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說明
在文字出現以前,知識的傳遞方式主要就是語言,靠口耳相傳的方式記錄歷史與情感表達。人類的生活經歷、生命情感也依靠著「說故事」來「記錄」。是即人們口中常說的「傳說時代」。然而文字的出現讓「故事」不僅能夠分享,還能記錄,還能更好、更廣泛地保留、積累和傳承。
《史記》「紀傳體」這個體裁的出現,讓「信史」有了依託,讓「故事」有了新的準則:文詞精鍊,詞彙豐富,語言精切淺白;豐富的思想內容,不虛美、不隱惡。選擇人物一生中最有典型意義的事件,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對事件的細節描寫烘托人物的情感表現,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語言,表現人物的神情態度、愛好取捨。生動、雋永而又情味盎然。
「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從來就是人類的「熱門話題」。她是茶餘飯後的趣味談資,是小說家的鮮活素材,是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研究依據和事實佐證。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人物眾多,事件繁複,神話傳說與歷史事實並存,正史與野史交錯互映,頭緒繁多,內容龐雜,可謂浩如煙海、精彩紛呈,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讓「故事」的題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何呈現,怎樣傳承,使之重光,無疑成為《嗨!有趣的故事》出版的緣起與意趣。
《嗨!有趣的故事》秉持典籍史料所承載的歷史精神,力圖反映歷史的精彩與真
實。深入淺出的文字使「故事」更為生動,更為循循善誘、發人深思。
《嗨!有趣的故事》以蘊含了或高亢激昂或哀婉悲痛的歷史現場,以對古往今來無
數先賢英烈的思想、事蹟和他們事業成就的鮮活呈現,於協助讀者不斷豐富歷史視域和深度思考的同時,不斷獲得人生啟迪和現實思考、並從中汲取力量,豐富精神世界,在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和彰顯時代精神的大道上,毅勇精進,不斷提升。
導讀
一九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在普渡大學拿到物理學博士學位的第九天,鄧稼先就從洛杉磯登上「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回國了。鄧稼先被安排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這個研究所就是原子能研究所的前身。他在彭桓武教授領導下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到了一九五八年八月,原子核物理學家錢三強教授讓三十四歲的鄧稼先準備原子彈的研發工作。並先後調來的二十八名大學生,這些年輕人都來自著名大學,成績優秀,但是他們中很多人並不是學物理的,更不要說核物理了。他們有學數學的,有學冶金的,有學建築的,還有學外語的。
曾留學美國的鄧稼先,知道這項工作的難度有多大。美國的原子彈理論設計工作始於一九四二年,集聚了陣容強大的研製者,這在世界科學史上都是空前的。其中有十四位以上的參與者獲得過諾貝爾獎,還有一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當時的美國也有發達的工業,已經能夠製造汽車、飛機和軍艦。而對比二十世紀五○年代末的中國,才剛剛能夠生產大卡車,科技人才之間的差距更是天上地下。更糟糕的是在一九五九年六月,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政府又撤走全部在華專家,中國只能自己動手,從頭摸起。
八年後。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在新疆羅布泊,一座鐵塔靜靜矗立著。「9、8、7、6、5、4、3、2、1,起爆!」蘑菇狀煙雲升起,發出巨大的轟鳴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鄧稼先和他的「娃娃博士」團隊是怎麼辦到的?
鄧稼先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理論方案的主要設計者。鄧稼先從事核武器研究這些年,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研究工作都是親身參與、把關、最後拍板定案的,甚至很多方案是他親筆寫的,但他卻沒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在中國進行的四十五次核試驗中,鄧稼先三十二次親歷現場,十五次擔任現場總指揮。
鄧稼先隱姓埋名二十八年、為國奉獻、犧牲自我。他還在臨終前用盡生命最後的氣力寫了一份建議書。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九日發表聲明,鄭重宣佈:中國暫停核試驗!建議書的具體內容至今還是祕密。對這份建議書的價值,參與研發的科學家于敏與胡思得在回憶文章中深情地寫道:「每當我們在既定目標下,越過核大國佈下的障礙,奪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時,無不從心底欽佩稼先的卓越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