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2年香港島割讓英國後,西醫在香港發展超過一百多年,期間經歷多少戰亂和波折,才達到今天的高度。
本書聚焦這百多年來醫療發展史上的傑出醫生,記述他們如何開創和籌劃香港的醫療衞生服務,令它發展壯大。這些人物包括政府醫療衞生部門的醫生、醫學教育工作者、執業醫生,以至為數不多的女醫生先驅等,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他們都具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在逆境中堅持,最終得以在香港醫學史上留名。
作者簡介:
黃大偉
畢業於香港大學,急症科專科醫生。後獲香港城巿大學語文學(語言及法律)文學碩士,業餘從事寫作(筆名:黃岐)和翻譯,著作多以急症為題材,如《急症室看人生》、《悲歡離合急症室》、《兜兜轉轉急症室》、《起死回生──急症現場的故事》等。近年興趣轉向醫學歷史,是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董事兼教育及研究委員會成員,曾為學會主編《杏林鴻爪:香港醫學博物館藏品選》。
陳慕華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榮休教授和香港大學名譽臨床醫學教授,出版了400多篇經同行評審的學術論文及兩本學醫書籍。退休後出版了多本與香港歷史有關的著作:The Practical Prophet: Bishop Ronald O. Hall of Hong Kong and His Legacies (何明華會督傳記)、《林護:孫中山背後的香港建築商》、To Serve and to Lead: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Hong Kong (拔萃男書院校史,與馮以浤合著)、Daily Giving Service: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Girls’ School, Hong Kong (拔萃女書院校史),A Medical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2-1941; 1942-2015;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ions of Outpatient Services 三冊。
作者序
前言︰
西醫在香港發展超過150年才達到今天的高度,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陳慕華教授著有三本香港醫學史著作,包括:《香港醫學史:1842-1941》、《香港醫學史:1942-2015》和《香港醫學史:門診服的發展與貢獻》,涵蓋 1842 至 2015 年期間,描述在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形勢背景下,香港醫學界發生的重大事件。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出版的《瘟疫、SARS 與香港醫學的故事》也採用類似的方法,通過不同的主題來探討香港的醫學史,其中包括傳染病和結核病的控制,以及醫院和醫學教育發展的章節。
歷史事件通常由多種力量,如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革在特定時間和範圍內發生驅動作用。然而,我們認為人的因素在塑造歷史事件方面同樣重要。本書以不同的角度,講述香港環境衞生和醫療保健事業的發展史——以傑出人物為着眼點,為香港這段非凡的醫學史增添層次和色彩。這些人物理應包括醫生、護士、專職醫療人員,以及不應僅被視為被動接受治療的病人。鑑於本書篇幅所限,我們只能聚焦於已去世的醫生,記述他們如何開創和籌劃香港的醫療衞生服務,令它發展壯大。
雖然這些醫生來自不同的背景,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從事不同的醫學專科,但他們在幾個方面卻驚人地相似:對服務社區的奉獻精神,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努力;在逆境中的堅持,讓他們在香港醫學史上留名。這些人物跨越150多年,包括:政府醫療衞生部門的醫生,他們設定基本架構,制定衞生政策,倡導新措施,推動醫療衞生系統向前發展;醫學教育工作者,培訓醫務人才,通過研究,創造新的醫學知識;執業醫生,不僅提供醫療服務,還獻身於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本書中每位醫生的故事都是以他 / 她所處的時代,在面對複雜的政治、社會和經濟背景下講述的。我們還選取了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為數不多的女醫生先驅,描述她們如何爭取進入醫學院和一生的成就。
本書面向醫學生、執業醫生、其他專職醫療人員,以及普通讀者。我們希望這些醫學先驅的故事,能夠引起醫學界讀者對本地醫學史的興趣,並向這些先賢學習。我們也希望初次涉足醫學史的普通讀者能發現它的魅力。這些傑出醫生,從無到有,建立起香港的醫療服務,讓我們擁有先進的醫療基礎架構,足以媲美世界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香港人的預期壽命領先世界,可作為前人辛勞的見證。我們希望在此緬懷和讚頌他們鼓舞人心的一生,並感謝他們的無私奉獻。
香港公共醫療衞生部門在不同時期會被冠以不同的名稱,例如醫務署、醫務衞生署等。我們根據相關期間的稱呼而使用當時的名稱(見附錄)。此外,眾所周知,醫學界因其眾多的專業頭銜而令人困惑,尤其是在使用縮寫形式時。這些頭銜及其縮寫的列表,可以在本書前部的縮寫部分找到。最後,本書採用了許多第一手與第二手資料,這些資料的來源,可以在書後的參考文獻找到。
黃大偉 陳慕華
2023年9月
前言︰
西醫在香港發展超過150年才達到今天的高度,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陳慕華教授著有三本香港醫學史著作,包括:《香港醫學史:1842-1941》、《香港醫學史:1942-2015》和《香港醫學史:門診服的發展與貢獻》,涵蓋 1842 至 2015 年期間,描述在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形勢背景下,香港醫學界發生的重大事件。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出版的《瘟疫、SARS 與香港醫學的故事》也採用類似的方法,通過不同的主題來探討香港的醫學史,其中包括傳染病和結核病的控制,以及醫院和醫學教育發展的章節。
歷史事件通常由多種力量,如政治、經濟和社...
