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在人類基因解碼(Human Genomic Progect)後,基因體學(Genomics)與蛋白質體學(Proteomics)等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科學界更瞭解對疾病與個人基因之關係。配合先進的分子診斷(Molecular Diagnostics)技術、生物晶片(Biochips)技術以及轉譯醫學(Tranlational Medicine)等領域的發展,許多新的檢測產品或服務,朝向預測與預防的角度發展,成為所謂的P3概念產品(Prediction、Preventive與Personalized),使個人化醫療(Personalized Medicine)成為趨勢。
本報告以個人化醫藥發展趨勢為核心,探討全球目前此領域之技術發展,並分析目前上市產品與服務模式之案例;同時,報告中也從營運模式層面、產品開發層面、法規層面、醫療體系層面與社會經濟層面探討市場成長的限制因子,以求掌握整體趨勢。最後透過SWOT分析方法,由我國現有廠商、研究單位的發展能量,考量台灣相關產品的競爭利基,探討我國生醫技術與產品未來發展規劃。
在目前的技術發展層面上,聚焦於疾病-藥物-基因關係的藥物基因體學(Pharmacogenomics)之進展扮演個人化醫療中的核心,提供未來開發新產品與服務的資訊基礎;分子診斷則扮演解讀基因資訊的應用技術,是未來臨床應用的關鍵。其中,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的研究與檢測技術開發,以及快速低成本的生物晶片發展將是未來的技術突破重點。
由產品與應用案例觀察,不論是目前的檢測產品(如AmpliChip P450)、藥物產品(BiDil、Iressa或Herceptine)或相關的臨床試驗服務,發展關鍵都在於是否具提供更高的藥物反應比率的能力,以及相應的藥物經濟學檢驗基礎。同時,由產品案例觀察,未來極為重要的檢測產品發展走向將會是藥物安全性(代謝)檢測與有效性檢測。藥物方面,短期內或許會主要集中在族群差異化藥物的發展,長期在基因資訊的擴充下,才能朝向真正個人化的藥物發展。另外,未來藥物基因體相關的臨床試驗將會是一波新興的產業機會,不但將有助於降低成本,並且提供挽救臨床試驗失敗藥物的機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個人化醫藥發展上仍可能面對許多發展上的障礙。營運層面上,產業需要更有可行性的營運模式,來避免藥廠與檢測廠商間的合作障礙。法規層面上,法規必須更明確的給予產業在發展上的規範方向;例如何種產品必須納入基因資訊,以及國際間相關法規的調和等。另外,產品發展層面如產品特性帶來的技術限制;經濟社會層面中保險業者的接受度;醫療體系中醫護人員的接受度;以及倫理議題與隱私權議題等,都可能限制未來的個人化醫療發展。
最後由整體而言,在目前的技術、營運模式、社會經濟與法規等環境層面的限制下,利用藥物基因體學開發個人化醫療產品仍是一項挑戰。較適合我國發展的方向,應是朝向建立華人基因資料庫建置(考慮中國大陸市場的發展性與產業競爭力),並應用這些特殊的藥物基因資訊,發展相關臨床試驗(即所謂Specialty CRO的營運模式)服務;同時,投入開發適合亞洲人種應用的基因檢測技術產品或族群差異化藥物。另外重要的是,為了給予國內相關產品未來切入市場的管道,也應在健保體系中建構適當的藥物經濟學評估(或醫療科技成效評估)系統,讓相關具有真正「個人化」效益的產品,能夠有評估基準與立足點來切入國內市場,藉此累積相關廠商的發展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