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內經》對疾病病機的闡釋非常詳盡,但較少有處方用藥,《神農本草經》對藥理義旨的說明,有深入之發揮,但對方藥的組合及病機的推演則付之闕如,《傷寒論》融合了以上經典的奧旨,縝密地演繹疾病發展的過程,並且推出方藥,受到了歷代醫家的推崇。
《傷寒論》是一本濟世活人之書,言簡意駭,但意義幽隱,致使許多醫家對其論述有不同的說明與注解,見仁見智的情形,多有所在,總使初習者霧裡看花、莫衷一是,終至放棄使用經方的機會,實屬可惜,其原因如仲景所言:「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故知對於條文表面字義的瞭解是膚淺的,若能根據病因病機的推演,加上對藥物特性的發揮,應能對經文背後深邃的涵義做出解釋。
筆者早期看診時,大多使用時方,認為《傷寒論》只是考試用書,從來不以為意,經過住院病房的訓練之後,漸漸發現經方的可貴,因此在使用時方的同時,酌用經方,從此門診用經方、對住院患者亦用經方,白天用經方,晚上寫經方,平常思考經方,慢慢有了初淺的融會,累積了一些心得。若能善用經方,診病用方的熟稔層次與速度均會增加,癒病率亦會提高,因《傷寒論》是強調辨病的,無論是康治本、康平本及唐本《傷寒論》均標題以六經病名,即使是宋本,亦以六經病名稱之,例如《太陽病脈證併治》,先確定病名之後,再根據不同脈證處方用藥,有外感表邪者,可初步參考太陽病桂枝麻黃湯系列之用方;有?熱邪盛者,可參考陽明病白虎承氣湯系列用方;少陽病有些可以柴胡湯系列治之;?虛寒之三陰病,則可處方以理中四逆輩,以上所述用方雖為初步概念,但要將經方在臨床上演繹得很熟練,才會累積一定的心得,若遇到合病、併病或病情較複雜的情形,則要更進一步參考其他脈證,才能完成更詳盡之病機推演,以做出診斷。本來是抱著試探的心情,將平常的筆記加以整理,並且寫下此書,沒想到越寫越困難,吊在半空中,前進後退均不是,幾經轉折,終於脫稿。
常聽人言,身處21世紀,科技發達的現代,再重拾古書,難免有不化之憾,殊不知如果沒有深入研究中醫偉大的寶典,是難以瞭解其奧妙的,故而在高喊中西結合匯通的今天,對於四大經典的奧義不能進一步探掘,則無論再投入多少精神,中西結合理想的發揮恐淪為口號。因此若能先對古代經典有一定的探討,再匯入現代醫學的長河,相信會有另外一番風貌出現。由於臨證經驗有限,倉卒成書之際,難免有疏漏之處,還望各界先進不吝指教批評。
最後還要感謝鄭宏足醫師想法的提供,蔡文興醫師的詳細校稿,中五同學施慧瑄與醫六同學陳炳誠、簡明德的努力參與付出,謝謝他們!此外,其他醫學系、中醫系、後中醫系、中特班同學、有參與者,在此亦一併感謝之。
田安然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