目錄
序(麥衛炳醫生)
前言
縮寫
緒論
第一部分:二次世界大戰前(1842 - 1941)
第一章
醫務傳教士:把西醫傳入香港
雒魏林‧ 合信
第二章
殖民地醫官和政府醫官:建立香港的醫療、衞生和健康服務
艾爾斯‧ 艾堅信‧ 克拉克‧ 亨特‧ 衞寧敦
第三章
弘揚西醫的醫生:創辦雅麗氏紀念醫院及香港西醫書院
何啟‧ 白文信‧ 康德黎‧ 佐敦‧ 譚臣‧ 何高俊
第四章
早期醫學教育工作者:為香港大學醫學院奠下基礎
狄比‧ 安爾‧ 王寵益‧ 安達臣‧ 托定咸
第五章
熱心公益的私人執業醫生:改善醫療和教育
李樹芬‧ 胡惠德‧ 蔣法賢
第六章
女醫生先驅:改變香港女性醫學的範式
西比‧ 何綺華‧ 賴寶川
第二部分: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 - 1945)
第七章
戰時英雄:在困境中做出艱難的選擇
司徒永覺‧ 賴廉士‧ 王國棟
第三部分: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 - 2015)
第八章
政府公共衞生專家:促進醫療保健系統現代化
楊國璋‧ 蔡永業‧ 李紹鴻
第九章
政府專家:發展新的醫學分支
何鴻超‧ 葉寶明‧ 聶守德
第十章
戰後大學教育工作者:培養醫生和培訓專家
侯寶璋‧ 紀本生‧ 麥花臣‧ 達安輝‧ 侯信‧ 王源美
第十一章
私人執業醫生:參與政治以改善醫療和康復服務
李仲賢‧ 羅理基‧ 方心讓
第十二章
首兩位女教授:開創新天地的女醫生
秦惠珍‧ 田綺玲
第十三章
最後的醫務傳教士:以行動傳播福音
巴治安‧ 區貴雅‧ 紀寶儀
結語
附錄:香港醫療衞生機構及主要官員稱謂
參考文獻
鳴謝
序(麥衛炳醫生)
前言
縮寫
緒論
第一部分:二次世界大戰前(1842 - 1941)
第一章
醫務傳教士:把西醫傳入香港
雒魏林‧ 合信
第二章
殖民地醫官和政府醫官:建立香港的醫療、衞生和健康服務
艾爾斯‧ 艾堅信‧ 克拉克‧ 亨特‧ 衞寧敦
第三章
弘揚西醫的醫生:創辦雅麗氏紀念醫院及香港西醫書院
何啟‧ 白文信‧ 康德黎‧ 佐敦‧ 譚臣‧ 何高俊
第四章
早期醫學教育工作者:為香港大學醫學院奠下基礎
狄比‧ 安爾‧ 王寵益‧ 安達臣‧ 托定咸
第五章
熱心公益的私人執業醫生:改善醫療和教育
李樹芬‧ 胡惠德‧ 蔣法賢
第六章
女醫生先驅:改變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