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亞、印度、波斯、高加索、土耳其……
這是絲綢之路勾勒的文明地圖,也是人類歷史和當下的宿命。
本書是張信剛教授對“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研究,運用了生物科學、歷史地理、國際關係等跨學科的知識和思維,展現了他兼通文理的學術造詣。
作者的人生經歷,成就了他對歐亞大陸絕大多數地方的實地尋訪。故此,當他於本書中,敍述大中亞、印度、伊朗、高加索、土耳其等“絲綢之路”沿線之地,既是學術研究者的透視,又是親身見證者鮮活的故事。
本書的文字嚴謹而生動,並隨文字內容附上一張張相片與地圖,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將這些地方傳奇多彩的歷史、瑰麗奪目的建築、生動活潑的當代風情等等,立體呈現在閱讀者的眼前。領略之餘,加以凝思,亦可透過“絲綢之路”的歷史變遷和地緣政治,把握透視人類文化碰撞、交融,乃至文明變遷的脈絡。在這場歷史、文化的盛宴中,照見對當今現實的意義。
【核心賣點】
(1)張信剛教授的學術背景兼通文理,又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本書研究絲綢之路沿線的歷史、現實、文化,敘述熔古鑄今,筆力深厚雋永,讀來令人受益良多,回味不已。
(2)作者人生經歷傳奇,本書又是結合他多年來遍遊歐亞非的實地尋訪經驗寫成的,有著遊記的樂趣和思考。
(3)圖文並茂,全書穿插絲綢之路沿線風景、作者尋訪各地的合影、知識性的地圖和示意圖。
作者簡介:
張信剛
世界知名生物醫學工程專家、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及講席教授、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曾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及美國南加州大學獲任終身聘用之副教授、教授。自1990年起,先後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創院院長、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學院院長、香港城市大學校長。曾擔任香港文化委員會主席、香港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委員等公職。被聘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名譽教授。
2007年退休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商學院及土耳其海峽大學講授人文通識課程,並任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名譽院長。
獲頒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勛章、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金紫荊星章、法國國家學術棕櫚司令勛章。
發表過英文學術論文百餘篇、研究專著兩部,獲得一項加拿大專利。著有關於教育、文化與文明的中英文著作12部。
作者序
我在小學四年級時就從課本上讀到了班超投筆從戎到西域建功的故事。我上中學時,父親告訴我,歐洲人和日本人對蒙古、新疆和中亞地區很感興趣,不少學者都曾實地考察過張騫所開通的絲綢之路。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絲綢之路”一詞。從那時起,我便對絲綢之路抱有一種浪漫的情懷,憧憬要到絲綢之路體驗一下。
用腳丈量文明地圖
1963 年,我的父母在東非的埃塞俄比亞為世界衞生組織工作。由於我要到美國留學,必須先去父母所在地申請美國簽證。於是,1963年 7 月,我從台北出發,途經香港、曼谷、孟買、貝魯特,抵達埃塞俄比亞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我還在埃塞俄比亞的故都貢德爾停留了一個多月。拿到簽證後,我輾轉經過阿斯馬拉、喀土穆、雅典、蘇黎世、羅馬、巴黎到達紐約,然後乘長途汽車橫貫北美大陸到洛杉磯,再從洛杉磯乘火車到位於舊金山灣區的斯坦福大學報到。
我先後於1972年、1978年和1983年三度趁暑假回國參觀、訪問、探親、講學,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只是沒有去新疆和西藏。
