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今年六月間,自由青年社約我寫一篇「我的青年時代」。我把這篇文章寫好後,即交自由青年月刊分三期發表。這篇文章刊出不久,便接到幾位讀者來信,要我繼續寫「我的中年時代」。可是一個人中年時代的經歷,往往不像青年時代那樣簡單,寫起來可能要費較多的時間。以我目前的情況,也許一時還無法「交卷」。為酬答這幾位讀者的好意,於是我便決定先把以往所發表的記述有關中年時代若干經歷的文字,連同這篇「我的青年時代」,編成本書,單獨印行。
我出生於淮河流域一個偏僻的農村,自幼即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及長更習聞先哲「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嘉言,故無論求學或服務,均本「以勤補拙」的原則,期能無忝於所生。而在承乏政府公職期間,復懍於「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古訓,縱非職責所在,仍思於法令許可範圍內,竭其所能,多所盡力。寧可勞而無功,亦不願偷閒苟安。本書所收集的這幾篇文章,便是作者多年來為學治事困知勉行的紀實。
莊子有言:「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是則不勞而生,無異「老」「死」。 (莊子原文,當然尚可另作他解。)所以一個人在其生命歷程中只有為增進人類社會的福祉,不停地勞其筋骨與心智,才能充分發揮生命的價值。這也就是所謂「應為工作而生活,非為生活而工作」的道理。大家果能「人同此心」,自將視勞動為神聖的天職,不致如溫庭筠詩所云:「爾來辭半偈,空復嘆勞生」,因不耐人生的辛勞而興嘆了。作者爰名本書曰「勞生自述」,聊以明志,並勵來茲。
劉真民國六十七年九月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