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蝴蝶邨,我讀幼稚園的時候已經識講,當然是家母教的,怕有日我盪失路,獨自一人也能夠清楚交代住處。家母常有先見之明,我確實有過與家人失散的經歷,讀初小的時候,跟親戚到屯門市中心,邊走邊看,回過頭來已經找不到要找的人。以前假日的屯門市中心,確實是人流如鯽,一家大細齊齊整整出動,拖男帶女,匯集人流的中庭嘈吵得像街市一樣。熟悉屯門市中心的朋友,心裏自然明白,商場大而且四通八達,加上幾個大小商場連接起來,幾十年來,不時有外來朋友說找不到出路,即使現在有手機地圖,仍有不少「路痴」朋友會被困結界,需要屯門人「騎牛」過來支援。
以前屯門市中心不時有小朋友走失,聽到商場廣播就知道是哪位小朋友,匯合的地點是某層的服務台。聽到廣播,我有時會想,小朋友究竟是怎麼走失的呢?後來自己走失了,也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家母時常帶我從屯門市中心出發,走路回去蝴蝶邨,「放電」也好,體驗世界也好,無形中令我學識認路,了解整個屯門社區。上橋落樓梯,過隧道看地標,長大後幾乎過目不忘的「人肉定位」,就是從小練習而成。找到回家的路,原來是一生的課題,幾歲時迷失比較純粹,依記憶就可以走到蝴蝶邨,家母在商場辦社區中心畫展,我直接找到她,最終順利到達終點。
屋邨是很多香港人居住的地方,充滿成長、玩樂、悲傷、刺激、恐怖等各種回憶,我在書中提到的,主要是自己在蝴蝶邨和屯門區的經歷。即使描寫與位置未必跟大家的見聞相同,但人情事物構成的經歷,相信是大同小異的,請各位跟隨記憶的導航,自行對號入座。我出世不久,就搬入初落成的蝴蝶邨,我們同年「面世」、一起成長,讀幼稚園時到「冬菇亭」食白粥,跟小學同學鬥快跑到零食店,中學朋友一齊到街市買腸粉、炸雞髀。三十多年過去了,腸粉、炸雞髀我仍舊喜愛,不過雙腳已經不太跑得動,同學、朋友也各有生活。屋邨的電梯大堂、垃圾站依舊未變,反而是商場、街市翻新不斷,管理公司每隔一斷時間,就強行說「舊嘅唔去新嘅唔嚟」的故事。
塵封的往事確實如一本相冊,電腦每開一個新文檔,腦海自然會翻到某一頁,想起一些人事,重溫好些片段,就像穿越回到過去,坐在摺凳上面說起自己的故事,原來食物、餐廳、鋪頭、味道、聲音,我依舊記得清楚。屋邨記憶中家母最常出現,因為我無時無刻都在她的照料和教導之中,現在回想起,原來很多習慣是自小開始培養,道理在飲茶食包的時候灌輸,說出來像閒話一樣。我希望將這本書送給家母,表達我對她的敬意和感激,也讓她知道「佢個仔細個做過啲乜嘢好事」。
要出版一本書並不容易,感謝萬里機構助理總經理梁卓倫先生,對我的飲食文章感興趣,跟我多番商量書的主題和細節,點出我創作上的盲點,還有一直相助的工作團隊,在這裏一併道謝。有幸得著名作家、圖書館館長梁科慶博士幫忙,感謝梁博抽空提筆寫序,為本書着墨加持,增添重量級的前奏。負責全書插畫的林嘉妍小姐,最初跟她合作發布圖文相配的網絡短文,很多網友喜歡她的畫作,這本書能夠跟她一同完成,是我第一次跟畫家的跨界合作,感謝她的創作和信任。助手譚振美小姐緊急接下任務,協助全書的初步校對,在不少深夜凌晨,接到我趕寫的稿件,感謝她漏夜回覆,跟我一同奮鬥。當然還有在屋邨遇到的街坊、伙記、店家、同學、朋友等等,如果沒有你們,屋邨的生活怎會吵鬧不忘溫馨,八卦之餘互相照應,打交過後又「攬頭攪頸」。如果沒有你們,這本書必定會大大失色。
蝴蝶邨隨年月改變,我也不是以前跑跳搗亂、橫衝直撞的小朋友了,鋪會「執笠」,人會忘記,我想籍由這本書,用文字記錄屋邨的點滴,我天真希望書寫的回憶不會成為絕響,不過可能人大了,很多時候會有「過去無法再追」的悲觀想法。記得有次我填寫自己的地址,負責申請的小姐說了句「個屋邨名咁得意嘅」,沒錯,蝴蝶邨跟其他屋邨都一樣「得意」,就如我和其他在屋邨長大的孩子一樣。
蕭欣浩
2021年4月12日
寫於屯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