1987年夏,我獲得了一個罕有的機會,得以從蘭州經嘉峪關、敦煌到烏魯木齊和喀什,終於圓了自己幼時的夢想。以這個機會為肇始,探索絲綢之路成了我的最大愛好。為此,我買了不少飛機票、書籍和紀念品。
1963 ~ 2019 年,我到過除阿富汗與伊拉克以外的所有亞洲國家,造訪了除立陶宛與摩爾多瓦之外的所有歐洲國家,以及除阿爾及利亞以外的所有北非和東非國家,一共探訪、參觀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200多個城市。
這些親身訪問的經歷加上多年的閱讀積累使我認識到,我們今天所說的“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構成了歐亞大陸文明的動脈系統,正是這兩個動脈系統把人類文明的養分輸送到歐亞非洲的各個地區。幾千年來,在這兩條動脈上往來的商人、僧侶、士兵、外交官、作家、遊客,在不同時段裏用他們的腳繪製並且丈量了“文明的地圖”。
用口講述絲綢之路
2007年夏,我在香港退休後,探索絲綢之路和歐亞大陸上的文明交流成為我的“新專業”。
2007年秋,我在清華大學給200名本科生教授“遊走於文明之間”的通識課程。2008年,我在北京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院給碩士生講授“東西文明交流”課程,並給光華管理學院師生開設“文化與經濟系列講座”。2009年春,我在山東大學做了一個關於文明發展與文明交流的系列講座。2009年秋,應土耳其海峽大學的邀請,我給該校歷史系本科生講授一門名為“中國與絲綢之路”的課程。2012年秋,我在上海交通大學給大約150 名本科生講授了共30課時的“文明交往講座”。2013年夏,我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EMBA班(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講授了共56課時的“文明的地圖”課程。
數年間,圍繞絲綢之路與東西文明的交流,我系統地教授了不少課程。多次的講述難免涉及一些重複的題材,但我完全沒有厭倦之心,反而提升了進一步探索的興趣。每次回望絲綢之路和相關的歷史,都會讓我有更深刻的認識。
用腦思考人類命運
1974年,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世界”這一概念:“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鄧小平於1974年在聯合國大會上宣講這個理論時,我就坐在旁聽席上。當時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都不發達,其中大多數國家要麼存在內部民族和宗教矛盾,要麼與鄰國存在歷史恩怨和領土糾紛,甚至兼而有之。我一直在思索,這些國家要怎樣才能團結起來?
2013年秋,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先後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個被稱為“一帶一路”的倡議反映了世界的新格局,表達了中國對國際關係,進而對人類命運的設想。
“一帶一路”倡議或許可以被視為“三個世界”理論的當代版和具體化。兩者的共同點是都把重心放在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而“一帶一路”則是以合作共贏為重點。
在社會科學領域,目前並不存在適合各國情況的普遍理論和統一實踐。任何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現代化都會受到地理、歷史和文化因素的影響。中國學者若要認真地探索絲綢之路國家,就應該從“一帶一路”的具體建設中獲取啟發與資料,開闢新課題,做出新論述。
擺在中國知識界面前最大的挑戰是:通過對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進行深入的觀察與分析,參照發達國家與中國自己的發展經驗,建構一套“發展中國家應以合作互補來促進彼此發展”的政治經濟學,闡述在當今科技水平和國際新形勢下的最佳發展途徑。
用筆書寫體驗心得
這些年,我在用筆記錄自己的體驗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我曾在紙質期刊和網絡媒體上發表多篇文章,其中有對歐亞大陸的不同地區、族羣的歷史做出的述評,也有對“阿拉伯之春”和高加索、烏克蘭、土耳其等地的歷史與政局做出的分析與評論。這些文章的主題都與“絲綢之路”和“文明的地圖”有關。部分在期刊上發表過的文字和授課內容的轉錄已經陸續結集出版。本書所有的篇章都是以2020年為基準,包括經校訂的已發表的文章和近期新寫的文字。
