection of nine papers published in Mandarin in various academic journals and books from 1987 to 1997. All of the papers are written from an indigenous perspective, which entails using concepts, theories, methods, and tools that are highly compatible with the studied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henomenon in their native ecological, the major goals of employing an indigenous paradigm and recommends a number of ways to achieve a high level of indigenous compatibility in propos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hinese social orientation consisting of four sub-order orientations: relationship-, authoritarian-, familistic-, and other-orientation. In the third through ninth papers, examples of application of this framework with an indigenous approach are provided through the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es in research on Chinese filial piet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ity and modernity. Through these examples the reader will understand how indigenous theoretical concepts can be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with indigenous empirical studies.
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
只有揚棄西化的華人心理學之後,以本土化的研究取向有效探討華人的心理與行為所建立的知識體系,才能成為真正的華人本土心理學。這樣的華人本土心理學,不再是一種外發性的心理學,而是一種內發性的心理學。只有內發性的華人心理學,才能提供有效瞭解華人心理與行為的知識,才能作為發展全人類心理學的良好基礎。
作者簡介
自一九六一年開始,作者在台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已有四十餘載。在這漫長的人生旅程中,在事業上個人一向將心理學的學習、教授及研究,視為安身立命的「志業」(vocation),而非只是「職業」(occupation)。作為志業,心理學就是那座自己意圖終身攀爬的知識之山,為的是想瞭解人心的奧秘。因此,四十多年學習與研究的歲月,實是一種個人長期尋山爬山的歷程。
簡略地說,作者四十多年的學術工作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探索期(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六年)、仿效期(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三年)、懷疑期(一九七四年至一九八○年)、轉換期(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三年)、及涵融期(一九九四年迄今)。第一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嘗試做些自認為是心理學的零星研究,可以說是尚未見山,縈繞內心的問題是「山在何方?」、「心理學之山在哪裡?」。第二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全心全意模仿西方心理學(特別是美國心理學)的研究,心裡有一種「看山是山」的踏實感,以為這就是心理學的真山了。第三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深沉的懷疑與徹底的反省,確切感到模仿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的心理學所建構之西化的或美化的心理學知識體系,未必是真正的華人心理學。那時的心境是「看山不(再)是山」,不斷詢問自己的問題是「這是真山嗎?」、「真山在何方?」。第四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研究範式 (research paradigm) 的轉換,亦即以本土化的研究取向代替西方化的研究取向。這樣的轉變所意味的是以本土化的華人心理學取代西方化的華人心理學,也就是以本土化華人心理學之山取代西化(或美化)華人心理學之山。在此階段,又回到了「看山是山」的心境,只是此時所看之山是真正本土化的華人心理學。這樣的山才是自己真正想去攀登的學術之山。最後,第五個階段的主要特徵是既已進入自己夢寐以求的真山,經過多年的浸潤與涵融,習慣成自然,終於達到了一種「山我兩忘」、「山我交融」的境界。當此之時,就會看山不想山、不覺山,真是心中無山勝有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