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是一本主要為勤奮好學和慎思明辨的中學生而寫的書,也顧及一般有上進心的成年人的需要,旨在協助他們於短時間內掌握人類的歷史進程和擴闊個人的國際視野。
這不是一本按照既定課程編寫的教科書,也不是一本以趣味性為招徠的消閒書籍。這是一本比較全面地和系統地介紹人類文明進程的歷史書。它以中國為經、世界其他地區為緯,並配以大量地圖,嘗試把人類錯綜複雜的歷史整合起來,構成一幅比較完整的圖畫,讓讀者看到我們的先祖是怎樣走過來的。
筆者知道,這是一項艱巨的工程。要跨越的時空實在是太大了,要概括的資料實在是太多了,因此,這本書難免不會給予讀者一個紛亂和零碎的感覺。這不是一本易寫的書,也不是一本易讀的書。但願對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會把它放在案頭,不時翻閱。
筆者希望這本書能令讀者明白,任何一個地方的歷史都不是孤立地發展起來的。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其他地區,同時也受到其他地方歷史的影響。自古以來,人類一直都在互動:不但人與人之間時有聯繫,種族與種族之間也是往還不斷的。
這些年來,筆者一直都在注視著書店的書架,渴望找到一本比較中肯地概括幾個主要文化的普及版世界歷史書籍,但所見的都是從西方角度寫成的「世界歷史」。它們無一例外,都給予北非、西南亞、南亞、東南亞和東亞極少篇幅,甚至把它們完全忽視了。本書嘗試比較合理地處理這個問題,但為了矯正過去百多年來的偏見,本書會特別著重中國。
香港的中學課程一向都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截然劃分為兩個互不統屬的科目。本世紀初,筆者曾經多次會見當地的校長和教師,鼓勵他們嘗試把中史和世史合併為一科。校長的反應一般不錯,但教師大都面有難色。教中史的說,他沒有修過世史;教世史的說,他對中史認識不深。
在香港,歷史從來不是一門受歡迎的科目,近年更受到教育界無意的忽視或有意的踐踏,以致選修歷史的學生越來越少,港人對歷史的認識也越來越薄弱。這是很可悲的。不知過去,難言將來:在上位者,領導無方;在下位者,無所適從。問題會因此而起:小者錯失良機,大者造成災難。唐太宗說得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怎能不多讀一點歷史?
筆者本科修讀的是地理,不是歷史。雖然任職中學時教過中史,最近又和陳慕華合作,出版了拔萃男書院的校史,但始終是歷史科的門外漢。也許正因為是門外漢,才有一股儍勁,不自量力,扛起這項沒有多少人願意做的工作。可幸中文版面世後,讀者的反應一般不錯。
內子張曼儀是書稿的第一位讀者,也是英文版的譯者。她經常給予鼓勵,並跟多位老朋友一起,給筆者提供了不少寶貴的意見,謹此致謝。本書早年先由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出中文版。現又蒙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接納,推出中英文雙語版,譯者和筆者都深感榮幸。
馮以浤識
2017年2月14日