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汪毅夫 / 5
序二 林仁川 / 7
前言 / 13
第一章 開台王顏思齊 / 15
一、開發前夕的台灣經濟社會 / 15
二、拉開台灣大開發序幕的人 / 20
三、關於顏思齊是否確有其人的爭論 / 25
四、開台偉績垂千古 / 26
五、水林鄉顏厝寮顏氏後人 / 29
六、顏思齊故里青礁村 / 30
七、兩岸民眾共祭開台王 / 34
第二章 霧峰林家與台中開發 / 37
一、平和埔坪村——霧峰林家祖籍地 / 37
二、霧峰林家遷台始祖林石 / 39
三、從大里杙開始的墾殖事業 / 41
四、中落與復興 / 43
五、埔坪村今昔 / 49
第三章 新竹的開山祖王世傑 / 53
一、護糧司馬王世傑率先募眾入墾竹塹 / 54
二、從新竹的故址地名見王世傑墾殖成效 / 57
三、竹塹開墾後的社會發展情況 / 61
四、台灣同胞以各種形式緬懷王世傑的拓竹之功 / 63
五、王世傑故里與祖籍地 / 66
六、祖籍地晉江市東石鎮及金甌村今昔 / 68
第四章 開發台北的兩個林氏家族 / 73
一、林成祖與台北早期開發 / 73
二、板橋林家始祖林應寅入台 / 75
三、林平侯拓殖台北 / 77
四、「林本源」家號的形成 / 80
五、熱心社會慈善事業 / 83
第五章 開發宜蘭的漳浦雙賢 / 88
一、吳沙入墾之前的宜蘭 / 88
二、漳浦石榴山城村——吳沙祖籍地 / 90
三、吳沙開墾北宜蘭的成果 / 97
四、陳輝煌開發南宜蘭 / 107
五、開闢「蘇花」步道的先鋒 / 113
六、陳輝煌宜蘭故居與漳浦赤湖故里 / 117
第六章 收復與開發台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 / 126
一、驅逐荷夷,收復台灣 / 126
二、鄭成功對台灣的深度開發 / 129
三、明鄭政權開發經營台灣的效果 / 136
四、兩岸紀念鄭成功收復與開發台灣的功績 / 137
五、石井草埔尾鄭成功故居 / 139
六、鄭成功父祖輩兄弟分居漳州 / 141
第七章 台灣文化教育奠基人陳永華 / 148
一、鄭成功的「臥龍先生」 / 148
二、陳永華的故里之謎 / 149
三、加盟鄭氏政權,建設台灣社會 / 159
四、首設府學,倡行科舉制度 / 162
五、遭猜忌自解兵權抑鬱而終 / 165
第八章 征台保台第一功臣施琅 / 168
一、從投鄭到降清 / 168
二、多次上疏,奏請征台 / 169
三、文武相濟,平台首功 / 172
四、善待鄭氏,保台功臣 / 177
五、高齡去世,恩榮有加 / 180
六、故里晉江龍湖衙口村今昔 / 182
第九章 籌台宗匠藍鼎元 / 188
一、藍鼎元其人 / 188
二、治台思想及其實施 / 190
三、皇帝讚賞,台官借鑒 / 197
四、藍鼎元後裔開發屏東里港 / 200
五、故里漳浦赤嶺鄉山平村今昔 / 204
第十章 阿里山神吳鳳 / 209
一、撫「番」之事,治台難題 / 209
二、康熙年間的阿里山「番社」 / 210
三、和睦漢「番」,慷慨赴難 / 213
四、兩岸同胞,紀念吳鳳 / 218
五、吳鳳世系,故里壺嗣 / 222
六、吳鳳後裔回鄉尋根祭祖 / 225
第十一章 台灣近代化建設第一人沈葆楨 / 228
一、沈葆楨生平 / 228
二、解決「牡丹社事件」的欽差大臣 / 230
三、對進一步治理台灣的重大貢獻 / 235
四、台灣興辦洋務第一人 / 240
五、沈葆楨故里與故居 / 241
第十二章 台灣經濟文化的初步發展 / 247
一、土地開發不斷推進 / 247
二、人口急劇增多 / 251
三、「番社」除陋俗換新風 / 254
四、街市、港口和郡縣的產生與發展 / 256
五、中華文化和閩南區域文化在台灣的傳播和扎根 / 259
後記 / 273
參考文獻 /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