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九龍半島連接連多利亞港,與香港島遙遙對望。1860 年10 月,依據《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現界限街以南的地段割讓予英國,範圍包括整個油尖旺以及大角咀、馬頭圍、馬頭涌、土瓜灣、何文田及紅磡等地,於1861年被接管。
1860 年代,港府修築九龍半島的第一條主要道路羅便臣道(1909 年易名為彌敦道)。尖沙咀最早的重建計劃,是在1880 年代初,將設於麥當奴道(1909 年易名為廣東道)的煤倉和竹碼頭,建設成一座設有多座碼頭,可泊大洋船的九龍貨倉(九龍倉),於1886 年落成。而這列貨倉建築群,又於1960 至70 年代,重建為海運大廈、星光行及海港城內的多幢新型大廈及商場。
1957 年,曾有一「遊客區發展大綱」包括搬遷九廣鐵路總站,以及興建藝術館及博物館等的地區重建,但要近半個世紀才全部實現。1956 年,港府放寬樓宇的高度限制,最高可築至二十六層。俟後,位於遊客區中心點,彌敦道一帶的三、四層高古舊樓宇,陸續改建為新型大廈及酒店,設有酒樓餐廳和商舖。而最大的變化,則為將警衛森嚴的威非路軍營,於1970 年起,改闢作供市民享用的九龍公園。
另一端的漆咸營及接連的火車路段及填海地帶,亦發展為新旅遊購物點的商業中心和酒店,附近一座太古碼頭和貨倉,亦於1970 年代後期,改建為新世界中心及麗晶酒店。
油麻地和旺角區
油麻地和旺角區引人注目的地標,為避風塘的堤壩。因衛生條件所限,區內的樓宇是無水廁的。要到1956 年,一條將穢物排出大海的渠管建成後,隨即湧現大量高樓大廈。堤壩的起點處,有一座客車渡輪的佐敦道碼頭,所在現為高鐵總站一帶。其旁有九龍倉的棉花貨倉,於1965 年起,改建為「八文大廈」屋苑。
華人聚居的天后廟及榕樹頭廣場四周的樓宇及多間戲院,於六、七十年代,陸續改建,不變的有果欄及落成於1922 年的警署。廟街的各類攤檔及附近之私娼風月場所亦歷久不衰。
旺角區的廣大東方煙廠及花園地段, 於1949 年分拆出售,建成十多座包括信和中心等的新廈。鄰近之彌敦道與山東街一帶的地段,於1940 年代後期起,落成了多間戲院、茶樓、酒家和百貨商店,其中龍鳳茶樓及瓊華酒樓的中秋月餅耀目燈飾,為國際知名的景點。一流的百老滙戲院,於1968 年改建為滙豐銀行。
隨後,周遭的建築物大部分被重建,最顯著的是由上海街及附近多幢舊樓改建,於2004 年落成的朗豪坊。
深水埗及長沙灣
工業區大角咀內的黃埔船塢及油蔴地小輪公司船廠,於1970 年及90 年代,改建為住宅屋邨的大同新邨及港灣豪庭,鄰近的荔枝角道上,有地標式的雷生春唐樓,現已被活化為中醫藥中心。
包括荔枝角道的大部分深水埗區的街道,是在1909 年的一次大規模填海上開闢的。早期的標建築,是於1913 年開幕的公立醫局。新填地上亦有落成於1925 年的警署及1927 年的英軍軍營,現時,軍營的地段上,已落成多座居屋屋苑。
警署所在的欽州街與南昌街一帶,為深水埗的中心點,人流麇集,有多家戲院、茶樓及酒家,現時則為電腦以及電子通訊器材的特區,鄰近的長沙灣道則取代港島的蘇杭街,成為衣物布料的交易市集。
1953 及54 年,分別發生於石硤尾及李鄭屋村的兩場大火,數以萬計的災民流離失所,當局興建大量的六、七層高的徙置大廈以作安頓。此類H 型大廈亦紛紛在各區興建。
二戰前後,已有大量製造業的廠房開設於深水埗及長沙灣區,主要為造船及製衣。1960年代起,陸續他遷,龐大的美孚儲油庫所在,亦闢建住宅屋苑美孚新邨。其旁的泳灘及荔園遊樂場,亦漸變為交通要衝及住宅屋苑。
九龍塘、啟德和九龍城