付梓在即,香港商務印書館要我寫一篇自序。前兩節所述可說是本書的緣起,下面我將對本書的內容略做陳述。
從舊石器時代起,人類就以自己的手和腦對自然界加以改造,創造了人類文明的基因。今天,科學與技術已經將人類社會帶入DNA(脫氧核糖核酸)改造、幹細胞、電子商務和5G(第 5代移動通信技術)物聯網的時代。應該與科學和技術互相促進的,是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
本書的書名為《文明的地圖》,如書名所示,本書是對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的文明的綜述。
本書第一部分表現了文明研究的不同方法和視角;第二部分着重介紹絲綢之路的概念和相關內涵,以及引起全球注視的“一帶一路”倡議;第三至七部分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觀察思考為基礎,分別對絲綢之路的五個重要地區(大中亞、印度、伊朗、高加索、土耳其)的歷史文化和發展前景做出介紹和評論。
結語部分,我敝帚自珍,做一個畫龍點睛的嘗試,希望能夠說明:古絲綢之路乃是人類歷史的地理宿命,而今日備受關注的新絲綢之路則是歐亞大陸的歷史宿命。換言之,新絲綢之路乃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
我在小學四年級時就從課本上讀到了班超投筆從戎到西域建功的故事。我上中學時,父親告訴我,歐洲人和日本人對蒙古、新疆和中亞地區很感興趣,不少學者都曾實地考察過張騫所開通的絲綢之路。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絲綢之路”一詞。從那時起,我便對絲綢之路抱有一種浪漫的情懷,憧憬要到絲綢之路體驗一下。
用腳丈量文明地圖
1963 年,我的父母在東非的埃塞俄比亞為世界衞生組織工作。由於我要到美國留學,必須先去父母所在地申請美國簽證。於是,1963年 7 月,我從台北出發,途經香港、曼谷、孟買、貝魯特,抵達埃塞俄比亞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目錄
序
緒論:文明的地圖
文明研究
第1章 從活字版到萬維網
第2章 且說美索不達米亞
第3章 我看大中東
第4章 從歷史看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第5章 玄奘與伊本.白圖泰的足跡與影響
第6章 東方學、區域研究與絲路探索
絲綢之路
第7章 絲路上的文化交流
第8章 絲綢之路的戰略思考
第9章 乳香、石油、地緣政治
第10章 中巴經濟走廊的歷史淵源
第11章 歐亞大陸風雲錄
大中亞的點與面
第12章 大中亞與新絲綢之路
第13章 大中亞的人口遷移
第14章 大中亞的文化馬賽克
第15章 我到新疆去:從夢想到現實
印度素描
第16章 體驗崛起中的印度
第17章 認識印度“巨象”
第18章 印度的“特別行政區”:本地治里
第19章 中印關係牽動亞洲未來
第20章 印度怎樣看“一帶一路”
波斯文明圈
第21章 伊朗高原的早期文明
第22章 波斯文化的復興
第23章 伊斯蘭教與入侵者
第24章 波斯的詩與畫
第25章 什葉伊斯蘭與薩法維王朝
第26章 波斯文明與伊朗的現代化
高加索巡禮
第27章 高加索:歐亞交界線上的民族博物館
第28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高加索舞台
第29章 北高加索與俄羅斯
第30章 蘇聯解體後的南高加索
第31章 國際博弈中的南高加索
土耳其進行曲
第32章 突厥語民族西遷
第33章 走向共和
第34章 邁向現代共和國
第35章 博斯普魯斯海峽與愛迪爾內
第36章 特拉布宗和科尼亞
第37章 新奧斯曼主義的浮現
結語
第38章 古絲綢之路:人類歷史的地理宿命
第39章 新絲綢之路:歐亞非大陸的歷史宿命
索引
序
緒論:文明的地圖
文明研究
第1章 從活字版到萬維網
第2章 且說美索不達米亞
第3章 我看大中東
第4章 從歷史看文化的衝突與融合
第5章 玄奘與伊本.白圖泰的足跡與影響
第6章 東方學、區域研究與絲路探索
絲綢之路
第7章 絲路上的文化交流
第8章 絲綢之路的戰略思考
第9章 乳香、石油、地緣政治
第10章 中巴經濟走廊的歷史淵源
第11章 歐亞大陸風雲錄
大中亞的點與面
第12章 大中亞與新絲綢之路
第13章 大中亞的人口遷移
第14章 大中亞的文化馬賽克
第15章 我到新疆去:從夢想到現實
印度素描
第16章 體驗崛起中的印度
第17章 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