1922 年,太子道闢成,所經的九龍塘區,有多座英式別墅落成於以英國小鎮命名的街道上,部分別墅現仍存在。直到1950 年代,何文田迄至土瓜灣的部分地段,仍為墓葬區,部分地段為平房式的徙置區。由1960 年代起,變身為高尚住宅區及公屋區的愛民邨及何文田邨等。
1931 年落成的啟德機場,於1939 年已成為英國在遠東的主要航空站。淪陷時期,日軍為「擴建機場」,在包括寨城在內的九龍城區進行大清拆,大量名勝古蹟遭受破壞,只餘下寨城內的衙署。
和平後的1953 年,當局在啟德機場興建一條伸出九龍灣的跑道,於1958 年落成,又在原日龍津石橋一帶,建成機場客運大樓,於1962年落成。原本飛機升降的區域,則於1960 年代初闢成工業和住宅區新蒲崗。
「三不管」地帶的九龍寨城內,有大量娼妓、毒品及狗肉的架步, 吸引到不少「好此道」的尋幽搜秘者。可用污煙瘴氣來形容,城內城外亦有無數的未經批准而建成的樓宇,以及眾多的無牌西醫及牙醫。此光怪陸離的地段於1994 年全部被清拆, 1995 年建成九龍寨城公園。
土瓜灣和紅磡
馬頭涌區宋皇台聖山一帶迄至土瓜灣區,百多年來為主要工業區之一,有蔴纜廠、炮竹廠、紡織廠及煤氣廠等,自1950 年代中起,大部分廠房被改建為住宅。
較龐大的為土瓜灣與紅磡的青洲英泥廠、中華電力廠及黃埔船塢,亦同於1950 年代中起,陸續改建為商業及住宅樓宇。1972 年的海底隧道通車,以及1975 年九廣鐵路總站由尖沙咀遷至,紅磡旋即成為重要的交通要衝,同位於此的「香港工專」亦逐漸發展為香港理工大學。
牛頭角、黃大仙和觀塘
介乎啟德機場與牛頭角交界之牛池灣,地標式的建築群為1960 年代初的公共房屋彩虹邨,其旁為上、下元嶺及大磡村等的寮屋區,於1980 年代起,逐漸拆卸改建,現時地段上築有志蓮淨苑、星河明居及荷李活廣場等。而彩虹邨亦計劃重建。
與志蓮淨苑互相輝映的,是黃大仙區的赤松黃仙祠,現時的宏偉宮殿式建築落成於1973年;其旁的竹園區,有一位於沙田坳道起點的「竹園鄉」,毗鄰有由牛奶場闢成的鳳凰新村。
其旁鑽石山斧山道一地段,曾設有包括電懋等多家製片公司的片場,現時為住宅大廈,沿鄰近蒲崗村道直上,為於1960 年代中起,陸續入伙龐大的慈雲山徙置區,於八、九十年代重建為新型的公屋大廈。
迄至1970 年代初,牛頭角仍為工業及徙置區,規模最大的是淘化大同食品醬油廠,部分已於1960 年代改建為商住樓宇。同時,其附近的徙置平房及七層徙廈,包括牛頭角下邨等,亦經歷一兩次重建,現時所見為新型樓宇。醬油廠亦於1980 年代改建為淘大花園住宅屋苑。
至於牛頭角觀塘道對出之東九龍沿海地段,亦有多座大小廠房,於1973 年被遷拆及進行填海,新地段上建有地鐵車廠,以及公屋和私人商住樓宇。
早於1954 年,當局在牛頭角及茶果嶺間,早期被稱為「垃圾灣」的海段進行填海,新填地上開闢觀塘新市鎮及工業區,於1960 年代初全部落成,政府建築物及大量消費、娛樂及飲食場所落成於市中心的裕民坊一帶。現時,部分這一帶地段上的舊樓,已被改建為「凱滙」的新型樓宇及商場。同時,附近連接牛頭角區的「花園大廈」廉租屋苑,亦先後進行重建。觀塘以東的另一座「垃圾灣」(Junk Bay ,早期又名船艇灣)的將軍澳,內有坑口、調景嶺及將軍澳等鄉村,以及調景嶺灣。早期,當局將這一帶用作修船及拆船區。
1984 年,開始在將軍澳進行大規模的填海,以開闢可容納四十萬人居住的新市鎮,並設一工業邨。1990 年代初完成,大量公私營樓宇在新開發地段上築建,附有多座大型商場及康樂設施,地下鐵路亦伸延至此,將軍澳瞬即成為一青春煥發的現代化市區,為數十萬家庭提供舒適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